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江建林
一、对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必要性的理性思考
1、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知识多元化、社会知识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此背景下,教师仅靠以前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知识,领会新理念,掌握新技能。
2、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全新的理念真正地将我们带入了教育改革的“震荡期”。“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走进新课程》第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进入新课程,我们每一所学校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如,如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如何在班级授课的过程中处理好集体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如何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情景,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进入深层次,如何扎实有有效地开展,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去探索、反思、实践。因此,必须建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研究氛围,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升素质,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3、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师资队伍质量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有效的专业成长应建立在学校或班级的基础上,与教师的课堂直接教学相关。它应以教师为本位,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所教的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自我反思,离不开同伴互助,也离不开对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领会。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了氛围,提供了平台。沈局长在《所谓校本》中指出:“默会知识论使我们对教师实践智慧的获得有新的理解。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理论性的知识通常可以通过阅读和授受获得,如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和一般文化知识等;而实践的智慧必来自于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拓展,来自于行动中的体验,个人经验的积累、领悟,团体内的感染和影响,实践文化的熏陶等。为此,发展教师实践的智慧,提高教育实践水平,要突出“校本”,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和现场本位,并找到相关的着眼点。”
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二、对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探索
1、理论学习
实施课程改革以后,学校校行政对课改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把“培养一支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具备较强的课改能力的队伍”作为该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校本培训扎实到位,做到了三个全,即:全员、全面、全程。
上学年,我校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新课程理论。一方面,加强集中培训力度。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认真参加省、市、区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课改培训活动。回校后,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本校作介绍,并组织本校老师展开讨论,加深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例如,4月29日,我和狄校长专程去教师进修学校听取了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同志作的“新观念、新课程”报告会,回校后即向老师传达会议精神,要求教师领会其精神实质;组织大家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文章。我和狄校长、姚校长作了《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研究》、《德育需要改革》等理论讲座,刘玉峰、张进云等行政人员组织大家学习了《立足学生 整体设计》、《实践、调查与发现》、《天高任鸟飞》等常州市一些示范初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设研究性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学课改理论,作好读书笔记,努力提高教师的课改意识。上学年重点组织教师学习“常州市示范初中协进会2003年年会暨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现场会交流材料”(部分)、《课程与教学》、《新课程》等杂志及网上有关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方面的理论文章。另外,要求教师继续学好课改理论,坚持写好读书笔记及学习体会(每位教师每学期不少于30页),努力提高教师的课改意识和理论水平。
2、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以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策略为重点,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工作。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活动,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体验。本学期,一方面,我们印发有关材料,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蓝本;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发动学生,多问问学生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多听听孩子的声音,选好主题,开展好小课题研究。各班在教师的指导下,都分组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高晓声小说艺术研究”、“伊拉克战争专题研究”、“生活中的黄金分割点”等小课题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初一语文备课组开展了“植根于脚下的沃土——探访家乡的人文景观”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构建大语文学习观,体会生活中的语文底蕴,培养敏锐的认知力、独特的领悟力、丰富的情感力,培养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5月20日,各班都将研究性学习过程性材料、成果材料上交学校。校行政选择优秀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在教师业务学习时进行了重点介绍,达到相互交流、共识共享的目的。
3、课改论坛
