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地理>>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乡土地理”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的思考和实践——以《常州地理》的编制为例
信息时间:2004-01-07     阅读次数:

乡土地理是初中阶段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地理知识,它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社会调查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国情、国策教育方面,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常州教育局教研室市编写的乡土地理教材《常州地理》,是一本独具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下面,对这本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制进行一些剖析。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相关要求

 

标准

活动建议

•••••••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

•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

•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问题。

•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用较为规范的图例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并要求能够展示正确的方位和较多的地理信息。

•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以适当形式展示讨论结果。

•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提出合理建议。

•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设想。

•讨论家乡的对外经济社会联系,说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

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编写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是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们在编写时遵循着以下编写指导思想与原则:

1、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在全过程,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的方式。乡土地理应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亲手摸到、经常接触,并生活其间的那部分地理环境,以及那里的人地关系,作为学习与探究的对象,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社会调查能力,促进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正是乡土地理同一般区域地理的根本不同之点。

2、以为常州建设服务的内容为重点,突出常州的地理特征。要以2002年常州市委和市政府制订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常州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这个规划在1993年经常州委和市政府制订并经国务院批准为《常州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充分体现常州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城市性质,以及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以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基本原理来统率乡土地理的基本内容。

4、要有利于全面完成地理教学的三项任务,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社会调查能力,重视结合乡土地理教学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以及国情、国策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5、在教材的表述形式上,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陈述,进一步增强教材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要以文字系统为主体,同时建立起与文字密切协调配合的地理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以保证地理基本技能与能力培养,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任务的完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乡土地理的兴趣。我们在编写时主要是取材于现实的情景,设立中心问题展开,而将原有的知识作为背景存在。如:化工厂的污染物的排放问题;设立不同的角色,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旅游景点;为家乡构建发展的蓝图(你希望家乡将来是怎样的);调查独生子女引发人口问题等。

6、增强教师再创造的空间。

三、具体学习目标和内容选择

学生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她的风土人情,她的自然概况,她的发展等,有着切身的体会、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一般而言,学生是在学习了有关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上,来学习和接触乡土地理的,而且在学习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时候,教师必然对乡土地理的知识有所渗透,何况,现在的信息渠道多样,学生对乡土地理的了解并不是一片空白,因此,乡土地理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在,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有关常州地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再生功能强),如何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如何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积极情感上。

 

内容

对应的标准和活动建议

序言

学习乡土地理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我们的家在哪里

地理位置:1、常州在中国的位置;2、常州的经度和纬度位置、面积;3、常州的自然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

用较为规范的图例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并要求能够展示正确的方位和较多的地理信息。

行政区划:1、历史沿革;2、行政区划变革

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以适当形式展示讨论结果。

第二章优越的自然环境

平原为主的地形:1、地形类型及其构成;2、主要地质灾害

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问题。

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亚热带季风气候:1、气候类型及其形成;2、灾害性天气

 

水乡缺水?1、河湖密布的水乡;2、水污染和水短缺

 

自然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自古人文汇粹:历史名人

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

 

现今蓬勃向上:1、人口总数和人口增长;2、人口迁入和民工;3、民族构成;4、立志成材 贡献家乡

 

我们的生活

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第四章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

实力增强 结构优化:概述

讨论家乡的对外经济社会联系,说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稳步发展的农业:1、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部门;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蓬勃发展的工业:1、工业生产特点和工业生产部门;2、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发达的交通运输: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的构建

方兴未艾的旅游业: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

第五章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龙城巨变:城镇面貌的改变和城市特点的保持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提出合理建议

城市规划:1、城市定性和发展战略;2、城市规划

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设想

第六章接触社会 走进大自然

社会调查和实践

 

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

野外考察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载体的地位得到强调和规范。“乡土”成为综合学习和实践的基地。地理教师在与学生一道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时,可能会遇到未曾接触过的新鲜地理事物,或涉及不了解的新科技成果,为了很好地解决问题,就需要在与其他教师积极合作的同时,注重平等、互动师生关系的建立,视每一个学生为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为此,一方面,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在城域网学科教学(地理)网站上专门开设了“常州地理” 专栏,既提供相关背景资料,也进行实时在线交流;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和学生合作进行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并希望各学校能资源共享。

 

备注:本文载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6,P42

 

作者:沈斌(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2级教育硕士研究生)

通讯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劳动中路9号

邮政编码:213001

联系电话:05196696791O)、05195326857H)、13327898377

E-mail:jyssb@czedu.gov.cn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