【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近的过程,通过思维模式的逐步建立,在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建立思维模式,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分析能力,可从科学的高度理清
思路,顺畅地打通思维通道,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
一、 建立整体联系、区域差异思维模式;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
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如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岩
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之间;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观点,
能使学生从整体联系的角度,搞清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整体联系效应,从中训练发散性思
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地理环境要素虽然具有整体性,但各要素又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建立区域差异思想,并以
此为突破口来思考问题,可以较快地找到差异制约因素,进一步明确地理事物的区别,把握地
理事物现象与本质间的内在联系,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二、 抓住特征事象,搞清地理事物的本质模式;
地理事物现象与运动往往受能量来源制约;太阳辐射及地热,是地理现象及运动的两大能量
来源,太阳辐射能可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在于矿石燃料中,是大气运动,水体运动等外力作用的
主要能量来源,并使地理环境要素在区域分异中呈现地带性规律;地热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能量
来源,矿产形成,地表形态的变化都受其影响,并使之呈现非地带性规律。太阳辐射和地热是
制约地理事象分布与运动的诱发因素。地理现象往往与力的表现形式有关,与受能量制约的作
用因素有关;因此,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及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表现形式,以及地带
性、非地带性因素都可以作为辅助判断的特征事象加以运用。抓住了特征事象,也就抓住了事
物的本质区别及主要矛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 建立地理事物演变过程的阶段性与顶极思维模式;
地理事物的演变都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阶段性演变过程中,注意量的扩张与质的飞跃,
及产生质的飞跃阶段,有助于理清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记忆效果。
事物的发展进入顶极阶段,就会表现出超常现象;地壳运动发展到顶极阶段,就会进入一种
新的状态;生物群体发展到顶极阶段,就会表现出新的特征;在分析问题时,注意顶极效应,
以顶极思维模式来理解,觉得会更简单一些。
四、 以直观——形象思维——寻找本质联系的思维模式,注意地理事物的动态性,内部联系
的复杂性、间接性;
地理知识中一些地理事物的动态性明显;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具有动态的地理事物相互联
系都很复杂,从而使现象、本质间的因果联系复杂化,为理解地理事物原理设置了障碍。借助
于直观手段,进行形象思维,这样,才能寻找到现象与本质间的内在联系点,较圆满地解决问
题。
五、 用系统观点,系统优化思维模式寻找良性发展途径,注意人地关系,事物发展趋势;
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控制性;对过程制约因素,人地关系发展趋势,可以
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协调,寻找良性发展途径;在协调人地关系或对某一发展过程实施调控时
,要引导学生把握机制,认真思考,寻找协调措施。在选择最佳调控时,还要注意到系统结构
、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与各部分功能总和的效率差异,如果协调得当,整体功能会远远大于各部
分功能总和,有助于系统的有序发展。
六、 以图象分析——发掘图象智力因素——进行逆向式推理的思维模式分析解决问题;
用图象系统提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及事物间的复杂联系,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图象本身具
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智力因素,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
出发,对图象资料进行认真地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在归纳推
理的基础上进行演绎、类比推理,使思维深化,深刻揭示地理事物间内在联系,从而极大地提
高理解力,灵活有效地解决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搞清事物来龙去脉;以直观图象作为突破口
发展思维,使问题解决水到渠成。
七、 建构区位相关的思维模式,研究区位特征及意义在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
在理解地理事物既定分析时要注意:
〔1〕分析制约因素及背景;
〔2〕注意分布方式及特征;
〔3〕搞清区位的地位及作用;
利用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分析,并加以比较,可使复杂地理知识理性化、条理化,排除记忆障
碍、提高记忆效果、增加知识储备,为解答有关问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八、 以要素、结构模式分析思考问题;
地理事物是由要素构成的,或是有若干有限部分组成;如气候要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影响
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建立要素结构思维模式,可以避免思维
的片面性,确保思维的全面性、精确性。
总之,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发展思维,可以使思维形式与学科特点相适应,提高思维的针对
性、精确性,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智力因素,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