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地理>>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试论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
信息时间:2004-01-07     阅读次数:

摘要:教学中利用课堂中师生活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了探讨与论述。

关键词:创新思维

        上位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认为:具有一定的上位观念和一定的观察力,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激发好奇心、培养观察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我的一次实践和结论

创新思维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不仅仅作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存在,更主要的是它反映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比一般的思维演绎更为复杂,但是,它的形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八年级《地理》水资源的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学生对水资源夏季多冬季少有较明显的印象,而对秋多春少认识模糊,怎样帮助他们构建知识,我话题一转:

①提问:春季和秋季田野里分别是哪一种粮食作物?

②学生回答:小麦和水稻。

③启发学生:小麦和水稻的生长分别需要什么样的水分条件?

      ——学生热烈讨论。

④得出结论:小麦喜干旱环境,水稻需充足水分,证明秋季的水资源较春季多。

⑤延伸:生活就是课堂,学习知识要与实际相联系。

学生恍然大悟。

为什么这一过程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得出秋季水资源比春季多的结论呢?很明显,这是因为:它使学生检索自己的生活中掌握的已有经验并进行发散思维,开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它使学生形成了生活就是课堂,学习知识要与实际相联系的(上位)观念,诱导了创造性思维。

由此可见,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学生要能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这是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条件;另一个条件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上位观念,这是创新思维的知识条件,是量的积累

二、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认知学意义上的规律,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有时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而得以培养。

1、创新思维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过程

为了解决新问题,学生从不同的路径作尝试探讨,伴随着这一过程,他获得了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识框架,用旧知识或经验,为新问题架设一座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桥梁。因此,创新思维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过程。上例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

奥苏伯尔认为:在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或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时,应呈现一个引导性材料,即先行组织者。同样,创新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先行组织者

好奇心是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的动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学生有使每一件事都得以实现的愿望,在学生对自己不了解而又渴望了解的事物和现象时,会产生一种新奇感,它使学生产生渴求解决问题的巨大热情,它可诱导学生不断思考,激励学生知难而上,它也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巨大动力。因此,现代教育学把满足学生需要作为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第一个一般原则。

2、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布鲁纳在学生能发现一元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规律后,认为:假设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可提高知识的保持,增加智慧潜能。布鲁纳是如何使学生自然地发现问题的呢?是通过迪因斯积木块游戏。这个游戏过程包括:假设问题,拼图游戏,发现新问题,问题解决等步骤,实际上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提高观察力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例。

为什么布鲁纳通过游戏能使学生发现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的规律呢?《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采取有效的一般的策略,启发学生去解决问题,以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遵循的正是启发式教学原理。

3、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应用元认知原理的过程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储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对信息的执行控制过程,起执行控制功能。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是什么呢?这就是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弗拉维尔认为,学习者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是可学习的,既可学习认知过程中的知识,也可学习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因此,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际上是在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在启发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这是符合元认知原理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看,这即受智力因素制约,又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能否充分利用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