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北郊中学初一英语备课组使用了《牛津初中英语》一个学期后一致感觉,它的优点是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有趣,信息量大,提供了较丰富的自然、社会、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重视情感和思想教育,同时对记单词、学语法、做题目的方法时常有些具体有效的指导。这样一本教材如果能用好,对于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面对新教材知识量大,难度高的特点,我们感到有一个问题难以把握,就是应该教到一个怎样的“度”。毋庸讳言,我们现在的教学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应试的影响。老师们,尤其是教过毕业班的老师,看到一个新出现的语言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比较“重量级”的语法点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去揣摩——这个点是否会考到?要把它讲解训练到什么程度?等等。如果一出现就都要做到讲透练熟,觉得学生的负担未免过重;但如果不这样,万一考到了岂非会给学生带来损失?真的考到了,觉得对学生要求偏高;不考到,心底里又有一丝疑惑——既然不针对书本内容考察,那么用这么高难度的教材是不是完全必要呢?经过认真学习和讨论,我们备课组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讲解训练的方法和层次多一些,但不要求学生“一步到位”,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认为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另一个我们感到较难把握的问题是,怎样编排组合教材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它的优势。因此我们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积极参加新教材的培训活动和教研室组织的观摩活动,尽量学习他人的优点,吸取他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水平。并且我们十分重视集体备课的作用,对这项工作抓得比较紧比较实。我们基本上是提前一个星期备下一个单元的课。首先是汇总各人对本单元的理解和思考——它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通过什么样的步骤及教学方式来实现目标,需要组织哪些课件之类的辅助材料;采取何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用什么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进行检测,分层次教学和作业如何安排,等等。通过讨论,我们会集合众人想法中的闪光点,对单元做出一个总体规划,之后分课型各人领任务具体去备课,再把教案汇总分析,每个人在使用时可以做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并及时交流反馈的信息,以对今后的备课思路提供帮助。
对于分课型操作,我们也进行多种探讨和尝试。以第六单元为例,我们把Comic strip, Welcome to the unit, Vocabulary以及Integrated skills里的B 部分放在一课,集中学习和谈论衣服的材料、色彩等特点,重点进行口语的训练;Reading分两课时,第一课整体性教学,教授生词,培养通过听和读来获取特定信息的能力,第二课强调语言知识的讲解,并通过小组问答竞赛、复述、口头作文等形式使学生会用这些点;Grammer穿插进Pronunciation和Check out部分,共用五节课,联系已经学过的时态,系统地进行一般过去时的教学,每一节课的精讲都配套多种口头笔头练习;Integrated skills中的A部分一课时,作为听力训练处理,同时作为对Grammer的巩固,我们要求学生使用合适的时态和描述顺序的副词,比较完整地讲述一件事;Main task一节课,复习描述服装的方法,并进行一定的拓展,我们还开展了一个小小服装设计比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口动手能力,同时渗透了一定的审美方面的教育;Project一节课,使学生能通过问卷搜集信息,用图表来反映情况,并要求学生写一个调查报告,反映出他们的消费、饮食、健身等方面的观念和现状,继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思想教育。
以上仅仅是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的一点真实的感想和思考,还很不成熟,也许还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在此仅作抛砖引玉之用,还请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多多指教。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