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的不断变革,要求教育不断变革,课改成为重中之重。回顾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应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地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依然是我国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笔者就教学改革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关键词】:课程改革,“立体教师”,促进者,引导者,首席者,自主,合作,探究
课程改革大潮波澜壮阔地涌来,使我们这些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还来不及多加思索和细细品味,就被溶入潮中。社会的不断变革,要求教育不断变革,教育改革便成为永恒的主题,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
我国地理教育改革正在不断走向深入,步入成熟。认真地回顾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展望新时期地理教育改革的前景,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地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这是地理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依然是我国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笔者就教学改革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一) 由传统的“单向”教学向 “双向”教学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单向活动。
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二) 由“平面教师”向“立体教师”转变。
在学生眼中,我们应该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与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林,寻不见两片完全雷同的树叶。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特别是地理科目发展到今天,要想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只有这样,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才会大大提高。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讲到《我国的地域差异》一节时,请去过不同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各地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讲得好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兴趣不断加深;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此外课堂小游戏,小竞赛等,寓乐于教,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如讲《天气》一节时,我把各种天气符号做成卡片,把学生分成小组,当我拿出天气符号的卡片后,请学生进行天气预报,看谁报的又快又准,答对了给他所在的小组加分,最后看哪组得分最高。这样让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三) 由“传统教师”角色向“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现今的课堂上,知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就势在必行了。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求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掼、掌握学习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加以研究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3、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四) 教师由教者转化为学生新学习方法的倡导者。
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21世纪的中国地理教育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地理教育,这是需要艰苦探索的开创性事业。我们要从展望未来变化的若干趋势中把握现实,明确改革目标,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