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研究>>文章内容
校本研究:从教研组建设做起
信息时间:2004-08-30     阅读次数: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校本研究已成为教育管理的一个热门话题,可以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发展的必须。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好校本研究?如何达到校本研究的目的?笔者认为:从教研组建设做起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这是因为教研组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基层组织,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

 

  以需要为出发点定位教研组建设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生活;同样,如果没有每个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探索,新课程改革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这就呼唤着一种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新模式的出现。新课程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和以往的教学研究模式相比,它摈弃了传统的唯上、唯书、唯权论,更加注重弘扬人文关怀,关注人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研组建设时,要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结合新课程的要求给教研组准确定位。

 

  当前教研组建设存在着虚化的现象,认真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是教研组建设多是完成行政指令的过程,研究主题没有遵从“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原则,所以老师认为教研活动是负担,收效不大,热情不高,疲于应付;二是教师认为课堂教学重在完成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所以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习题集就是教学的全部家当,而搞教学研究是事倍功半,也没有研究的欲望;三是研究的氛围缺乏,导致教师没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没有主人翁意识,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只有从教研组建设做起,才能真正做好校本研究。学校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把教研组建设定位在:一是从需要出发选准研究课题。每学期一个组自己拟定一个教研主题,整个学期的教研活动就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以增强研究的目的性;二是同时关注师生的双重需要。在拟定教研计划时不仅考虑教师的教学研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研究,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有了准确定位,从计划到过程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才有可能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必须,成为教师提高和发展的平台。

 

  以制度为保障实化教研组的研究过程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

 

  笔者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所以,我们在制度的建立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为了提高教研组建设的针对性,学校可要求每个行政领导做到“三深入”,即每个行政领导深入一个年级组、深入一个教研组,深入一个学科指导教育科研活动;二是围绕课堂教学做文章,每学期不同形式的达标课、研究课不断,每次研究都建立听课、说课、评课制度,而且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要求跨学科听课,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以拓展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建立教研组资料档案,把每次的研究过程资料记载下来,作为反思自己的第一手研究材料。

 

  以发展为目标提升教研组建设的品味

 

  校本研究之所以倍受青睐,可能最大的优势在于因校而异、因人而异,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教师、每个学生、每个学校的发展。因此,在教研组建设上,要以发展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应学生、教师发展的空间,所以,在教研组的建设上,不妨采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品味,如创办自己的《师者》报纸,报纸每个栏目的设计和内容均来自于一线的老师,让每个教师能有机会和别人分享研究的快乐,体验新课程带来的全新感受。也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全体教师参与的“师德辩论赛”,诠释新课程给教师观念带来的惊喜和困惑,举行新课程、新教师、新发展为主题的“三新”沙龙,让新课改的思想火花在这里碰撞,升腾。

 

  发展需要动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是动力之一。在学校管理上积极探索新课程下的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如评选学科带头人,优秀园丁,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变评选少数先进为自定尺子“量水平”,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一学期的工作和研究情况申报一项以上的先进个人。申报教师中有的是科研带头人,有的是师德先进,有的是班级管理能手。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每个老师找准自己的位置,调动自己的潜能,从而感受教育的幸福,体验成长的快乐。

 

  总之,校本研究是我国教学研究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而从教研组入手能使研究真正能做到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师能有所作为,使教研组建设得到实化,使教学研究焕发生机与活力。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