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音乐与美术>>科研之窗>>专题论文>>文章内容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说明
信息时间:2004-10-21     阅读次数:

遵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组的统一部署,本课题组从2003年上半年即通过调查、访谈、会议等方式,在全国城乡收集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修订的意见,并征询了部分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问卷调查涉及面广,接受问卷调查者是来自各个实验区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其中小学组370人,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59岁,平均年龄29.86岁;初中组229人,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32.56岁。

整个人群中,参加课改1年的有221人,2年的有363人,3年的有15人。男性212人,女性387人。本科学历的191人,专科338人,中师53人。不同的职称都有,小学以小高级和小一级居多,初中以中一级和中二级居多。

    问卷内容涉及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案例及名词术语等方面。调查的结果显示,94.99%的被调查者认为《标准》很好或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95.48%的被调查者对《标准》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表示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

大家对《标准》在实验区实验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带来的教育教学的新面貌寄予了正面的评价,充分肯定了美术课程改革的方向。认为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以后,对教科书的面貌、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带来了新的气象,应该坚持这种改革的方向。

 

1、对双基的问题还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应加强学习内容的规约性,即明确规定必学的内容,同时加强学习内容的进阶性。
    2、应关注课程标准与中国国情和美术教学情境的适应关系。这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表述要贴近实际,还有一些学习建议不适应现阶段中国的现实。
    3、要使课程标准文本更加精致,进一步加强表述的逻辑性,做到精炼而通俗,便于教师理解。

 

本标准组于20041月在北京召开了核心成员会议,针对上述意见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分析,并对《标准》文本进行了修订。200429日至13日部分标准组核心成员和一线教师在北京再次对《标准》的文本作了修改,完成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正式稿。

 

一、        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与修订的原则

 

1.美术课程标准与教学情境的双向适应关系

 

一般认为,课程标准的权威性体现为对所有教学情境的规范,即无论教学情境如何不同,均应严格地适应课程标准。这种单向适应的观点,对一些内容非常客观、容易量化而且教学条件差异不大的学科兴许有些道理,但对内容非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个体性,而且难以量化的美术学科可能就不一定适应了。

    不说别的,仅仅是美术课程的文化资源各地就差异甚大,南北、东西、城乡各不相同。因此,美术课程标准要规范差异如此巨大的教学情境,就需要自身表现出弹性和可调节性。这样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就应该表现出一种辩证的双向适应性,一方面要努力规范全国各地的美术教学,各地的美术教学也要努力适应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美术课程标准要通过自身的弹性,增强对各地美术教育的适应性,鼓励体现美术教育的地方特色。

    (不同的情境适应标准)                (标准与情境双向适应)

        [轿车模式]                          [越野车模式]

       课程标准可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轿车模式,一种是越野车模式,前者只适应城市,适应面窄;后者则适应城乡,适应面广,差异在于前者自身的可调节性差,后者自身的可调节性好。显然,美术课程标准应该按照越野车模式来设计,才能适应中国差异巨大的各地的美术教育的情境。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正是按照这一理念设计的。

 

2.美术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任何一个学科教育都是由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组成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方面包括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包括美术学习本身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良性发展。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应该辩证地加以认识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教学的实施都应恰当地把握这种关系,上乘的课程标准和上乘的教学都是由恰当地把握两者的关系而体现出来的

 

3.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修订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大动还是小动的问题。大多数人的意见是,由原来的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教师们经历了一个不适应期,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许多教师已经开始逐渐适应课程标准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才两年多,连一轮都没有完成,对一些问题尚难以形成明晰的判断,因此,不宜大动,应避免造成教师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加上《标准》自身所具有的可调节性和对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的适度把握,也是促使我们下决心不大动的原因。

 

    在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提出了“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建设性修订完善”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结合美术课程标准的特点,我们制订了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
    1.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
    2.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基点。
    3.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
    4.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

    针对调查反映的情况,根据《标准》的原则,我们对《标准》的具体修订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具体要求和内容的调整,其二是对文本的精致化处理。

 

