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研究>>文章内容
对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时间:2004-08-30     阅读次数:

一、对校本研究的认识

 

近两年来,校本研究成为了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们关注的一个主流话题。关于其基本含义,许多专家都有相关论述,但归结起来,无外乎就在于说,校本研究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有专业理论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我们认为,在开展这一研究活动中,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单位,最重要的就是把立足点定位在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资源上,在上级教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注重搞好三个结合。一是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相结合;二是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三是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相结合。我校的校本研究就是紧紧围绕上述“立足点”和“三个结合”展开的。

 

二、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几点做法

 

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研究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理应成为校本研究制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此,在我校开展研究过程中,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1、观念先行。学校领导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学校多方面工作的进展,俗话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一个学校校长的思想、观念、意识的表露对教师群体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样,如果没有一个有着强烈研究意识的校长的认同和支持,校本研究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可以说校长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决定了学校的科研风气及水平。基于这一点,学校相关领导首先自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作校本研究的先知者和引路人。凡有关校本研究的资料带头学,并认真思考、研究、对比,同时加强与县教研部门和县内其它学校领导的交流和沟通,听一听、看一看、比一比,将他们在校本研究过程中体现出的先进理念吸收过来,经过论证、反思之后用于指导本校的研究工作。

 

2、身体力行。校长多是也应该是学校某些学科或是某一学科教学上的行家里手。所以在校本研究中,校长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多种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出示范导向和专业引领的作用。为此,近两年来,根据县教育局和教研室开展“十(参加十次教研活动)、百(听一百节课)、千(查一千个教案)”活动的要求,学校有关领导每学期都坚持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深入备课组,听课、评课,参加各种公开课的研讨和讲评,和教师们共同探讨、切磋、交流。同时,三位校长还分别参与了两项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定期参加相关活动,撰写研究论文。

 

3、行政支持。校本研究工作能否有序、有效地进行,与学校的支持密不可分。强有力的保障会增强人的信心、解除后顾之忧,使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相反,失去基本保障的研究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有效利用行政手段,从时间、人员、经费和场地等多方面给教师们的校本研究活动提供了支持。仅以“经费”为例,从2002年至今,就已投入了一万多元用于课题研究的启动和结题工作,今后三年内,每年还要拿出两万余元用于此项工作。同时,在教师们进行业务培训和研究课题的选择上,我们也给予多元化选择的机会等等。

 

4、人文关怀。古语说得好,“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日常各种研究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给教师的尽量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他们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了成果及时关注并分享快乐,给他们鼓励“加油”,有了困惑及时沟通、交流和解决。虽然有时仅仅是一两句简单的话语,可在教师们看来,就是极大地激励和鞭策,会使他们振奋精神、昂奋斗志、增强自信心,这种适时、到位、得体的人文关怀所起到的作用,有时是物质的力量所不能替代的。

 

三、我校校本研究的开展情况

 

1、提高认识,加强培训,促进观念的转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顺利开展起校本教研,首先得让教师们了解有关理论知识的操作方法等。为此,学校注重了对教师进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成果、新信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都将县级教研员请到学校进行大面积地听课和评课活动,并分学科进行专题讲座,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围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而进行的校本研究的精髓作深入浅出的解读,此外,我们还先后多次邀请县教科室专业人员来校做有关校本研究的专题报告。这些都有利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校本研究精神实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促进了校本研究在课堂教学实际中的落实。

 

2、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保障活动的开展。两年来,在原有一系列教研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修订和健全了旨在推动校本研究开展的规章制度。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教科研活动考核办法》、《教科研工作奖励条       例》等,使校本研究处处有章可循、规范运行。同时,从保障机制上,我们做到了时间保障、经费保障、技术保障、资料保障,如为各年级组、备课组订阅了足量的专业报纸、杂志供教师学习和交流,我们每周还从相关报刊上摘取一些有实用性和报导性的文章,复印后发给每个备课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各办公室均配备了微机,建起了校园网络,并开通了宽带网,使教师从网上获取研究资料并运用于教学成为了现实。为进一步规范校本研究行为,提高研究效益,我们在实践中还摸索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有效地校本研究监控手段。一是查巡制度。即:由学校主管领导带领教务处、教科室有关人员随时检查各组活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二是坚持优秀成果评奖制度。根据每位教师、每个活动小组的活动质量和相应成果,每学年开展一次优秀教研成果评奖活动。三是落实学生信息反馈制度。教务处每学期召开一次各年级学生座谈会,收集和处理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了解教师的校本研究工作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如何,是否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地落实,学生是否满意等情况。

