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地理>>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浅谈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信息时间:2004-01-07     阅读次数:

内容提要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作者通过对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以及和其他老师的相互交流中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并针对这些误区,作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大家共同探讨。

 

词: 多媒体   误区    对策

 

计算机多媒体(以下简称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多媒体教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下面就让我们用另一种眼光来重新审视一下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

误区一: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看教师演戏,教师只是充当“解说员”的角色。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由原来的口灌变为电灌穿新鞋,走老路,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仅得不到体现,而且和现代教学观念也相矛盾。

误区二:本末倒置

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时,出现片面追求视听动画效果的情况,只注重花俏的表现形式,注重大容量,注重课件中内容的全面性,课件中修饰的动画太多、图标太多、声音太多、显示窗口太多,最终导致课件的内容太杂、太乱而主次不分,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落实点不在教学内容上而在多媒体的形式上,过多的外部刺激使学生无法专心于提取视听媒体所蕴涵的有效教学内容,这样既淡化了主题,又分散了学生的精力。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火山与地震”内容时,气势磅礴的场面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形象逼真的画面和声音,使学生对火山与地震的危害感触颇深,但是课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课件对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内容的理性分析不到位所致,这样就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

误区三:墨守成规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课件是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一定要按课件设计来进行,学生只能循着教师固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严密轨迹,学生只要沿着轨迹走就行,长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发散性思维能力。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更应提倡一种开放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误区四:拖沓滥用

在尝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之后,不少老师教学时已经厌弃了粉笔和黑板,有人戏称为“无尘教学”。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功能,但由于切换频繁,课堂学习的知识骨架难于成型,这样就影响了知识结构的完整表现,难免产生凌乱的感觉。比如在组织学习“地貌”时,没有这幅板书(如图),这么多基本概念,随着屏幕的不断切换,学生会感觉云里雾里,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破坏

搬运

堆积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侵蚀

 

堆积

 

 

 


                    

 

 

 

 

误区五:形式主义

有些老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为了开出的课有“新意”,能够体现自己跟得上现代化的步伐,勉强地将课本上的知识堆积到计算机上,其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此外,多媒体的应用,使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而许多思辨的火花恰恰需要教师的成功引导,才能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针对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对策一:体现学生主体

课件设计时要考虑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媒体的使用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地理学科尤其要注意,“无图不成地理”,这是由地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但绝不能借口加大教学容量,课件中图形堆积如山,而把多媒体软件当作新的满堂灌的高效工具。课件设计应充分体现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要求,尤其要注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是灌注知识的传授器,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才巧妙地点拨。比如在组织学习“月相的形成和变化”这个难点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月相的有关内容,有学生提出疑问“当满月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不是把太阳光线给挡住了吗?”,教师利用多媒体立体图演示一遍,一部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日地月三者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此时再追问“假如三者确实位于同一平面上时,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立刻就可以回答出“日食或者月食”,然后再用多媒体演示加以证实,一个难点无形中就这样化解了。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对策二:突出教学重点

在课件设计中,还应注意课件内容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切忌过多的花草、动态、背景音乐,以免学生把过多注意力放在多彩多变的画面中,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借助其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从听觉、视觉、空间等多种视听途径将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来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思维效果。但是该发挥学生想象力的,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就应该让屏幕简洁而富于内涵,启人思考。

对策三:设置问题障碍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接受媒体,课件设计的内容与问题,应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积极性。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画面也不能过于明了,要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大家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来。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必须有梯度、有思维力度,但不设置固定不变的答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开放、发散地思考问题,并把学生思考的结果用视频展示台投影到屏幕上,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岩石”内容时,有一幅“根据化石确定地层时代”示意图(如图所示),我们可以设计

①三个地点的岩石从成因分类属于哪种?

②为什么地点2缺失了D层,有哪些可能?

③为什么地点3缺失了B层,有哪些可能?

其中有学生说可能是被外星人挖走了,还有的说可能是被陨星落地时炸飞了,这些答案 可能和我们标准答案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感到很欣慰,这样层层设疑,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对策四:结合传统媒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突然而至的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课件的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思考、整理,完成板书,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便可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对策五:因材选择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切忌滥用,因为地理学科中有些内容,根本就不适合用多媒体,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投影片或者是地理模型演示,演练结合,简单明了,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组织学习“月相的形成和变化”时,学生会提出“月相图中月面的朝向怎么和我们看地图的方向不一致?”解决这个问题什么媒体也不要,只要让学生侧过身面朝南,学生自己就会惊奇的发现面朝南看月相,果然“左东右西”,和我们平时地图上的“左西右东”相反,这就是看星空图的一个特殊的地方,我想这种方法就是情景教学,学生乐于参加,不需要媒体效果当然也可见一斑。所以不管什么课,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只要教学媒体运用恰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是一堂好课。

总之,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地理学科的张力和可创造性,千万不可停留在媒体本身的优化组合上,使之与正确的现代化教学观念脱节,要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多媒体,才能发挥其更有效的作用。

 

(作者通讯地址:溧阳市光华中学地理组   213300)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002.6

2、《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连生

3、《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    柳栋、王天蓉等    2001.9

4、《地理教育》           重庆师范大学    2003.3

5、《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    2003.4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