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什么是教科研?专家们是这样定义的:“用标准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对问题提出可能的答案,然后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寻求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样的定义显然离基层学校比较遥远,让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我们认为:区教研室不同于大学或专门的科研机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接触的是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就是我们最好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小学教科研应该关注校本、关注教师、关注学生,是为了改变教学行为与教研紧紧相融的科研,也就是说:问题即课题,研究即行动,成长即成果!
行动一:向一线教师征集研究课题
学校教科研的一大特色是具有校本、师本和生本的特点。因此,教科研工作必须投身于教育改革实践之中,到充满活力的师生之中,才能有用、管用,才能充满魅力!基于这样的思考,2002年1月,我区第三次修订了《天宁区课题管理办法》,进一步强调了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是主体,教师是主人,课堂即研究室,研究的课题可以从本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择,可以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择,也可以从教师自身工作实践的矛盾和困惑中选择。
其实,文本上的强调始终还只是落实在纸上,要真正成为行动,则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以往,学校研究的课题都是依赖省、市教科研部门制定的《课题指南》,虽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但却始终是学校确定课题的唯一依据,学校在服从《课题指南》的同时会使得自我思考的能力渐渐退化,甚至于已经没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基于这样的思考,2003年9月我们在天宁教育信息网上发了一则通知,向全区教师公开征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希望学校与教师能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而快乐地研究问题。但一周后我们遭遇了尴尬,全区一周的点击率仅仅是个位数!静心思考,这不能怪教师,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老师们已经习惯了听从指挥、服从需要,要改变这样已经沿袭多年的思维方式,谈何容易!于是,我们再次下发通知,要求老师们积极参与。接下来的一周,点击率上升了,但没有任何回复。从漠视到关注,已经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接着,我们第三次又在全区中小学校长会议上予以强调,要求学校组织学校老师进行讨论,从教学实践中提炼问题!终于,在后来的两周里,一部分教师参与进来了,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如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等等。中山路小学的唐剑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边实践边反思,提出了《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短短的两年内,结出了硕果,在本次市“青招”课题评奖中获一等奖。
回顾这样一个行动的过程,我们深深地感到:要让老师们能真正接受教科研,进而亲近教科研,其实真的是任重而道远!不过,我们也很欣慰,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校的问题意识开始萌发,在本次省级滚动课题的申报中,他们已经开始结合实际主动思考: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想要研究什么?如翠竹新村小学意识到德育实效性的低下,提出了《品德回归生活的研究》,丽华新村小学针对本校师资力量的薄弱,提出了《校际联动师资培训的研究》,现都已批准立项。
因此,源发于一线教师、扎根于教学实践,让老师们放飞思想、张扬智慧,这样的教科研才会具有生命力!
(学校教科研应该源发于一线教师,扎根于教学实践!)
行动二:与学校共同经历研究的过程
区教研室在开展教科研工作时,如果仅仅是大谈理论、部署工作,那样的教科研一定是架空的,是无效的!我们认为:只有深入实践,才是真正的行动着的研究!因此,区教育文体局明确地向每一位教研员提出:每一位教研员不仅要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同时还是学校课题定点管理员,必须为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供指导、服务。学校需要的、教师困惑的、课改需要的都是我们研究的!每个教研员都必须建立自己的教研基地,必须与学校和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研究课堂教学,探索多样的学习方式。
2002年1月,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改的先行科目向我们走来:它计划每周3课时,不同于其他课程,内容开放、时间弹性、场所不定,难以操作,学校和教师都感到一筹莫展。因此,我们按照“教研人员先下水,实验小学先尝试,以点带面”的思路,由区教研室率先学习,引领探索,强化了各种形式的研究。2002年2月,省实验小学率先进入了课程实施阶段,一开始就由教研室组织5所学校集中开发研究,研究中重视了校际交流、诱发了思维碰撞、强调了切合学校实际,使得研究的过程扎实有效、课程的开发富有校本特色!2月,进行方案交流与点评结合,以后形成了每2周1次 “沙龙式”的交流会;5月,组织了4节公开教学,向全区所有校级领导和即将承担实验的教师,展示了真实的研究性学习的流程教学;7月,为使综合实践活动在新学期能顺利开设,我们在区校长培训班上作为一项专题安排,由实验学校从管理、选题、评价等方面进行介绍。2002年9月,教研室在全区组织了以块为单位的方案交流评活动,充分肯定了各校的个性化设想,而实验学校则在以后的“块”活动中起到示范与指导作用。在市首届“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评选中,我区有13篇获奖,占送稿的65%。在省首届“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案例”评选中,我区获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常州市名列前茅。雕庄中心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小学大有可为》全文刊于《中国教育报》。
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仅仅只是一个案例,进入新课程以后,我们将会遇到一个又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深信: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同时又在游泳中悟出“游泳之术”的过程一定是获益的过程,这样的行动一定能让教师获得真正的专业引领,并逐渐内化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行为。
(学校教科研应该是上下不断行动的过程!)