 

3、强化备课组功能,开展集中研究活动。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在大力倡导校本研究的新形势下,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建立起亲和、友善、积极的伙伴关系,通力合作,发挥出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作用,才能形成一股有力的力量。为此,针对我校教研组规模庞大、教师分解在各个年级,集中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开展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集体教研活动作为强化校本研究的一项重点工作。学校规定,每周二下午78节课为全校统一教研活动时间,各备课组分别集中,交流、总结、反思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进行以思考、研讨为重点的备课和研究,共同确立出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策略等。在备课组活动中,我们提出了“四备”、“六统一”的原则。“四备”即每位教师要认真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六统一”即“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教学积累统一、课后作业统一”。此外,因每位教师所任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难免存在各种差异,教师本身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我们本着因人而异、因班而异的指导思想,又要求在集体教研中教师之间要发挥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协作精神,做到“五个随时”,即“随时交流得失、随时亮明新观点、随时帮他人调整心态、随时解决个别教师遇到的难题、随时分享好的信息资源”。通过上述一系列做法,教师们在彼此交流、反思提高的过程中切实解决了许多实际教学问题,并从中形成了良好的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的教学研究习惯和品质。

 

4、以立项课题为载体,提升校本研究的专业化品味。

 

在教学实践和日常活动中所体会及获取到的经验有时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只有经过教师们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才能形成系统的理性化的认识,而立项课题则恰恰是教研科研工作一个有效的载体。所以,从2001年以后,我校共申请承担了140项立项课题,其中市级课题3项、县级课题18项,校级课题119项,形成了市、县、校三级课题格局和人人参与课项研究,个个有主攻方向的局面。广大教师立足课堂,从教学实际出发,围绕立项课题,边实践、边研究、边整合。学校也积极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保护尊重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成果,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引导教师上出“自己的课”,写出“自己的文”,走出“自己的路”。截止目前,已通过结题30项,在此过程中先后有108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45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39节研究课在县级以上展示。15个教学模式由县主管部门选编成册,在全县教科研成果表彰会上交流。

 

四、校本研究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起到的作用

 

1、提高了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校本研究的开展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广泛地阅读专业书籍和相关文献。这从客观上扩大了教师的理论知识面,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文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

 

2、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许多教师认识到了单靠经验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即研究者”,“一个不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已成为共识,几年来,教师们以科研为动力,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13名教师获市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30余名教师参加过县级优质课评比并获奖,100余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励,3名教师参加了市级相关学科的质量监测编写工作。实践证明,校本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研”一体化,使他们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迈进了一步,从内涵发展的道路上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牢牢把握向科研要质量的理念,把教学实践作为观察和思考的对象,并运用跨学科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然后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说明教学的实质,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地“实践——认识—— 再实践”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了众多富有创新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校中考成绩在多年获县级表彰的基础上,近年来更是持续攀升,始终居全县同类校之首。在学生学科竞赛中,三年来,有55名学生获国家级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就达12人次。

 

4、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和特色。

 

校本研究以本校的教学实际为对象,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形成的研究成果也同样具有实用性和区域性特色。研究者的形象和效应极易显现并持续走强,我校有一批目前较有知名度的教师都出自校本研究活动中的骨干队伍。如,美术教师刘旭东在研究过程中,带领课题组成员,致力于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把在农村中人们常见的玉米杆(棒子秸)和多种蔬菜大胆引进了美术课堂,并和学生们一起制作出各种质朴生动、形神兼备、更具有乡土气息的艺术造型(见图片)。这些作品吸引了天津市教研室教研员、各区县教研员及天津市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等人员前来观摩,多幅作品被选入了初中美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取材、加工、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始终充满了乐趣,人人动脑、动手,其想象力、创造力真正得到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这里成为了现实,校本研究在这里也结出了实实在在地果实。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