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常州教研>>校本教研>>文章内容
与主编面对面座谈会记录
信息时间:2004-12-16     阅读次数:

与主编面对面座谈会记录

(本文未经洪宗礼先生审阅

 

时间:20041215日星期三

地点:常州市教研室

人员:洪宗礼、任范洪、赵忠和、朱川彬、潘克勤、曹介梁、袁子阳、岳亚军、张慧群等20位语文教师

记录:王庆华

 

洪宗礼:新课程改革以来,常州是第一批使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对苏教版教材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第一就是为教科书做了配套的素材光盘,影响全国。第二就是主办洪遍苏教版语文教学网站,点击数达到180多万次,是苏教版教科书使用地区影响最大的网站,促进了教学交流、改革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这些都是无偿的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提问:

八(上)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七律长征》,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可否解释一下中小学教材的衔接问题。

关于名著推荐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七年级、八年级重复出现,请做一些解释。

八上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期中《苏州园林》这一课文与其它几篇文章比较起来,似乎与主题不大切合,请做一下解释。

关于背诵,有些老师反映,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现代文有些语句不是很经典,背诵没有什么价值,现代文背诵可否减少一些?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编在“诵读欣赏”部分,是否削弱了重要性?另外古诗的赏析文字不多,在这方面能不能增加一些,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关于文言文,九(上)、九(下)分别有一个单元集中了文言文,一共12篇,学生一下子接触这么多长篇的文言文,学习有些吃力,课时页有一些紧张,是否可以在七八年级适当分解?另外例如《醉翁亭记》是《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教材却不要求背诵,这里教材和《课程标准》是不是可以统一起来?

九(上)第二单元所编的小说都是名家名篇,但有些篇目的时代距离现在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可否调整一些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

专题的选便偏难,专业性比较强,今后课不可以更加语文化一些?

文言文的注释中多音字、通假字能不能明确的注出来?

 

洪宗礼:这里要做一个总的说明:就是教材是动态的,是不断修改完善的。目前的版本修改已经基本完成。教材每一次印刷都要请一些专家教授进行修改,每一次都要修改200处以上,使教材更加完善。随着课改的推进,随着课程标准的修改和教材使用的情况调研,编者也在不断地调整篇目,调整位置地安排。本轮教材的修改最大,使得教材也逐渐成熟,以后教材整体上不会做太大的修改,避免教师使用中的麻烦。目前使用的教材还只是实验本,课程标准在不断变化,教师的意见不断提出来,所以教材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在考试命题的时候,新教师上岗的时候,中途更换教师的时候,都要注意使用教材的版本问题。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调整就是教材改变的结果,那是不同版本造成的,在同一种版本中使不会出现重复的问题。这一调整也是根据教师在使用中的意见,把《钢铁使怎样炼成的》调到八年级的,以便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至于教材篇目与小学或高中篇目重复的问题,这是难免的,这是教材的多元化、多样化造成的。例如《狼》、《七律长征》在小学教材曾经有过,编者认为这些篇目更加适合在初中学习。语文教学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而教师可以在实际使用中灵活处理,可是用不同的方法来教。

对于单元组合的问题,这里谈一个编辑的思想问题。单元组合实际上是个模糊概念,不要丝丝入扣,不要强调完全切合,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有些篇目的结合是近距离的,有些篇目结合可以松散一些,但并不反对单元课文内容的相近,可以从不同角度相近,不强调单元合成丝丝入扣。不要用形式来束缚内容。从大环境来讲,《苏州园林》也是将人与环境的关系。考虑到这是叶圣陶的代表作,又具有江苏特色,又是传统篇目,虽然编在这一单元有些勉强,这里采用远距离结合。

关于背诵,我认为现代文背诵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文言文背诵确实多了,但审查委员会不同意减少。初中阶段是背诵记忆的最佳时期,不读书、不背书,能学好语文,我个人是不大相信的。背诵一定要加强,有些老师提出来,有些文章不经典叶要求背诵,其实要求背诵从某个角度讲都有一定的道理的,决不是随便背背的。而且背诵的要求叶有几种弹性的处理。第一,要求一边背一边体悟,比如《社戏》;第二某一段话描写很好,很有意义等,相信你能背出来,比如《智慧与学问》;第三选择性的背诵,比如《林中小溪》。好的学生可以多背增加积累,差的学生少背,实事求是,大家各得其所。现代文的背诵不要过分要求一字不差,把背诵当作积累的形式,在背诵时形成语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背错了也可以,有些不经典的语言,背的时候改经典了不是更好吗?

关于文言文背诵。这里要说课标推荐的篇目不是基本篇目,经典的古诗文是一定要背诵的,希望多背一些。诵读欣赏的诗文要求全部背诵。文言文的编排新版本已经做了调整,基本上是七八年级混编,九年级集中编。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自由处理,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不要被束缚。九年级的文言文单元后面的“综合学习与探究”编入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这对今后的总复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总之教育发达地区,特别是教改之乡常州地区要背一些文言文,对高考很有好处。教师在要求背诵文言文的时候要科学化一些。

关于“专题”,“专题”要语文化这是教材修改的方向。这里对语文化进行说明,有人认为语文化就是强调字词句,这是片面的,听说读写都是语文。每个专题都有一篇带头文章,要求精读,后面设计的探究与练习也都是听说读写的,当然这一方面还要继续加强。有些专题太难,,所以编者要降低难度,减小深度,实现语文化。

关于注释,现在已经不提通假字了,只有古今字。通假字说白了就是现在的错别字,我们应该纠正错别字。对于古今不同音的一律服从现在。古今字、异体字一律用“同”注释,不增加太多的麻烦。初中生学文言文不能当作研究生来对待,对于这些文言语法现象学生如果感兴趣,教师可以开专门的讲座,(潘克勤插话:可以搞校本课程)。

 

赵忠和:今天洪老师来到常州是令人高兴的事,讲话时间有限,针对具体的问题,讲了使用教材的“大道理”。我觉得就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用思想、用智慧、用空间。

首先谈用思想。也就是理念的问题,洪老师编的教材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大趋势,大方向。教师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能领会这种思想。

第二用智慧。教师不但要看到编者的思想,自己也要有智慧。编者是大智慧,教师要潜心体会编者的智慧,然后融入自己的智慧。使用教材的智慧就是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热爱语言,而不是研究。当然我们不发对研究的态度,但是反对支离破碎的研究。智慧有大小,我们要重大智慧,处理细节,才有方向。

第三用空间。用教材给教师留下的空间。这套教材的好处在于留给了教师更大的空间,为教师个性化发展留下空间。教师不要被教材框住。洪老师今天的讲话为大家指了方向,教材具有开放型和启发性,为教师的处理留下了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

语文教材争论的根本问题,还是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多年来的徘徊与争论可能也在此。处理好,结合好,这是理想的境界。

教师使用教材也是创造,不要忽视了自己的创造。希望我们进一步与编者沟通,使语文课越上越好,使语文教材越编越好。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