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新课程理念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结合初一地理“大洋和大洲”一节的教学(节选),谈谈本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教育的“人性化”,它摈弃了以往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客体、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者的观念,主张师生平等对话式的建构式的学习过程。教学目标不是以知识的掌握为唯一目标,而是从“知识、能力、情感”等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大洲与大洋”一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培养查
找、搜寻信息及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看加加林初登太空的电脑动画及对“地
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二、 课堂教学的实施
1、 运用探究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地理探究过程。常采用“主题+问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将书本内容进行重组,与学生的经验进行有机整合,而不必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结构。
“大洲和大洋”一节的课题引入:
播放加加林初登太空的电脑动画,对于动画中太空中处于运动状态的地球进行慢放。
(师)提问:动画中的人物是谁?是什么让他如此惊讶?你对太空中的地球有何感想?
2、尊重学生经验的“建构”意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理念提倡“关注学生的现世存在与经验”。当把抽象的理论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时,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得以升华。
“大洲和大洋”一节中“地球和水球”的教学过程:
(师):让学生相互随机传递地球仪,同时注意观察每次接球时大拇指所按部位,是陆地还是海洋?然后分别统计按到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处所占的比例。学生活动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初步接触并运用统计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师):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活动并为学生的奇思异想加油。
3、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差异,表现在思维的差异上,例如,有的学生偏重于感性思维,而有的偏重于理性思维,承认学生的思维差异,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权利,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大洲和大洋”一节中一些名称的辨别:
(师):你能找出大陆、海洋、半岛、岛屿、海峡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吗?
学生:(1)小组看图后相互讨论归纳出自己的概念
(2)小组参阅资料或查阅字典得出它们各自专业上的区别
这种学习小组的划分,能有效的调动并张扬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一划分也潜在地告诉学生地理的学习,就算是一些概念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4、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在本节课中,着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科学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方法:能将所学知道积极内化,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反思,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不排斥形式上的接受
式学习,并非只有探究式学习才是唯一科学的学习方法。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关键是养成善于反思、内化的习惯。本节中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可以采用学生自己先观察地球仪进行学习,老师再通过提问来引导从而让学生由接受学习变成主动有意义的学习。
(师):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几大洋?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大洲?东半球主要有哪几大洲?西半球有哪几大洲?赤道横穿哪几大洲的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跨纬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迅速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
(2)注重应用信息素养的提高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视而不见,习以为
常“的习惯,总使得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提高学生的应用信息的素养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洲和大洋”中的“活动4”的教学过程:
(师):你们熟悉了各大洲的大致经、纬度后,能否在图上来贴出各大洲的大致位置(教师事先准备好图和各大洲的大致几何图形)。
学生相互讨论后,上来贴出,下面的同学检查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再次熟悉各大洲的轮廓和位置。
(3)注重科学思想的启迪
在地理学科中,科学思想常表现为地理思想,其意义在于对人们进一步认识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和建构新的地理理论产生观念性导向作用,具有启迪创新思维的功能。而且,在对学生地理思想的培养过程中,又能突破“学科本位”弊端,有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整体思维的能力,显然具备一定的地理思想也就具备了更好的地理学习能力。本节中的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学生通过自习明确学习地理不是简单的接受,更需要培养地理思想,要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4、 关注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养成
新课程理念倡导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人生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在本节的多个教学环节中,向学生熏陶的正是这种求是科学精神和团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