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耿群志(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个人简历
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小学自然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989年毕业分配到局小工作,1991年就因工作表现突出获得了市教委的记功奖励。多次在校级、市级乃至省级自然教研活动中担任公开教学、上示范课,并在2000年度江苏省青年教师优秀自然课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常州市教研室自然学科兼职教研员。
教学特色
自1989年踏上工作岗位以来一直担任自然学科的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使耿老现由衷地喜欢自然教学,热爱这门专业。在耿老师眼中,自然教学最能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他始终以“教”和“学”为研究对象,脚踏实地,点点滴滴,积累教学经验,探索自然教学改革之路。
从教十多年来,他努力使自己从一个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作出美味菜肴的教师,把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变成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为此,耿老师认真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把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追求的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从学生人格的完善、协调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教材,重组教材结构,重新确定教学目标,把隐性的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目标多元化。课堂教学是主阵地,积极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组织和引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通过与学生、与教师、与教材、与实物的对话,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使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等方式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使学习成为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返回个体的过程。而这种合作又是以学生的个体需要为前提、以自我探究为支撑、以用心倾听为保障、以相长相赢为目标,从而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耿老师始终将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和目标。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地做出假设,选择合适的方法、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并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因而,在课堂上常出现多种观点并存,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多种研究方式的互补。如:研究溶解的快慢;雾、云、雨、雪的形成;根的吸水作用实验方案;无土栽培的相关研究等等,无不显示了学生的创新才能和探究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经过这样一次次的亲历科学,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更在于是一种自信心的获得,一次亲身的体验,一次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及科学素养的潜移默化。现在上自然课时,学生不再是只带一本自然书了,他们会在课前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上网查询,并做好资料的整理与内化,以保证同学们能接受和理解,因此课堂上常成为学生交流信息,探讨科学的阵地。
他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在动手前动脑,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学生的奇思妙想中隐藏着丰富的创新因子,其间孩子的性格、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有效地克服了活动的盲目性;在动手时动脑,通过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不断地来纠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使先前的预测和设计得以顺利地实施,从而保证了活动的实效性;在动手后再动脑,通过反思总结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更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既有显性目标的达成,更有隐性目标的渗透。
从教十多年,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教学能力有了不断的提高,共承担各级公开课、研究课、汇报课二十余节,其中“小自会”年会二次。在1999年暑期的江苏省自然(苏科版)教材培训班上,代表常州市向全省同行上示范课《温度计》,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就要不断地进取,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他参与了以下的省、市级课题研究:“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省“十五”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组副组长);“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科学教育——在创造性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省“十五”课题,课题组主要成员);“做中学”(中法合作研究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小学自主创新性学习的研究”(省“九五”课题,已结题,课题组主要成员);“发展非计划的小学环境教育研究”(省“九五”课题,已结题,课题组主要成员); “小学自然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获市课题一等奖,课题组主要成员);“教学提示卡的编制及应用研究”;“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研究”(获市教研课题二等奖)。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陆续有一些教学论文被刊登在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上或获奖。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4篇,省级刊物上1篇,市级刊物上2篇;获省级奖5篇,市一、二等奖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