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王雪芳(常州市五星中心小学)
个人简历
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常州市五星中心小学教导副主任。1984年从常州师范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1997年9月,被评为常州市首届语文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4月被评为市语文专业学科带头人,同年5月,还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在江苏省常州市省级实验小学语文阅读竞赛中获一等奖,去年9月,获得了“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教师”的荣誉称号。
教学成果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观念的支撑,离不开教师对新课程内容的深刻反思和全新的理解。更新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认真学习,为此,王老师认真参加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倾听了新教材编写者的报告,同时结合培训自己也自学研读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籍,从中领会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教育观念,深入了解了课标的性质、特点、目标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遵循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王老师的影响和带领下,实验组老师定期召开学课标研讨会、座谈会、及时交流心得,在不断地学习、交流、讨论中,实验组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对新课程的理念也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为改进课堂教学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形成风格。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目标进行反复研读,王老师发现在这一学段的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一年级的孩子欢欢喜喜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应该让他们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小就喜欢学习语文——喜欢识字、喜欢阅读、喜欢说话、喜欢写话。为此,王老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和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而汉语拼音本身又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老师采用“寓学习于游戏和活动中”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字母编儿歌,创设声、韵母的情境图,辅以琅琅上口的语境歌,用声、韵母说词造句,赋于字母以意义,加上摘苹果、猜字迷、钻山洞、捡树叶、夺红旗等复习巩固的形式,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化难为易,寓学于玩,既增加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情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渗透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在识字教学中,王老师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多样化的识字手段实现识字教学情趣化,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进行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阅读教学中,王老师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以读为本,课堂上避免单纯地进行理性化逻辑分析的倾向,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而是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提出明确的指向,读中感悟,读中明理,让学生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朗读实践,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和形象。课堂中学生经历感知、感悟的过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感悟自得,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语言。
三、加强研究,转变方式,促进课改。
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年级课程实验组的组长,王老师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钻研教材,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表格式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学着想,为学生服务,既要重视教师导的过程,更要体现学生学的过程,特别要留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课堂上要求教师注重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指导者,激励者,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注重凸显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对本学科的独特体验,特别强调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组的老师每周都要按学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教材,设计教法,组内十三人轮流执教研究课,课后及时展开讨论、交流,上课老师要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反思成败得失,组内老师开展互评,各抒已见,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把实践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更好地指导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