行动三:出台并有效实施《天宁区教科研奖励条例》
教科研评价应该发挥切实的导向和激励作用!2003年12月20日,经区教育文体局慎重研究,每年拨出教科研奖励经费10万元左右并逐年有所递增。同时,出台了《区教育文体局教育科研奖励条例(试行)》。以此来鼓励学校成为教科研的真正主人。
如果在奖励的过程中只重视结果,那还只是简单的好与差的结果评价,这并不是我们的初衷。因此,我们精心设计了评价的过程。两年中,我们采用材料结题与现场结题相结合的方式分11次共对78项课题进行结题,有71项课题顺利结题。结题中我们特别关注了研究的过程,强化了2次对话:(1)鉴定组成员与课题组组长进行对话,着重考证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的相关度;(2)与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对话,反馈鉴定信息并提出积极建议。在此基础上,2003年12月,由区教科研领导小组集体评议后,在网上公示了课题初评情况。公示期间,就有教师对某项评奖提出了异议,区教研室相当重视,当即深入学校调查,慎重复议,维持了原来的评价并予以正面答复。这样的一段插曲让我们有些欣喜:教科研正在慢慢走向我们的普通教师,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最终,我们评出了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获奖率达28.2%。同时,为重视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推广价值,本次一等奖空缺。还有4项课题被予以撤消、3项课题被建议暂缓结题。
在《区教育科研奖励条例》中还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对区课改先进学校予以一次性奖励3000-5000元。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并没有采取申报——讨论——决定的简单操作,而是重视了常态评估,连续两年由区教育文体局、教研室组织一套班子对申报学校进行逐个调研,调研中重对话、重听课、重师生评价,整个时间持续了1个月,汇总时则重点关注这所学校的成长度,以此为依据的评先活动对于面上的课改工作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指导与服务,使得课改工作能够朝着理性的方向深入发展!2003年底,我们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对学校和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起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当然,教科研的评价和奖励也有特例。北环路小学的教科研成果“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诞生的过程凝聚了全校教师的智慧和心血,考虑到它的影响和价值,区政府拨出40万专项经费,用于这一成果的继续研究,并给予主要开发者张欣老师5000元的奖励,以此来倡导学校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科研,提升全区教科研工作水平。
总之,我们认为:学校的教科研评价应该成为学校向深层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要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好先导和推动的作用!这样的评价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学校教科研的评价应该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其实,作为最基层的区级教科研部门,“更新观念、改善行为、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定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寻求对策,促进学校主动、多元地发展”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正是这样踏踏实实地一路走来,才有了天宁校园的百花齐放:中山路小学积极开发“音乐文化”的校本课程、清凉小学以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为契机、响亮地打出了“绿色清凉”的办学理念、博爱小学的博爱教育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兰陵小学则在“乒乓文化”上做足文章、解放路小学正努力打造“书香校园”、青龙中心小学正在进行对农村学生 “文明礼仪”教育的尝试……
最后,我想说:学校教科研应该是充满思想的行动!我们行动、我们发展、我们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