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英语>>通知公告>>文章内容
2004—2005学年度第一期期末英语质量调研初三英语试卷分析
信息时间:2005-02-21     阅读次数:
 

20042005学年度第一期期末英语质量调研卷是一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试卷难易程度适中,考查范围广,针对性强,重语言的交际,轻语法,并设有选做题,以便公正的衡量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份真正体现英语新课程理念的卷子。我们学校考下来的情况大致如下:参加考试人数635 ,均分84分,最高分99分,最低分18分,大概90分以上占总人数的 45%80分以上的占39 %70分以上的占10 %60分以下的占6 %。当然这些分数都只能反应一个大概,例如在批改作文时,我们可能宽松了点。但我想分析卷子是为了找到失误,以便我们能对症下药。所以下面我就从我们学校两个班中抽样100份,这两个班都达到了均分,逐项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听力。 题目特点是灵活性强。大部分都强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例如,它的内容涉及到了常识(如第3小题)和情景应对题(如第124小题),也有有关当今的社会问题,(如第2段材料),也有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如第3段材料),考查范围比较宽,尤其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要求学生在用中学,也要会在用中考的能力。但由于平时我们训练少,相关的听力材料也极有限,在我抽样的100份卷子中,只有30 人全对,其中除了第125101112171820题,有错的学生相对少一些之外,其它的第4小题100人中有15人错,第6题有30 人错,第8题有24人错,第13题有30人错,第15题有25人错,第16题有15人错。综观这些错题,一是反应学生做听力时重点把握不住,到底要听什么不知道,反正全听到了,等到录音完了之后就瞎选。二是真正把英语当作工具来交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如第4题,学生就反应明明一字不漏全听到了可就是选不到正确答案。

二、选择题。其特点是把知识放在语境中进行考查,真正体现了英语语言的交际性。这15小题基本上都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所给的信息时,才能得到完善的答案。试题较灵活,迷惑性的答案较多,真正检查学生是否全面掌握知识点和做题时各方面的能力。而学生欠缺的就是这些综合能力。有些学生盲目乐观,题目没审清,答案没比较就做好了。在我抽样的100人中,错的较为集中的例如21题有11人错,24题有14人错,27题有24人错,28题有33人错,30题有22人错,34题有14人错。其实这些题目并不难,例如第34小题,这几个花费的用法相信每位老师都讲过无数遍,但也就是有些学生相信自己的感觉。还有例如第1小题,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还讲究词与词的用法上的区别,这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再有些题一眼看过去答案汉语意思全对,例如第28小题,有部分学生就光顾着意思而忽略了系表短语的搭配了。所以这15个小题看似简单,但考查的的确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完形填空。这一题形是由知识性测试转向水平性测试,它要求学生通读全文,获得整体印象,又要考虑语法,习惯用法等。该题设空均匀,意义选择代替了语法选择。涉及的面广,有形容词,名词,代词,副词,连词,动词。从语法的角度上看,每个备选答案都是正确的,但只有放到文章中去,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且这篇文章学生大都熟悉,这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角色。虽然38小题有些模糊。但如果仔细的推敲一下,答案还是能选出来。42小题中仅管出现了一个没学过的短语,但因为有明显的正确的答案,所以影响应该不是很大。第43小题,学生只要根据上下文,就能得到正确答案。但在我抽样的100个学生中,错的也是这几小题,错的较为集中是36题有50人错,37题有23人错,38题有25人错,42题有29人错,45题有19人错。这一题全对的仅有19人。所以不管怎样,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很难,但我们必须一点一点做。

四、阅读文章。三篇文章选材得当,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而且让学生做题的同时,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同时这是真正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第1篇文章是讲动物方面的,学生们不陌生,而且文章本身不是很难。第二篇文章很实际,但学生在做51小题时,会光凭他们自己的感受选sorry,觉得很愧疚,而忽略了上文已提到的生气。第三篇文章是科学文章,但其实是对学生了解的书本知识的一个补充,再者文章紧扣生活实际,所以学生读来困难也不是很大。在我抽样的100人中,错的较为集中的47题有11人错,48题有12人错,可53题有36人错,55题有21人错。从5355题来看,反应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很欠缺。

