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研究>>文章内容
以校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整合为目标、校本教研务实为先
信息时间:2004-12-30     阅读次数:

——金坛市朱林中学“校本教研”交流材料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显突出。但校本教研对于绝大多数的学校和老师而言,又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理论上还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方面也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确立目标,明确任务,增强开展校本教研的自觉性

我们在推进新课改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每一个课改成果的取得,每一项实验内容的深入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和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实践,这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实验进程产生质的飞跃。这就需我们要从理论出发,直面具体学校实践,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去探寻改革发展的方向及理论重新建构的途径;而教育所具有的丰富多样的独特性,迫切需要在普遍原理指导下针对活生生现实而展开个性化的研究;需要开辟新的教师成长途径。

这些矛盾和困难的存在,正是校本教研得以走入课改进程并发挥其独特作用的现实条件,因此,我们认为大力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是深化课改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意义在于:

第一、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沟通桥梁。这种沟通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实践的水平。

第二、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三,创设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为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我们的做法是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校行政坚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明确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目的和任务,构建学校的学习文化、研究文化,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构建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

为使校本教研深深扎根于我校教育实践之中,我们工作任务是:首先,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使全校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不只是专业研究人员份内工作,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科研也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高深事物,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产生于教学生涯之中。其次,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展开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积极研究如何开展自我反思,如何提高专家引领的针对性,如何提高同伴互助的有效性。再次,逐步建立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诸方面为校本教研创造宽松的环境。

校本教研不是靠浮在上面的轰轰烈烈的活动搞出来的,而是要靠沉下心去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我们采取的工作策略是:第一,加强学习,增进认识。校行政首先带头学习,通过学习,从理论上明确校本教研的定位、实施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定、共同体的产生、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并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就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各述己见;第二,开展培训,建立和完善队伍。每一学科组都每月定期开展有关校本教研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把优秀人才汇集起来,建立并扩展校本研究的基本力量,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使校本教研倡导的“专家引领”这一环节在实践中落在实处。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校本教研制度在我校建立,初步形成具有朱中特色的校本教研实际可操作模式,使我校校本教研继续深化,逐渐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和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课改进程的深入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坚持以学校为研究的基础,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

校本研究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之中,教学研究的问题是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发挥各教研组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逐步将朱中建设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

1、建立一个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并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学校作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主体,我们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承担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之责任;各教研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教导处主任、各教研组长是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为了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开展,我们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如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论文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教师自学制度等。学校以教研组和教科室为单位,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力争每一项计划都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的四落实;全体校行政都具体联系一个教研组,参与其活动。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的约束,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首先,在年青教师间开展师徒结队“一帮一”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我们要求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自觉履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责任,广泛开展新老结队活动,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学校每年对师徒结队情况开展“五个一”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成长档案袋”中。

其次,在全校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我们明确要求,同一科目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每月至少4节次,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在集体评课中既要评出优点,也必须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同时我们也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在教师集体研究会上,把问题摆出来,由全体教师共同“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为了探讨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采用各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再由一人执教,教研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要求教师的备课一定要认真,教学设计要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导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

再次,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我们强调,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中,我们围绕课改实践的需要,鼓励全校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例如,我们在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实验之初,教师们遇到了两难的局面,教师指导过度,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反之,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二者仿佛形成一个解不开的“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初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1) 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过程;(2) 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教具等;对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尽可能预见教学中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等。(3) 在课堂教师中提倡互动教学,在互动中产生共振,在互动中产生新的灵感,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最后,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3、强调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课前反思,从设计入手;课中反思,从学生入手;课后反思,从问题入手”。我们要求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还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我们在常规教学检查的过程中把教后记的检查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并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写出教研文章,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

4、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课程意识强、具备课程开发和研究能力的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注重课程的个性与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尤其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人性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评价者。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转换角色与发展自我的问题。我们在平时通过多种形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新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意识,与时俱进的意识。

5、引导行动研究,促进教学反思。

在教研活动中,学校要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平时引导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协助教师作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自我矫正,促使他们学会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6、重视校本教研的“教学叙事”制度。

我们在教研管理中重视“教学叙事”,即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教学叙事”包括教学案例、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等,这都是教师科研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又是教师科研活动成果的展现方式,是校本教研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我们每年都举行一次“教学叙事”评优活动,给教师一个展示成果,表现自我的舞台。

校本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我校教师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教学水平和执行新课程能力,也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直面现实,敢于创新,努力开拓校本教研的新局面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如何把学校发展规划与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如何以科研促效益,以科研求质量,转变科研的作风和管理方式,创新科研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需要制订出更为科学的发展规划。

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是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涉及不多,许多教师还不善于从实践中发掘提炼问题,不熟悉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不能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和科学的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校本教研广泛开展和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2004-2005年的校本培训的重点就放在了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上。

再次,我校校本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尚不稳固,专家引领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的协作,靠集体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如何增强教师间的合作和共同体形成意识,真正建立支撑校本研究持续运转的稳固共同体,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寻找更行之有效的途径。

最后,为了促进校本教研的广泛开展,我们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比如,真正有成果的研究往往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而校本研究的成果又往往表现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以某种论文、论著等可见形式呈现,如何衡量研究所付出的劳动及取得成果,并且在晋级、评优等方面体现出来,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也是今后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中探索一个重点。

我校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还处于起始阶段,大量更加艰巨工作尚待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完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拓创新之锐气,务实求真之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朱林中学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巨大作用。我们相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