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音乐与美术>>课例集锦>>优秀教案>>文章内容
苏教版美术第二册《神奇的瓦楞纸》教案
信息时间:2004-10-19     阅读次数:

教材分析

废旧的苹果箱、啤酒箱等在现代社会比比皆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它,但他们平时不会刻意地去观察它,甚至根本没有想到利用里面的瓦楞纸制作一些有趣的东西。于是,这一节课,我让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纸箱中粗细不同的瓦楞纸,通过观察,了解瓦楞纸的特征及其与普通纸的区别,用剪、刻、撕、卷等方法将瓦楞纸制作成装饰作品。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剪、刻、撕、卷等多种方法将瓦楞纸制作成装饰作品。教学难点是在制作过程中,注意纹路对比,背景对比。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启发学生去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学生非常喜欢上美术课,表演欲望强,在此之前已接触过彩色纸的剪贴。已经能够用工具进行简单地剪、贴等,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已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愿意和小组同学进行合作。但是瓦楞纸与彩色纸比较毕竟有很大的区别,怎样利用瓦楞纸的特殊性进行大胆想象创造,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

设计理念

1、遵循“低年级美术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一理念,教学中应以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2、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之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遵循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

全体学生,启发和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遵循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5、遵循美术课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理念。美术课应采取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学内容:美术第二册第12课《瓦楞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瓦楞纸的纹理特征及其与普通纸的区别。

能力目标:收集粗细不同的瓦楞纸盒,用剪、刻、撕、卷等方法将瓦楞纸制作成装饰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剪、刻、撕、卷等多种方法将瓦楞纸制作成装饰作品。

教学难点:在制作过程中,注意纹路对比,背景对比。

教具准备:具象和抽象的瓦楞纸作品,立体的与平面的瓦楞纸作品,彩色的与单色的瓦楞纸、纹路粗细不同的瓦楞纸,各种硬纸、美工刀、剪刀、双面胶、棉花,各种各样的线、草、泡沫,一次性杯子等废旧物品,课件。

学具准备:瓦楞纸、美工刀、剪刀、双面胶以及多种废旧物品。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课前收集来的一块硬纸板。2、剪刀、双面胶放在每组的抽屉里。 3、每组桌子的旁边放一个纸箱,纸箱里放颜色、纹理不一的瓦楞纸。4、每组桌子上放一个小纸盒,小纸盒里放油画棒、粉笔、彩笔等。5、废旧物品放在教室空地中间。

课前交流

1、和学生谈心,进行交流。

小朋友,老师昨天让你们收集一些废旧纸箱,你们带来了吗?你们能象老师这样把它撕开吗?(教师撕时,讲解如何撕,撕不掉的可用剪刀帮忙。剪刀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对着自己和别人。)

2、让学生练习撕瓦楞纸。

设计意图:让学生收集瓦楞纸,知道瓦楞纸的用处。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撕瓦楞纸,初步体验撕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刚才,我们一起撕出这样一张纸,请你们用手去摸一摸,感觉它和我们

平时的纸有什么不同?它的外形像什么?(生答)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瓦楞纸。

2、老师的这张瓦楞纸是从我们家的苹果箱上撕下来的。你们的呢?平时你

们是怎么来处理这些纸箱的?

3、如果扔掉多可惜啊!老师从来舍不得扔掉它们,我总是把它们变成一些

有趣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我变一变?

   设计意图:通过触摸让学生了解瓦楞纸的特殊纹理、质感,体会瓦楞纸与普通纸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对“变废为宝”有初步体验。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一步的尝试作铺垫。)

二、尝试阶段

师随手撕瓦楞纸,从抽象到具象。每步都问:你们看像什么?有趣吗?你们要不要试试?随便撕,跟老师撕得不一样,我从10数到1,看谁撕得快,撕得有趣,老师就把自己撕的东西送给他。

设计意图:这里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全部被教师调动起来了。看着教师撕得那么容易、有趣,学生会很投入地去尝试,这样就为整堂课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及心理氛围打下了基调。)

1、学生尝试撕瓦楞纸,老师数数。

2、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析。(鼓励并表扬学生,如:

