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校本教研总结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如何理解与把握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切实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已成为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而新理念新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如何让教师尽快更新理念,适应转变,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我校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狠抓教学内部管理,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致力课改实验的行动研究,将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校本培训有机融为一体,有效促进了教师的持续发展,提升了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力的推动了我校课改实验工作。
一、 拟定校本研究纲领,构建校本研究网络
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维关系。三者在行动研究中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对校本研究清晰认识,是我们坚持校本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更好地发挥校本研究的作用,是我们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为此我们提出校本教研的行动纲领的总目标是:教师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完善自我。总体思路是: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五个结合(学习与交流、教研与科研、学习与考核、理论与实践、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具体措施是做到“四个有和三个一”,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着眼于自身教育与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求每节课后有分析,每周教学后有反思,每月有典型案例(课例、课件或公开课、经验交流),每学期有课改小结,每学年有课改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要求教师读一本对课改有启发指导的理论书籍,上一次校级公开课,进行一次校级经验交流。
为落实校本教研行动纲领,学校成立了校本教研行动指导组。由校长担任第一责任人,构建形成了由分管校长牵头,教导处、教科室等职能部门实施具体管理,依托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校本教研网络,并结合学校实际,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制定了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行动计划。
二、 围绕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规范操作,确保校本教研实施
1、自我评价反思与组内评价交流相结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凭借自身的努力,教师能够有较大的进步,但是在相互的交流与学习中,我们更能得到宝贵的经验。取得更大进步。为此,我们教研组根据本校、本组实际情况,每周安排两位教师开设一堂公开课,期中以前安排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教师先展开示范交流,让青年教师、新教师有一个学习、取经的过程。期中以后尽可能安排新教师及教龄较短的年轻教师展示,要求青年教师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所展示的公开课尽量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创意。同时课后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评析。由开课教师陈述课堂安排及构思依据,组内教师积极评价,分析优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规定每位参与评课教师至少指出一条不足之处,给出一条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使评课真正取得效果,使参评双方都有所得。
教学的实施如果没有分析与总结,经验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求各组教师每节课后写好教学反思,针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及课堂实践找出不足之处及成功体验,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提高备课质量及课堂教学水平。教研组长定期进行检查。根据这样的安排,组内教师每一学年至少有一次公开课授课及评价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同时,学会反思与归纳,更有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新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2、发挥本校的优势,展开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业务水平。
(1.)“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专家和名校教师开设讲座,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分析与研究;“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教研活动。对于市、区教研室组织的每次公开课研讨会我们都非常的重视,不管路途远近,我们都会选派相关教师认真参与、学习。寒、暑假期组织了教师认真参加通识培训与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培训,选派代表认真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及时、全面地向组内教师传达新信息、新理念,尽快适应新变化。
( 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①由经验丰富的徐教师(曾获新北区说课一等奖)主讲了“怎样说课”,结合学科特点展开说课的各个环节,指导新教师怎样说课;
②组织交流了“怎样撰写教学论文”(徐老师、戴老师、等),共同交流、学习优秀论文的选题,构思及撰写;
③组织探讨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贾老师、顾老师、陈老师等),以便于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④组织学术沙龙,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新教师等层次开展“新课程新教法”研讨活动,进行交流反思和总结。
⑤组织专题研讨会,如:新老初三教育教学工作研讨,班主任工作研讨等。
3、结合学校课题,有效展开校本教研活动。
2001年来,我们学校相继申报并完成了原武进市级课题《电教课教学设计研究》和常州市青年招标课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此,我们课题组及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听、评了课题组老师上的探究课,由课题组老师提供这研究课的案例,组织各组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明确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一起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道德意识;同时也学习、交流了案例的撰写与点评。
4、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数字化小分队”作用,更灵活地展开教研组工作。
根据学科和年级的特点,我们把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为一个备课组,就象军事上的“数字化小分队”,由于人数较少所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备课组的成员比较容易找到空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制定远期和近期教学目标、一起探讨教学手法、组织相互间听课、评课等活动,因此,经常是一堂校级公开课前,备课组内教师已经一起探讨、听评了好几次。在2003届学生中考复习中,我们初三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划块分工备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如物理部分我们把它划分成热学、力学、电学、光学,每位教师负责其中一块的知识点、资料、例题及习题精选等准备工作,备课组交流讨论后资源共享。其它学科内容也是如此安排。因此我校被新北区评为办学效益优良级学校。
5、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奋进
“一个好汉三个帮”,教学活动的展开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体行为,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团结、合作精神,这样才能以好的情操熏陶影响学生
我们学校的教师深深明白这一点,因此,教师间总能互帮互助。如新课程实施初期,初一新课程的展开似乎不关初二、初三老师的事,但是当初一教师新课程教学中涉及到什么问题,开设公开课需要什么帮助时,其他年级的教师都会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如初三年级的化学实验,由于没有专职的实验员,兼职的老师和其他化学老师就一起参与探讨实验教学手法,探讨如何辅导才最有效等,并共同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 再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大家经常坐在一起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三、校本教研工作总结反思
反思一:通过校本教研,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对教师结合教改实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老师们在不断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在同伴间的研讨辩论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家和教研员的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我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对促进学校的发展,落实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其特定的作用。
反思二:必须加强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校本教研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起来的现实问题,要对学校真实情景中所发生问题的进行分析和解决。校本教研的方式方法要突出体现教学反思、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个案分析“四要素”。校本教研的评价应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怎样通过评价来克服教研组教研活动随意性强、专题不明确、留于形式和实效性不强的弊端,改变个别教师参与以往教研活动事不关己、参与意识差的现状,并以此来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热情。这一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反思三: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整体发展还不平衡,如部分教师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缺乏认识,往往是说说重要,做做次要,各教研组之间不平衡。二是工作方式应该更开放些,要加强与其它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合作共享,促进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发展。三是教研内容和专题还应注重针对性,校本教研的内容不能一味求大、求跟形势,不能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实际需求脱钩,应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教研的方式方法还应多样化,校本教研不能只以讲座辅导和理论灌输为主,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记,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四是校本教研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以及课题研究制度、评价奖励制度等。
总之,校本教研工作作为实施课程改革实验的一项重点,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更是我们的机遇。综观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没有一个国家是在改革前就拥有一支适应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只有在改革的实践中,才能锻炼和提高广大教师,不断适应改革的需要。所以,教师真正的成长必须立足于教学实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是我们学校工作的最终目标。同时我们也迫切地需要领导和专家能一如既往的指导和帮助,迫切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和智力支持。只有立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才能扎实深入地推动校本教研动作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