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我们常州市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教师正在实现新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呈现出新的景观......新课程将基础教育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都给地理科学以及地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又是培养人才首当其冲的舞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的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我们过去的那种教育体制,已不适应世界发展的要求,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下没有成材,反而成了“牺牲品”。在传统的课程框架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教师关注的“视窗”应集聚在“人”——生长,成长中的人。
走进新课程,回想以前的教育和教学,在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观念的约束下,我们要的是学生优秀的成绩,至于其他方面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可有可无的。有句俗话说“一好遮百丑”,正好应证了这一点。其实,作为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发展阶段,而我们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在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格,以及理想的教育,前不久,清华大学的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就正好说明了这一教育的漏洞。
新课程要求我们吐故纳新,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确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催生全新的教育理念。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也许就是因为这一句脍炙人口的哲言,误导了我们多少教师的教学观念。只要把学生教好,学生考试能考好,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吗?事实不是如此之简单。中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例如我们学校初中二年级有一位学生,他在初一的时候,被老师们定格为“差生”,进入初二以后,有一次他向我了解关于黑龙江五大连池的资料,我在课堂上表扬了他,并且肯定了他的学习成绩,从此以后,他学习地理的热情高涨,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新课程强调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受影响,我国的中学地理课程片面强调自然地理,忽视人文地理,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学生普遍害怕学习地理,归根结底还是地理知识的繁、难、偏、旧,以前是老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缺少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书本知识牢固,缺乏课外知识,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导致学生认为地理学科就是考试之前背一下就可以了,记忆力好就行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旧地理教材,好像是百科全书。让学生从高度上了解地理学科是正确的,但不能好高骛远忽视了学生的现状。我认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不是要把所有的同学都培养成为地理学家,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如此多的地理知识,新课程适应时代的发展,删除了许多知识点,我们为之欢欣鼓舞。
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学生的需要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点,作为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童心未免,所以我们就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本学期我在初一年级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你认为理想的地理课是什么样的?学生该怎样?老师该怎样?学生众说纷纭。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在课堂上,学生要有活动的机会,要求老师要多向他们提供一些课外的地理知识。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感性认识强。有一位学生说:“在讲到日本这个国家的时候,如果老师能带一套日本的和服或一些寿司就更好了!”我看了以后感触很深。
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以偏概全。在旧的框架的约束下,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成为我们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材料。其实,影响考试成绩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同学们多渠道收集地理资料、文字、图片等等,并且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作品,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平时的这些活动,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重要部分。我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学习效果佳。
总之,走进新课程,只要我们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在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体现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和开放性,尊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情感性等基本的价值取向,必将促成我们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方法在内的结构优化,使我们的工作闪烁出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