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重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如何将《新课标》中所蕴含的全新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教学改革之中;如何使用好新教材,发挥新教材应有的价值和功能,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为此,本人作了如下的思考与探索。
一、 树立现代教育教学新观念
21世纪是信息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作为学校应向社会输送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素质全面的人才。因此,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素质教育新理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产生出来的;而教育改革又可深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我国学校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存在着课程功能上过于注重传授基础知识;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上“难、繁、偏、旧”;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专业化的,高智低能的人才。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教师应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等功能,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弘扬,注重学生在:学习、创造、抗挫、合作、健体、审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让每位学生自由、自主地发展,从而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地理教师角色新的定位
(一)、地理教师应成当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与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二)、地理教师应成当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双基”,更应当通过地理学习,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力。因此,地理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由此可见,地理教师应成当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活跃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另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结果记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并把知识构建起来。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地理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地理教师素养的高低是地理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新课标的实施者,新课标的实施中的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研究、反思、创新和总结。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转变。新课标中蕴含的新理念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会与旧的教育观念及教学行为发生冲突。这种新与旧碰撞的结果是破旧立新。立新即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随时对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补缺、深化和纠偏。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三、 不断创设新的教法与学法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更是行动的先导。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通过讨论、研究、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如在月相成因的教学中,可设计:为何有时出现日月同辉,有时却日月却一个位于地平线之下,一个位于地平线之上呢?在学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师引用毛泽东的诗词“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百里,巡天遥看一天河。”坐地日行八百里是怎么一回事呢?吸引学生自学课文。
2、采用案例教法模式,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核心,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按照教师设计和提示的活动程序,教师组织和引导,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和体验,使课堂社会化,自然开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在学习鲁尔区一节内容后,可以我国某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原因,改革面临的困难,改革取得的成果三方面以及鲁尔区给我们的启示。让学生去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然后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既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又拓宽知识面,接触社会,活跃了思维。
3、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而强化“过程教学,轻结论”,要让学生在“知地”和“明理”的基础上,学会“说理”和“析事”,让学生通过能力发展来掌握知识。
4、师生互换角色,选择适当的内容,由学生上讲台讲演,教师充当学生,培养学生的组织教材,钻研教材的能力,达到教师不教而教的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一节中,主要是城市化问题的表现及解决办法。本人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约4至5人,让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采用竞赛办法,每组选派一名代表登台阐述小组的全作成果,让其他学生参与评价、讨论。教师则起协调、引导者的角色。事实证明,学生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远远超过课本和教师的知识范围,在解决途径上也提出了一些观点新颖,独到的见解。从而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和任务。
5、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重视“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活动的设计是围绕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依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利用探究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注重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我们湟里镇目前产业结构上存在哪些问题?从可持续角度出发,结合地区优势,宜发展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6、经常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把网络技术引入到地理课堂中来,发挥网络搜索功能、网络互动功能、网络整合功能,丰富与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资源与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