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地理>>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时间:2004-01-07     阅读次数: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探索与实践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方法。它更强调参与和过程,平等合作,激励创新。地理教学需要引进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创设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研究性问题和情境;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经验性学习。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纲要的要求已逐渐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尤其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方法。它包含两层意思:教师的研究性教育策略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大学教授施瓦希等倡导提出的。他们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需要在对客观事物的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前提。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与传统接受式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

1)参与和过程。它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他们。

2)平等合作。研究性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学习成果是合作的结果,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这种学习是平等合作的过程,而不是竞争和对立的过程。

3)鼓励创新。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正是我们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同样适合地理学科课程的学习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二、地理教学需要引入“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又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门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地理教学长期以来主要采用灌输——接受式教育法,学生很少有探索、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成为被动接受和僵硬地记忆地理知识的过程。这种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谈不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了。然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却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也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由于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地理学习和终身发展有多方面的价值,因此,需要不失时机地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日常中学地理教学中来,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三、“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地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并不神秘,仍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作载体,仍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大家熟悉的途径来完成,但对这些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基础,是学生萌发探究冲动、激活创新意识、启动创造思维、敢于创新回答的重要外部条件。

首先,要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多年来,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和教材是“真理的化身”。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闻地听,这与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无所顾忌地参与到思考和回答提问上来是格格不入的。要构建教学中师生真正的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就应放下“唯我正确”的架子。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当教师提出某个观点、结论、原因、措施时,应积极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当教材中出现值得商榷的地方时,老师可与学生共同探究,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共同发展。

其次,要善于树立创新榜样。一方面可结合地理学科的发展史与其他学科的名人创新轶事的讲解,暗示学生:只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就会有创新,就会有成就。如讲“板块运动”时,介绍魏格纳的故事;讲“地球形状大小”时,可介绍或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涌现出的许多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名人事迹。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思维观点时,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使双方或多方能达成共识。而对于一些具有前瞻性、发散性的思维和想法,甚至是幻想,也应积极鼓励他们保留这种想法,今后有条件可以向这些领域不断探索和发展,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和保护学生探究热情、发展创新个性的目的。

(二)创设研究性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课程和教师提供的材料、信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做充分的准备。要向学生说明目的、要求,指出探讨问题的价值、步骤等。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这种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需要学生改变信息形式,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回答。如:世界上哪个大洲所跨径度最大?书中找不到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了解经线的特点及南极洲的位置特点等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三)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地理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然而在地理学科课程中文字、图形、表格等“感性材料”较多,学生缺少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操作、实践等,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比在教科书中寻找答案更有意义。如讲“经线、纬线”时,让学生在乒乓球上画出经纬线,做一个小地球仪,这样能更真切地体会到经纬线的形状、大小、作用等知识。又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分小组出专题“地理报”;还可以对学校附近的公路噪音、环境污染等作课外调查研究等等。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成功体验,学生的智力和各项技能也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地理教学中应多创设研究性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人类经验构建的重要途径,又是学习地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地理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需要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进行,更不能把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对立起来。因此,在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需要与其他教学方式和策略密切配合,优势互补,灵活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慕菊主编

2、《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王升主编

3、《地理教育》   2002年1--12期

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2年1--12期

5、《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组织编写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5月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