我校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自觉转变角色,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发展,以生活为源、以价值为准、以实践为根、以创新为标等观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如,2003—2004学年,我校将“课改论坛”纳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求教师结合课改理论学习和自己在课改中的感悟、体验,撰写专题论文或总结——“我心目中的好课”,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上台演讲。全体教师都能认真撰写。教科室共收到教师“课改论坛”文章五十余篇。姚荷芬、韩建国、陈国华等老师在教师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时间走上讲台作了发言。本学期,我们计划以“我的教学故事”作为课改论坛的主题。我们强力推进这项工作,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课改论坛能充分利用我校优秀教师的资源,搭建教学交流的平台;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应该是多形式的、多元化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以演讲、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改论坛中,教师智慧的火花更容易被激发。
4、教研组建设
新课标的出台,新教材的使用,期待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素质的形成。这需要教师加强对本学科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而教研组这一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在新课程背景下,为教师提供了更有质量的学习与研究的资源、空间和动力,其效益是教师其他任何形式的进修所无法比拟的。为此,我校注重加强教研组建设,努力构建学研型教研组,使校本教研有依托、有支撑。
我校确定每周周二为教研活动时间,教研组各成员集体学习、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开展了研究中考试题、新课程理论学习、说课、评课等活动。有时,则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探讨教法、学法。
如,语文教研组为构建学研型教研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开展说课活动,通过同一教材教师之间的相互说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确立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较为合理的教学情境;2、积极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活动。每学期,语文组均开校级及校级以上公开课8节以上,其他教师听课后积极撰写听课随笔。同时,积极开展评课活动,对执教者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做到资源共享。一位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同一备课组内的其他教师都可利用,并可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校语文教研组两次被评为武进区普通中学先进教研组。
5、课题研究
我校将课题研究作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提倡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学校加强课题组的组织领导、后勤保障等工作,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所有课题研究都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台帐。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对每一个立项课题进行深层次开发。课题研究均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如果教学还是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将很难满足师生发展的需要。校行政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校能以电教课题为抓手,努力推进教学现代化步伐。
我校围绕电教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上学年,我校教师多次开了公开课,如,武进区电教公开课、为迎接卜弋片、戚墅堰区部分学校领导、教师所上的观摩课、迎接武进区教育督导验收所上的公开课,等等。上课教师都能自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上师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认真做好主课题的申报工作。为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我校决定开展主课题研究,以主课题来统摄各子课题,形成规范、有序的课题研究网络。为此,教科室反复思考、反复论证,认真撰写好《学科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课题设计,并上报区教研室,目前已被区教研室批准为武进区立项课题。上学期,学校特意召开了教研组组长会议,布置主课题研究工作有关事宜。
6、德育研讨
我校主要利用平时的业务学习及暑假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时间落实德育研讨工作。德育研讨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加强班集体建设;徐向洋教育思想对班主任工作的启迪;如何加强养成教育,等等。本学期,我校的德育研讨工作的主要内容定位为探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及方法。
7、写反思性论文
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并写成反思性论文,积极参加各类论文大赛或向报刊杂志上投稿。如,2003年9月,我校共有20篇论文参加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其中,江建林、狄雷放、姚霄伟、吴伟星、倪建平、韦 薇、程思武、牟耀辉的论文获二、三等奖,在郑陆中学的教科研历史上书写了新的一页。在2003年武进区教育学会组织的论文评选活动中,我校有9人获一、二等奖。近年来,先后有二十余位教师的论文发表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每次获奖或发表,教师们都感到一种成就感。
8、专业发展
我校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中始终坚持人本主义管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实施名师工程创造良好的条件。我校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激励机制,多种形式的“竞教竞技”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二是着力激发进取热情。时刻关注教师情绪,适时把握教师“脉搏”,热情关心教师的生活、家庭及心理需求;三是设定激励性目标,制定《郑陆初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条例》,积极宣传区级、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条件,提出“新教师三年成为合格教师,四年成为优秀教师,五年成为学科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要求,鼓励教师成长为学校级、区级、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四是“师徒结对”,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三、校本教研片断描述
2004年8月15日,我校以探讨校本教研新思路、新途径为目标,开展了一次“班主任及初三中考学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为开好这次研讨会,校行政进行了认真谋划。这次会议提出的口号是“同伴互助,交流探讨,推动德育工作再上台阶;与时俱进,关注学生,促进教学质量再攀新高。”会议分两个部分,上午着重进行班主任工作研讨,由姚校长主持;下午着重进行教学工作研讨,由狄校长主持。本案例着重剖析班主任工作研讨这一内容。
先由我作了《当一名出色的好教师,做一位优秀的班主任》的发言。
接着,由五位班主任发言。每一位班主任发言后,都进行小组讨论,并请一位班主任代表上台点评,然后进行自由点评、主持人点说。限于篇幅,本案例着重介绍姚荷芬老师、张洁老师的发言及探讨过程。
(一)《超前一步》及探讨过程
1、先由姚荷芬老师上台发言,她发言的题目是《超前一步》
2、各班主任老师分小组讨论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讨论重点:姚老师《超前一步》有何成功之处?有何不足之处?对你有何启发?
3、小组代表点评
教师一:姚老师《超前一步》给我的感觉是实实在在,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只是一位老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真实的做法和想法。
教师二:姚老师是我校公认的名教师,她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她对学生充满爱心。如,曹丽珍同学成绩不理想,反映较慢,姚老师对她的关怀真的是无微不至,第一天用餐生怕她找不到吃饭的桌子,她就在用餐前带她去食堂认桌子。为师之道在于严,为师之道更在于爱!
