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信息技术>>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差异性教学
信息时间:2004-06-09     阅读次数: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差异性教学

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各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学习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个体间的差异

A学生比B学生上课时思维要敏捷;C学生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D学生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则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差异

有的同学家里有计算机或参加过校外辅导班,有的同学甚至参加过各级计算机方面的竞赛,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而有的同学则从未接触过电脑,一切从零开始。一个班上学生现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给整个班级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态度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

如果对如此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子游戏上;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情绪。

二、差异性教学的实施

1、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Word 中“文字的修饰”、“设置段落格式”和“插入图片”时,集体教学目标是“能够利用Word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能够制作一组围绕某主题的电子小报”的个人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智力因素好,学习态度有偏差,但有潜力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对于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如在教学“查找文件”时,基本要求是通过“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查看文件及使用“查找”程序查找有完整名字的文件。另外继续提出一些需要学生去探索的任务,如:如果记得图片文件名中的某几个字如何查找文件?该怎么和“*”“?”一起表示呢?以激励那些基本要求完成得很顺利的同学继续学习。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储存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如果完全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教师不可能兼顾全体学生的需要。因些,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小组合作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分为同质小组、异质小组。同质小组是将同类或知识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编排在一组,并为各组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异质小组是将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配在同一小组,共同收集资料,发表见解,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异质小组中,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必将带动和感染其他同学,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能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形成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格局,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小组合作式学习能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2)个别辅导

差异性教学中要把班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对基础差、学习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帮助查找原因,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注意课外拓展、练习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

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题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分为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达到大纲规定的学习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他们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的练习,教师可设计模仿类的练习和有创造性、富有个性的练习两种。基础差的学生完成模仿练习即为合格,基础好的学生可自行设计风格各异的图文并茂具有动态播放效果的幻灯片。

5、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注意差异性教学的协调

在实施差异性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分为几种不同层次进行教学,包括“分层推进”和“分组协作”两种形式,是在学生共同特点的基础上,重在对个别差异的补救与拓展。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知识的系统连贯和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联系,并且如果采用分组协作,又一定要把握好协作的“度”,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课外辅导与课内的协调。

1、着眼整体,分层衔接——注意知识的连贯与联系的协调

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而差异性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的基本原则。它在教学的深度、进度上都更为强调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更为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如仅着眼于一课一课地分层,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必受到影响。我们要着眼于教材的整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分层总目标,然后分散到各内容体系,再分配到课。

2、着眼基础,“长善救失”——把握好协作的“度”

为了防止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可以通过整体的“长善救失”,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即在分层推进的同时,采用分组协作,将好、中、差有意搭配,组成一个个“互帮互学小组”。在协作内容的布置上,要着眼于基础,由基础内容起步。基础差的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理解基础内容;中等生巩固基础内容后,在优生启发下能拓展一些其他能力;基础好的学生由基础内容出发,往较难内容突破。这样,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学有希望,学有所得;中等生基础扎实,迎头赶上;基础好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往往会激发出灵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着眼针对,培优补差——加强课外辅导与课内的协调

《教育学》明确指出,“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个别辅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针对”就是辅导的“指导思想”,这“个别”就是辅导必须“分层”。所以,在课内要注意发现问题,发现在某一方面有发展的“苗子”,那么,在课外辅导时,才可能有针对性地给基础差的学生“找差补缺”,为优生“开小灶”。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化教育》     2002/8

2、  《差异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  http://{域名已经过期}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