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课程中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
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本文运用
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谈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探究学习、提问能力 、创新
审视传统的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正像李正道博士说过的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在做“学答”。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教学应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此谈谈本人的点滴尝试。
一、转变观念、明确意义
我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书面调查,其中有个题目是:说说你对“提问”的看法。学生的回答有个共同的前提,即:“提问”是你老师的事,而我们只管一个“答”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确以下观念:
1、“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你们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
2、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
3、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这一。就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探究欲望,强化学习动机。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
二、创建氛围,鼓励“提问”
(一)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下“师”的架子,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真正体现出平等、宽松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大胆探索发现,敢问、乐问。在讲“人口问题”时, 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计划生育不侵犯人权嘛?”这时我没有立即评价他的观点,而是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讨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结果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实行计划生育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国策。象这样的问题以前学生就是想了也因害怕老师批评而不敢说,但在这样的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下,他们已经摆脱了顾忌,敢于大胆直言,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所知所想,及早地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由行为到心理上沟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二) 提供“质疑”的机会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感觉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说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不乏满堂齐答的壮观场面。教师问学生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多让学生问。新教材创设了许多问题情景,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在本节课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在教学生提问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多提供机会,例如,教师在放了几幅中国主要省级行政区划轮廓图后,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青海省、陕西省……的轮廓看上去像什么?”连叫几位学生都末答出“兔子、跪着的兵俑……”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老师就有些急了。其实教师可以适当少问些,让学生说说他们看了投影后想知道些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看他们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些省的。这样学生参与的程度提高了,探究的欲望也就强了,学习的效果当然不错。在学生头脑中往往有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概念或者说前概念,教师要事先了解这些概念创设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这样问题自然就产生了,如果是生硬地说:“好吧,现在你们提问吧”,学生是很难开口的。
(三)、采用“提问”“星”式评价表
要求学生在书的扉页上画出一张课堂“提问”参与表,格式如下:
时间 | 问题内容 | 提问质量 | 回答者姓名 | “★”的数量 | 盖星 |
| | | | | |
| | | | | |
| | | | | |
老师上课时随身带上刻有“★”记的图章。“★”的数目由教师根据提问质量而定,由一颗到五颗不定。提问的质量可从三方面去评价:一是看是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二是看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具体;三是看问题的探究价值高不高。一堂课下来,“星”的数目以最多的一次记入课堂参与表格中,并将此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期末总评的重要参考标志,以对那些善于提问题和积极探索答案的学生预以鼓励,从而建立起激励机制。每月由课代表统计一次本班学生提问次数,回答问题的情况并向全班公布,同时对表现突出者给予口头表扬,从而形成良好问答氛围。
(四)创设“用武”之地。
期中考试前,教师可把考试的要求和盘托出,请学生自己动手,每两人合出一份模拟试卷。目的是告诉他们“出题”(提问题)并非老师专利,人人能干,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干好。学生干得非常投入,不少题目还颇有创见。学生通过自己出卷,再互相答卷和阅卷,既复习了知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也加强了对集体合作学习研究活动的参与意识。
三、积极引导,提供思路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片面重视继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完全废除注入式教学,采用问题式教学,给学生做好榜样。乌申斯基说:“……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唯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标新立异的思想。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盲从,平时又不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教师牵着走”的思维习惯。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外界条件。例如,学习钢铁工业时,我播放一段宝山钢铁厂的录像。就有学生提出疑问,鞍山、本溪、包头、樊枝花等城市建设为钢铁基地,和这些地方离钢铁工业原料铁矿和煤燃料产地近分不开,而上海宝山既不产煤又无铁矿,为什么会成为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呢?我不能不说学生的这种有深度、有创新的问题的提出与平时老师的讲课作风没有关系。
其次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问题,不只是“好问”和“勤问”,而应达到“善问”。教师可引导并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生活、乡土实际,尝试从与周围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的设想。例如学习《中国农业发展》这一内容时,可播放一些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向录像图片,让学生按小小组为单位讨论中国的农业发展前景。有些学生就谈到了当时正在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刘老根》,认为应多作农业方面的宣传、广告,让更多的人认识今后的农民形象,中国应有更多象刘老根这样的农民企业家。讨论本地的农业结构时,有同学谈到:可以在葡萄园里套种黄瓜。其他学生饶有兴趣看着他,他解释说在书上看到黄瓜会分泌葫芦素等化学物质,对葡萄常见病虫害有抑制作用。学生这类问题的提出,既学到了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生产生活经验,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新思想理念的重要体现。如学习森林草场内容时,学生设问:我们学校规模很大,为何不充分利用空间进行绿化呢?如何根据学校现有布局设计一个绿化、美化方案呢?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持完全的鼓励、赏识态度。教师可引用资料,说段趣闻,讲个故事,吟诗咏词,解释典故,引用俗语等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提问思路”。
四、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完成教学任务课时紧
由于课时紧,如何让提问变得行之有效?笔者认为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性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当然,也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安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首先要保证教材上有关提出问题的技能训练、习题等内容的完成,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课时情况适当安排一些就可以了。同知识教学一样,提出问题也要重视内存的质,而不是表面的量。
2、 教师怕自己被学生“将军”
学生的问题多了,也会带来一些烦恼。一是有些问题相当可笑,老师应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二是有相当多的问题是很有难度的,教师会被学生“将军”,且常被“将死”,滋味也不好受。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要打消顾虑,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不是万能的,大学教授和科学家也还是什么都知道。教师就象是他们学习之路上的一根拐杖,一些路标,而还是他们的腿和脚,可以给他们支持和帮助,但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老师的任务是让他们最终扔掉拐杖,在没有路标的人生之路上披荆斩棘,阔步前行。如果什么问题都可以从教师那里很方便地找到现成答案,他们的腿脚就可能会残疾。有些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或其他探究活动来解决,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求答案。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必须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争取不要“一将”就“死”。
当然,探究学习的过程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又以解决问题为最后的归宿。所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意在改变学生只知“做答”的问题,以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作欲望。问题提出后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查资料、思考、讨论等,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 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 陈旭远 主编
2、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程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析
3、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4、 地理教学
5、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