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应该不仅仅是着眼于学生的升学目的。远在唐代的韩愈(公元768-824)就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他看来“传道”明显地重于“受业解惑”。然而,在高中阶段的实际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强调知识的掌握;客观的说,教育的其他价值取向被越来越多地削弱了。一谈起这方面,许多教师总感觉抽不出时间,如何不失时机地穿插进行价值观的体现呢?
仔细想来,只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方法还是有很多。有一种常见的民族文学形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价值观教学,那就是对联。好的对联概括性强、对仗工整、感情色彩鲜明。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尤其适合历史地理课堂教学运用,信手拈来,往往令人耳目一新,每每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对联的运用有利于情感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国历史部分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褒贬不一的关键性历史人物的评价,这是课堂教学一部分。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对联,语言基于大量史实,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作者的好恶。在人物的褒贬评价这方面,通常以墓联和挽联居多,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坟联)
人从宋后忌名桧
我到坟前怕姓秦 (秦涧泉:岳飞坟前秦桧夫妇跪像联)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此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如今 (秦涧泉又一联评秦桧夫妇)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康有为挽谭嗣同(名复生)
著作最谨严,岂独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鲁迅)
端端病故您啊!老天不合命灼灼巨星,舍我返诸天上去
真真痛煞我也!众人硬想捐区区一息,换您回到人间来 (挽周总理)
短短的的一个对联就可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一个人物,这个评价也可以作为一个导入、过渡或转折,轻松完成从情感到知识甚至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更有一些对联言辞犀利,可毫不夸张地称之为“投枪”或“匕首”。譬如清朝末年,有人讽慈嬉太后七十寿联:“昨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有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坼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活灵活现地刻划出慈嬉太后一副外强中干的卖国嘴脸。抗战时期有人以三个人名作了一副上联:“介石中正应钦盛世才”,下联则全用地名喻国都偏安重庆:“重庆成都四川新中国”。“重庆成都”一语双关,可谓天衣无缝,另人叫绝。1940年3月南京成立汪精卫为政府时,伪南京市警察厅长申省三献上了强迫灵谷寺中的灵谷老人写的一副贺联:“昔有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正当大家赞不绝口,汪精卫得意忘形之时,有个翻译突然发现了本联暗含谐音辱骂(“昔有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袁世凯窃权称帝时,也有人借用这种方法,作过一幅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联后边藏一"八"字,乃为"忘八",又由于"忘"和"王"同音,可转为"王八",下联后边藏一"耻"字,乃为"无耻"。可见,痛骂袁世凯之情尽藏其中。这样的对联史实归纳性较强,让人在义愤慷慨之余,暗生自强不息之念。
史地教学课堂历来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有很多对联中饱蘸深情,能充分挖掘学生昂扬的爱国主义斗志。下联是太平天国运动时,石达开题李文彩开的起义联络点的剃头铺: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同是理发店,抗战时期的革命对联则更富有号召力。
倭寇不除,有何面目?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同样的对联还有很多,字里行间分明透着一股股诤诤正气。
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民权,死犹不死
生也何为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红八军追悼广西死难烈士)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反正一样 (四人帮猖獗时期的对联)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 ( 冯玉祥赠曾树屏)
这些对联都有助于学生牢记重大历史事件,增强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地理方面也有大量的对联可用。无论亭台楼阁,庙宇宫廷,祠堂馆舍,还是茶棚酒肆,老店新居,处处可见楹联。这些楹联各具特色,或写河山之壮丽,或抒发壮志豪情。同样具有情感教学价值。位居中国四大名楼之首的湖南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闻天下。该楼有一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二、对联在教学中的审美价值
对联是一种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文学形式。它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华丽的修辞,如引用、回文,谐音等形式,优美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其内容概括能力强,往往短短的的十数字就成画龙点睛之笔。它本身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回味无穷。
很多地理题材的对联语言活泼,描述形象,足不出户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春水船如天上坐
秋山人在画中行 (杭州刘庄)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杭州西湖楼外楼)
王孙不归,芳草何曾歇
城廓犹是,白云无尽时 (安徽凤阳谯楼)
长戈满地,一亭独幽,客子河梁携手去
把酒问天,陶然共醉,西山秋色上衣来 (北京陶然亭)
海水朝(潮),朝朝(音召)朝(潮),朝(音召)朝(潮)朝(音召)落
浮云长(涨),长长(音常)长(涨),长(音常)长(涨)长(音常)消
(河北山海关孟姜女庙)
高山仰止疑无路
曲径通幽别有天 (云南昆明西山)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应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武夷山石湖涧)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厦门鼓浪屿)
对联的这种美感也可用于地理教学中。如有人用江西省八个地名巧作对联:“新建石城万年万载,永修铜鼓乐平乐安。”不失为绝妙之佳联。瓷都景德镇曾有这样一副好春联:“三阳开泰光照日月,青花梧桐香飘春秋。”此联中的“三阳开泰”与“青花梧桐”同系景德镇的传统艺术名瓷,而上下联的“光照日月”又与“香飘春秋”在字,词的义,音上巧妙相对。地理课还有一些常用的对联。“京广线纵贯南北,陇海路横穿东西”;“秦岭山横亘东西气流受阻,大运河南北分流贯通京杭”。形象直观,简单实用。简单也是一种美。
小结
教育是传承文明的,在“教书”的同时,还得重视从各个方面“育人”,这是教育的一种回归。实践证明,对联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形式。而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式不一定用对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