五单词拼写。这一题是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和应变能力。这10个小题难易适中,并且搭配均衡。在我抽样的100个学生中,错题较为集中的是57题有14人错,61题又20人错,64题有25人错,65题居然有41人错,从这也可反应出学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我们自认为已经讲过无数遍,甚至默过许多遍的单词学生们应该没问题了,其实并不是这样,而且我觉得大部分学生是连题目都没看清就做了,例如61 题不少同学填的是typing ,65 不少学生填的是straight 甚至是straightly。所以教会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最终教会他们方法。

六、短文填空。这一题形要求高,难度大。学生在阅读上下文的同时,要不断搜寻文章中所给的信息,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上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才能顺利完成。在填单词时,既要保证意义上的通顺,又要确保形式上的正确。所以大部分学生最怕的就是这一题。所以不论短文的难易,首先让学生正确对待它很重要。这一次的短文应该说不属于生僻的那种,选材很得当,让学生能了解大意,想出相匹配的单词,而且也考查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67686971都有形式上的变化,73小题有部分学生想偏了。在我抽样的100份卷子中,错的较为集中的是,6722人错,6837人错,6942人错,7120人错,7250人错,7313人错,7519人错,从这些错题来看,最起码能反应学生做题时心态不好,总以为这题很难,不是自己能做的,不以正常的积极的心态去做,所以就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错误,例如67left变成了learned, 68started Microsoft 变成了studied Microsoft, 69题学生错的更不值得,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填了become,而没注意到前面的for 11 years, 而且这也是整份卷子上仅有的要考虑瞬间动词转换成持续性动词的地方,看来这 一步之遥真的不可逾越。总之,本大题是我们常州的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七、翻译句子。这一次仍有选做题,能更好地、全面地、公正地衡量每个学生。而且77787982都有两种答案,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在我抽样的100份卷子,没人多做,767879不选的人相对多一点,选做的题中7779明显错在考虑不全,不注意前后时态的搭配,80题还是错在place of interest 变成了place of interesting ,所以尽管命题老师已经充分为学生考虑,着眼于书本,但100份卷子中只有25人全对,一般都要扣掉12分之间。所以这一题形要想得满分也不容易,需要学生考虑问题细致周全,注意前后搭配,也正是体现学生基本功的地方。

八、书面表达。这一次的书面表达分值15分是第一次,但形式仍用文字提示形式,又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内容有话可讲。但学生中各种错误都有。有的把想要去变成已去了,全用的过去时态,想去的理由虽写了三句话,但归根到底是一个方面,甚至同行者只说我们而没说清到底谁是同行的,而且这一次少一个要点有的是两分,所以扣分也相对很厉害。一般的同学都要扣掉25分,所以,如何让学生作文时,审清题意,要点齐全,学会变通,并保证短文通顺是关键。

  总之,这份卷子重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从以上的数据来看,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却能反映在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的不足,希望在座的老师能多提宝贵的经验帮助我们完善自己。

下面我就这一学期我们对英语教学的大致安排说几点打算。

一、 认真钻研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中考英语说明。上面的每一章节都细细分析,以便做到哪些语法、哪些句形应让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有没有补充,该适当增加多少内容,都一一做到心中有数,并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内容里。这其实也为三年的英语教学再次锁定目标,并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一切以这为中心,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再加上适当的解题技巧,力争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的同时,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新旧结合,主次分明。从开学到三月底四月初,是我们结束新课的时间。这一阶段我们以书本为主,把该讲的内容扎扎实实地上好,还是坚持“先入为主”绝“不炒冷饭”的教学规律,绝不会因为这一学期是短学期而匆匆忙忙结束新课,我们甚至会把有些重点、难点、易混淆的知识点放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分解在每一节课里,以便让学生能以旧带新,重点分清,以争取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能少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在这一块。

三、精心备课,有的放矢地上好复习课。所谓复习,无非就是重复并梳理归纳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其巩固。但最后的复习时间并不多,要在短时间内把三年的东西像放电影一样再放一边,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效果也不会很好,三是内容这么多,什么都可以为纲。所以我们还是坚持以教研室发的复习指导用书为根本,它既有体系,关键是有明确的指导性,并结合三册书。在操作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以点带面,查漏补缺,并形成框架。

2)精选练习,重方法指导,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

3)多做专项练习,确保重点。  

4)加强阅读和听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多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放下包袱,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参加考试。

  以上所讲的只是我们学校的一些粗略打算,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2005 220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