第一部分  前言
    删除设计思路的第一条,因为是总工作组的统一要求,所有课程标准均如此,作为设计思路提出来意义不大。
    设计思路的第二条中增加了给予教材的编写更大的空间方面的内容。
    设计思路第三条中增加了关于对《标准》 的作用的认识,帮助教师更明确地认识《标准》的所具有的弹性,以便正确地运用《标准》,使之适应各地的实际,体现地方的特色,从而回答《标准》有些建议不适应一些地方现阶段条件的意见。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针对关于总目标的表述有机性强、层次性弱的意见,在总目标的表述前加了一段文字,强调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的,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总目标。
    综合·探索的阶段目标进行了重新整理,从逻辑上加强了进阶性; 欣赏·评述第四学段的目标中的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改为初步了解主要美术流派,从而降低难度,也与高中阶段的要求形成一种层次关系。
    原有表格删除,因为用途不大,而且影响文本的整体感。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µ对内容部分的“欣赏·评述” 和“综合·探索”做了逻辑关系和文字上的调整。
   
µ根据《标准》的从学生的角度表述的要求,将“教学活动建议”,改为“学习活动建议”,并对所有建议做了逻辑上的调整,使之更加概括、整体。
   
µ将 “评价建议”改为“成就标准”,使之体现更具体的达成度,增强可检测性。如“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运用2种以上查阅美术资料的方法”、“知道至少4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2位)及其代表作品”、“知道美术史中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等,从而回应“增强双基”的意见,也与高中的标准相统一。

       学习活动建议成就标准中补充了设计意识培养方面的内容,如观察生活,感受物品的造型与其用途的关系意识到物品造型与用途的关系等。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5条中的修改使表达更辩证,如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注意完善接受性学习方法

    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3条调整了文字,使表述更具有逻辑性。同时,充分强调了对中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美术教材要特别注意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体现浓郁的中国特色,也要包含外国美术作品以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形成多元文化观。”

教材编写建议进行了大的调整,具体是:(1)对新的教材观做了更准确表述,如教材并非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丰富经验、构建人格的一种范例。以及确立教材系列的概念,拓展教材的内涵。(2)综合考虑美术知识与教育功能的关系。(3)体现范例性课题的原则。(4)鼓励编写地方和校本教材。(5)针对近两年美术教科书编写中出现的弊端,特别强调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5)通过调整结构和文字,增强表述的逻辑性

 

附录
    经过慎重考虑,删除了案例。理由是:(1)经典案例的选择和确定非常困难,《标准》完成正式稿以后,可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稳定期,现在确定的案例在若干年以后再来阅读,可能会使人感到平常或陈旧、落后,而这样的案例仍旧堂而皇之地存在于国家的标准中,是十分尴尬的事情。(2)课程标准实验到今天,各地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杂志和出版物上的美术教学案例也不鲜见,而且实验区和非实验区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如培训、阅读、观摩等活动)的学习后,对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已不像实验之初那么陌生,这使得在课程标准中登载案例的必要性大大降低。(3)国家的正式文件,应该尽可能保持整体、简明的面貌,取消案例恰恰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µ根据调查反馈的意见,补充了部分名词术语,包括文化美术素质情境设计等,以便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

根据中共中央8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的实施意见对课程标准所作的修订: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也于6月2日印发了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为了在课程标准中贯彻和渗透上述两个文件的精神,教育部于6月15日至17日再次组织课程标准组部分核心成员,认真学习了两个文件。

    根据两个文件的精神,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我们认识到应该在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关注的这么几个问题:1.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和审美趣味;2.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中华传统美德;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课程标准再次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改为为国家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现代公民,这一表述具体体现了文件的精神,也更明确地显示美术学科的特征。

µ第一学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学习活动建议”中“通过观摩录像、图片和实物,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进行欣赏和讨论”,为具体体现文件精神,改为“通过观摩录像、图片和实物,对优秀的卡通艺术,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画艺术品进行欣赏和讨论”。
第二学段“欣赏·评述”成就标准中“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后增加“乐于了解民族民间美术”。

    µ第三学段“欣赏·评述”成就标准中“乐于了解中外美术的成就”后,增加“并特别关注中国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
第四学段“欣赏·评述”成就标准中,第一条改为“在关注和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中体现较高的审美品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二条改为“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美术的文化价值,尊重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建议中增加了第8教师应注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µ第5条改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城市、社区村庄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