教师三:姚老师的发言中心明确,角度新颖,始终围绕着《超前一步》来谈。所举例子令人信服。她的发言启示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班主任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四:《超前一步》体现了一位老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心。姚老师事事能超前一步,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超前一步》体现了一位老班主任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正因为如此,姚老师成为学生无比信赖的长者。她是一位慈母式的老师,也是一位“磁性”班主任。
4、教师自由点评(要求教师自告奋勇上台发言)
教师一:姚老师碰到的许多问题我也碰到过。以前每次学校组织劳动,我就非常头痛。因为我班学生勤快的,劳动任务很重;贪懒的,出工不出力,甚至趁我不注意互相将草扔到对方头上。我也毫无办法。听了姚老师的发言,我才感到原来我没有找出管理学生的办法,让他们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姚老师则多想一步,超前一步,细致周到,管理到位。搞好班集体建设,离不开学生的自觉,但也离不开班级管理。管理的到位与否,影响着班集体建设。
教师二:我是一位青年班主任。以前校行政安排我当班主任,说实在话,我心里不太乐意。因为班主任太烦了,什么都要管,特别是一些不想学习的后进生,你苦口婆心劝他,他才不听你的呢。听了姚老师的发言,我感到我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班主任总得有人做。姚老师五十多岁了,做了二十几年,还在做,而且还在不断摸索。我这么年轻,却想图个轻松,这是说不过去的。我们总不能老是让老教师冲在前面吧!(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5、主持人点评
姚老师的发言让我们每位班主任受益匪浅。如果我们事事超前一步,多想一步,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能处于主动地位。姚老师举了许多例子,这些例子显得朴实无华。当然,她的发言实践性强,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如果她能将实践与德育理论有机结合,她的发言就会更精彩、更有启发意义。
(二)《班主任工作的几点遗憾》及探讨过程
1、先由张洁老师发言。她发言的题目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点遗憾》
2、各班主任老师分小组讨论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讨论重点:你对张老师的发言有何评价?在做班主任过程中,你有没有过类似的遗憾?
3、小组代表点评
教师一:记得一位名人说过:“教师从事的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因为遗憾,才有无穷的魅力。”张老师是一位青年班主任,工作刚好三年,带完一届学生。今天,她的发言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班主任过程中的遗憾。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反思。
教师二:我们以前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绝大多数班主任都是谈自己工作的成功之处。今天,张老师的发言令人耳目一新。青年班主任或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或由于自身性子太急躁,或由于竞争压力太大而情绪不佳,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留下遗憾,这是很正常的。问题是很少有人会对此进行反思。
教师三:张老师谈的遗憾之一是没有和每一位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也颇有同感。因为以前我也十分重视优秀生和后进生,认为这两类人是我做思想工作的重点,对“中间学生”不重视,也很少和他们谈心。三年下来,我对他们的了解很少,对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及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对自己未来的打算也心中无数。现在想来,这也是我的遗憾。
教师四:用老眼光看不断发展的学生,这尤其要引起老班主任的重视。青年班主任接受新鲜观点、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他们的教育理念容易得到更新。而我们老班主任往往感到自己经验丰富,如果从经验主义出发,也往往会用老眼光看不断发展的学生。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变化的人。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德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更新观念。
4、自由点评(限于篇幅,从略)
5、主持人点评
刚才各位教师就张洁老师的发言进行了探讨。张老师作为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能对自己的工作不断进行反思,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在生活中及至人的一生中,谁能没有大大小小的遗憾呢?过去的三年有了遗憾,改进工作方法,以后就不会有类似的遗憾。我们希望广大班主任在工作中既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也要积累失败的经验,并和大家交流,做一个勇于实践、善于反思、乐于探究的优秀班主任。
(三)反思与评价
这次研讨会,是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会后我与个别班主任交换了意见,他们都认为,这次校本教研有思考、有探讨、有交流、有合作,使他们获得多方面的启迪。由这次校本教研,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1、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校中教师的原有基础、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而展开,应以学校和教师当前及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体现针对性、实在性、实效性。本次校本教研,重点是探讨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上台作介绍的班主任也能从实际工作出发,谈自己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感悟与体验、困惑与喜悦,不讲大话、空话,这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因此受到了教师的欢迎。
2、校本教研应构建民主、宽容的对话氛围,搭建“同伴互助”的平台,促使教师在互动中成长。“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第229页至230页)。
3、“同伴互助”必须建立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第228页)。但如果没有“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便失去了基础、失去了支撑。上台发言的班主任如果没有“自我反思”,他们的发言也不可能得到与会者的认同,不可能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其他进行讨论、点评的教师,如果没有“自我反思”,他们的讨论就不可能深入,他们的发言也就不可能会有思辩的光芒。
4、校本教研既是可以宏观预设的,又具有生成性特点。我认为学校对校本教研的主题、程序、方法等应该有一个宏观预设,这样使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准备充分,主题鲜明,有条不紊。同时,校本教研并不完全是一种预设好的活动,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一个充溢着智慧和张力的、并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究过程。例如交流、点评等环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主持人应该机智、灵活,对有“生成价值”的问题或情境等,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使校本教研的过程充满生机、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我校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期望与要求还有一段较大的距离,有许多做法兄弟学校也在做,而且做得比我校好。我们深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面对突飞猛进的课程改革,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任何观望、徘徊、犹豫、等待,都是毫无出路的。我们将牢记领导的谆谆嘱托,认真对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力弘扬“崇尚实干,争创一流”的郑中精神,着眼未来,依时顺势,勇立潮头,艰苦探索,努力实现教育决策的前瞻、学校规划的超前、管理措施的创新,努力探索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工作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方法,为推进课程改革而孜孜不倦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