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体验及体验式教学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进而引申为“亲身经历”的意思。而当今新课程的六大目标中就有专门的内容来强调“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所谓的“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又称为“外展训练 (Outward Bound)” 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一位德国的教育家所创立,外展训练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学校智慧教育和校外技能培训之外的一种全面提高人品素质的体验式训练早已为人们所普通接受。我国近几年也开始成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这一全新的素质训练,1998年8月第一个外展训练机构在广州正式注册成立。其训练目的是挑战自我的勇气、坚韧自信的品质、真诚合作的精神、征服困难的意志、敢于创新的理念、关心社会的意识事业成功的志向、完美人生的追求!由于体验式学习有着传统教育所没有的作用,更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理学科可以说只一个亦文亦理的学科,而恰恰正是它的模糊性,使得地理学科的体验学习更具有震撼力!
二、为什么要体验式学习
传统的地理教育模式是学生在老师的思想下“体会”老师的每一句话的含义,去把老师已经“消化”过的知识,带有老师思想“假定”的思想重新“过滤”一遍,味同嚼蜡,完全没有了初涉知识之河的新鲜感、兴奋感、神秘感。就像老师给学生的不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而是一堆没有了生命的解剖过的器官。过去的地理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是地理知识的无知者,老师事无巨细,把难的知识简单化,把容易的知识“傻瓜”化,即所谓的“傻瓜教学”,他们把学生当成了一个一无所知的载体。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本身有思想,有灵魂,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一定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基础,他们知道体验,会体验,尝试过体验的乐趣,而我们传统的地理教学恰恰是剥夺了学生的这种体验的权利。在新课程标准中,现代学习方式有五大特点,其中就有“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而“体验式学习” 即是老师们要改变原来根据预先写好的教案,在课堂上“走”教案的传统教学现状,相反应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对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体验式教学”,能达到以往传统教育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
三、体验什么
那么在学习中体验什么?在地理学习中体验什么?是体验地理的博大?还是有趣、生动、鲜活?地理是一门人文和自然综合的学科,所覆盖的知识面浩如烟海,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的片面传授是远远解决不了学生的需求的,因而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使地理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容,谈何容易!地理学科缺少语文学科的潇洒飘逸,缺少数学物理等的沉着严谨,缺少语数外等高考“大”学科对学生产生的紧迫感和强大的压力,又没有音乐美术等学科带给学生的享受。地理似乎永远都生活在“夹缝”之中。但不要忘了,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可以体验美好的感受 ,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学生在共同参与、协助和体验的过程中,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然后通过共同讨论、经验交流,感悟出种种人格精神、哲理和内涵。而且地理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生活性特强。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地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刮风下雨,打雷闪电,阴晴圆缺,花前月下,衣食住行等等无不属于地理的内容。所以在高一地理新生的第一节地理课,我总是把学生带出去,让学生感受,去体会地理的强烈的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所以笔者认为地理学习体验什么?不在于知识的博大,内容的有趣,重要的是体验地理的生活气息。地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又可以指导生活。在生活的地理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真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四、如何体验
新课程标准下,体验学习有以下几个特征:1、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想,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获取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基于此,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而且十分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变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那么到底如何实施“体验式学习”呢?仅举一抛砖引玉之例:
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者之一、南师大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郝京华教授,日前在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进行有关“体验式教学”的讲座时指出,面对新教材,老师们要改变原来根据预先写好的教案,在课堂上“走”教案的现状,相反应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对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此次课程改革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施展空间,教材只是作为上课的一个参考,不再是经典和考试的范本了。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能“设计”出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情景。如有一位中国的历史老师到美国去上课,他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在课堂上美国学生问他许多有关中国的问题。他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给他们打了分数,然后告诉学生,如果前排学生交上10美元就可把低分改成高分。这下激起了同学们的愤怒,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甚至用粉笔头砸他。他就用盾牌抵挡,并以水枪来还击。一阵喧闹之后,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的黑人领袖。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课堂设计”有些“过火”,但教学效果却极好,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到了争取权利的迫切性。通过老师精心编排一系列新颖刺激、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主动接受体验,解决一个个陌生的难题。学生在共同参与、协助和体验的过程中,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然后通过共同讨论、经验交流,感悟出种种人格精神、哲理和内涵。
这只是“体验式学习”实施的一个侧面,笔者认为,还需加强“做”和“尝试”,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增强体验的感受。电视上“纳爱斯”肥皂的广告歌曲中有一句:“经历过才会明白”,古代神农氏尝百草才能分辨哪中植物适合人类利用,都是强调“做”和“尝试”。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可以精心编排一系列新颖刺激、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主动接受体验,解决一个个陌生的难题;可以鼓励学生行动起来,参与课前准备;可以把学生带出去,让他们“眼见为实”;可以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体会原理的深奥;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我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的画面------ 要逐渐淡化老师的作用,教师在知识和学生之间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让学生去观察,去活动,去讨论,去实践,去走弯路,甚至去尝试失败,这样的收获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而不是老师填塞给他们脑子里的附属物。要转变学生的角色,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地理教育任重而道远,要想提高实效,就必须适应时代步伐,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知、情、意、行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