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可见,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当今世界,国际环境不断发展变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反映在地理教育中,所要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我国加入WTO、经济的全球化等。然而,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生存与生活能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表现为:1、有效果。指教学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活动,教学投入的直接表现是师生双方时间、精力的投入,教学产出的直接表现是教学效果。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汲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和教育动态信息,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
1、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教师要多问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开展学习。
新教材对于大洲地理只选择了一个亚洲作为案例来教学,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区地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和掌握程度,我安排了较多的课时。在学习完了亚洲地理概况以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课本上亚洲的内容,用各种形式来编写其他大洲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对于这个活动非常有兴趣,主动和老师探讨怎样设计,怎样搜寻资料,怎样展示自己的材料……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较好地形成了认知大洲地理的框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除了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还要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努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同时,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
在新教材“日本”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头脑风暴”的方法,采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来讲述他们所了解的日本,看看哪一组了解的内容多。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了起来。学生提到了“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的经济发达;日本的国歌是樱花;日本举办了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日本缺少资源;日本有很多有名的产品,如松下、东芝、索尼等;日本曾侵略国我国;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日本的民族是大和民族,日本人的传统服装是和服;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然后,引导学生从地理上的位置、气候、地形、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归纳这些内容属于哪一类,通过探索让学生发现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与学生积极合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自觉地把握好积极的教的活动,同时,教师要相信学生,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地显示自己学习的过程。在这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选学习的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开展积极的评价等,让学生感受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
如在学习《中国的交通》内容时,正好学校要组织学生到上海科技馆去参观,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体性,利用这一事例,把握好教的活动。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组织学生讨论去上海科技馆应该利用怎样的交通工具?为什么?因为和自己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讨论非常热烈。参观回来后,又组织学生谈交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因为有亲身经历,有话可讲,所以发言积极踊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地评价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因此,我认为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以不同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如允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地理作业,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理图像资料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用简略的图表表现区域特征,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
(3)观察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活动水平。
(4)观察学生在讨论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评价学生是否能将所学地理知识用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5、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完善课堂教学
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自我反思。,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努力使自己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综合型教师;教师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知识,并相互渗透,使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创设并提供恰当的培养创造力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并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发展分散思维,最终实现创造性教育的目的;同时还需锤炼工作必备的基本功,如地理教师不可缺少的“三板”技能,让自己在坚实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
总之,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师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满足自己的多样性需要。 “有效”还意味着师生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的一切付出(包括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等)要符合“经济原则”或“节约原则”,做到以“以少求多”、“以最小求最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飞速发展、精彩纷呈的世界面前,能够用正确的地理知识,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参考资料:
《论教学的有效性》上海教育科研1999.5 程红 张天宝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肖川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怎样走出潜在误区?》 田长春《寰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