胆子真大,做得多有趣,小手真灵巧。)

3、小朋友,现在你手里拿着的瓦楞纸,经过自己的巧手加工,都变成了一件好看的东西,现在你还想不想把它扔掉?是啊。只要我们动动手,哪怕是废旧的瓦楞纸,我们也会发现它的美丽。

设计意图:这里作为尝试部分,不要求学生的作品有多完美,只要会撕,撕出来的东西有形,教师就进行肯定或表扬,目的只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进一步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

三、欣赏阶段

过渡句:你们想不想让它变得更加漂亮一些?我们先来看看别的小朋友的作品,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幅?他做的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1、撕 (范图)

讲解两种撕法。(学生和教师各示范一种)

  2、剪、贴(范图)

讲解剪的两种方法。(学生示范,教师告诉学生注意剪的姿势,并且要注意安全。)

讲解贴的几种方法。(师生共同示范。)

3、卷(范图)

学生上台演示卷的方法。(先开条再卷,两种卷法)你卷的这个可以做什么用?

4、刻、画、戳(范图)

教师示范刻。讲解用刻刀的姿势以及注意安全。教师随手画几笔。(粉笔)

学生示范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瓦楞纸作品的优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解决瓦楞纸制作中的撕、剪、贴、卷、刻、画、戳等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纹路粗细对比、颜色对比(课件)

我们再来看电脑中这幅图,它做的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原来他们是用好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做成的。请小朋友比较一下,这幅画上瓦楞纸的颜色一样吗?花瓶的纹路和桌面的纹路哪一个粗哪一个细?为什么不全做成竖的或全做成横的?

6、背景对比(课件)

背景图和单独图进行比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幅美,为

什么?我们在制作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巧妙地运用瓦楞纸的反面。

 7、立体图(课件)

这幅图做的是什么?你会做这个桥吗?(生示范)这是一幅有趣的立体画,四边都看得见。

8、抽象图(课件)

前面讲的几幅作品我们小朋友都可以看出是桥、鸟……这两幅你看得出是什么吗?好象看不出?但你觉得它漂亮吗?喜欢这种画的小朋友也可以动手试一试,说不定有意外的效果呢!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新的方法呢?一会儿小朋友制作的时候可以自己发明创造。

设计意图:与前面范图相比,这一部分的作品难度更进了一步,这里给出这么多类型的作品,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 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制作提供参考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另外多媒体课件通过优美的画面使瓦楞纸纹路粗细的对比,背景对比分得更清楚,更加直观地显示出立体图和抽象图的画面,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四、实践阶段

1、过渡句: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作品,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你可以找你最好的朋友一起做。也可以单独做。在做之前你们讨论一下:要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做?除了刚才的几种方法外,你能不能自己创造一种方法?

2、教师交代学生制作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探

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也提供学生一个合作的机会。)

五、延伸阶段

1老师选一幅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析。叫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用了什么方法?你还用了什么材料?其他小朋友评:用这个材料好不好?

2、原来你们的想法这么多。喜欢这种方法的小朋友可以学习用这种方法帮自己的作品化化妆,不喜欢的小朋友就不要打扮自己的作品了。都是瓦楞纸做的作品也很漂亮。

(教师叫小朋友到纸箱中寻找适合自己作品的废旧材料进行装扮。)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除瓦楞纸外的其他废旧材料也很美。初步体验不同质感物品相互搭配产生的美感。进一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

六、评析阶段

1、(举起作品),感觉好的学生上台自评(你制作的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其他小朋友做小老师,看看这幅作品什么地方做得最好?给他提些建议好不好?

2、有许多小朋友想上台,我们可以拿着作品走下位置,看看别人的作品,找一找他做的方法跟你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他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你给他提些建议好不好?

教师作扼要的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正确评价,也使学生懂得什么作品是美的,什么作品是丑的,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美。)

七、总结

小朋友,今天,老师觉得你们真是了不起,把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瓦楞纸变成了一件件美丽的东西,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希望回家后你们仔细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用瓦楞纸和一些废旧材料做一件美丽的艺术品,来装饰你的房间。

八、整理课桌。

 

(此课录入省编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示范教学光盘内)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