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资源共享>>文章内容
行动研究及其在中小学的运用
信息时间:2005-06-27     阅读次数: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张俐蓉

  一、从不同视角界定“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是什么?”与“行动研究不是什么?”

在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时候,人们必然要研究行动研究是什么。不同的人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勒温(Kurt Lewin,1947)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三步的螺旋式过程,它包括(1)计划;(2)行动;(3)就研究结果寻求事实。科里(StephenCorey,1953)提出,行动研究是实践者为了更好地引导、纠正、评价他们的决策和行动而进行的问题研究过程。格里克曼(Carl Glickman,1992)则认为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为了改进教学,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行为结果研究。综合各种看法我们知道,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循环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实践,它是一种“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中提炼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指导实践。行动研究既可以是个人独立进行的,也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后一种方法通常被称为“合作性行动研究”。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理解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偏差和误解。为了将这种误解和偏差降低到最低,需要界定行动研究不是什么,并说明行动研究与其它研究的区别。行动研究不是什么呢?

首先,行动研究不是教师就教学进行的日常思考,它是系统的研究,包括收集信息,进行严格的反思;

其次,行动研究不仅仅是问题解决,虽然它重视问题解决。它通过改变环境,通过变化所带来的效果知道如何改善环境,它是对改善和理解环境的追求;

第三,行动研究不是对他人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由人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研究,以帮助自身改善行为;

最后,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科学实验方法。也就是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假设-检验的实验方法,也不仅是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它不仅对环境作出解释,还关注环境的改变。行动研究是一个改变研究者和环境的系统变化过程。

2.行动研究与一般正式研究的差异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的、近年受到普遍关注的研究范式,它与一般的正式研究有什么区别呢?通过下表的比较,或许可以对行动研究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正式研究

行动研究

研究者是否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

通常需要

自我培训或向专家进行咨询

研究目的

获取普遍性知识

获取运用于自己工作情境的知识

确立研究问题的方法

对以前研究的研究

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或打算实现的目标

结果的应用

强调理论上的重要性

强调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教育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行动研究是一个以实践为定向的研究。

与一般的理论研究不同,行动研究不是以获取理论知识为目的,而是为了改善实践,它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行动研究要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实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是引起教师兴趣的问题,其目的是获取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因此,行动研究的取样对象为教师所教学生,研究结果注重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即能否改善实践。

2.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过程。

一般的正式研究有一个最终的研究结果。通常来说,得到研究结论后,一个研究也就结束。行动研究则是教师不断地设计新策略,研究新策略的实施效果,修正策略,再研究其效果,从理论上说,这个循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这并不否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作阶段性研究。但行动研究过程的螺旋式循环特征表明了教学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领域。

3.由于行动研究以实践为定向,教师参与行动研究成为行动研究题中应有之义。

通过行动研究的定义,以及行动研究与一般正式研究的区别,我们还可以看出,行动研究为教师参与研究提供了可能和必要。

4.通常来说,行动研究是一个合作性活动,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组或学科组的教师共同设计和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合作性的行动研究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学的“隔离状态”,促进了专业性对话,并且有助于在学校营造专业发展的氛围。

  二、处理好行动研究、反思性实践与合作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1.行动研究日常教学反思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反思性实践”和“行动研究”就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它们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但一直到斯腾浩斯(L.Stenhouse,1975)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才有了密切的关系,教育行动研究才将各种类型的反思作为其核心。由于行动研究对反思活动的强调,不少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有意或无意地将行动研究等同于日常教学反思,而忽略了行动研究的本质。
  APEC“高效能项目”中有些项目学校的教师写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反思,但教师的这种行为并不构成行动研究。这些反思录事实上是教师对日常活动表象的一个记录,以及一些粗浅的、表面的反思。下面摘取一个教学反思进行分析。

一堂缺乏涌动的师生生命活力的语文课

——《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阅读课比赛结束了,可我的心情比参赛前还要沉重。赛前,我精心设计、准备了两个星期,期待着比赛那天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搭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受到感动。令我失望的是,整节课课堂气氛平静得甚至有点沉闷。尽管我满怀激情地叙述老大娘与志愿军话别的情景,甚至眼泪在眼中打转,学生还是启而不发,毫不领情。最后好不容易引导学生说出了志愿军说的话:再见了,亲人,可说得却硬邦邦,怯生生,没有一点感情。毫无疑问,这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那么原因何在呢?通过分析我发现:

首先,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因此在课堂上引导、调控的方法学生不易接受,难以达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

其次,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先分好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学习、汇报的内容,没敢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由于每小组确定的学习内容不能照顾到组员的差异,导致有些学生被迫学习,体会也就不深刻,所以无感可发。

第三,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学互促互补的作用,各小组讨论交流时,学生各顾各的感受,小组内没有通过交流达成共识。

第四,课堂容量较少,一节课只学一个自然段——老大娘与志愿军话别的情景。课文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通过老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代表人物的事例一层推进一层表述出来的。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很难让学生对这种感情产生深刻的认识,因而情感调动不起来,难以与文中人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通过失败我得到如下启示:

1.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展示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学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前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读去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2.小组学习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大学生的参与面,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但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以每组4至6人为宜。小组里每一个组员的学习内容不一定要统一,应让学生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交流方式。教师在巡视小组学习时,应了解每个小组讨论的方向和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3.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上面这个案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反思。它反映了课堂教学反思的一般结构(课堂教学效果描述、问题分析和启示)和主要内容。从笔者收集到的反思案例看,课堂教学反思有这样一些特点:(1)一般都是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反思切合了一节课中出现的问题,过于局限于细节。(2)课与课之间的反思缺乏联系,不能构成系列。课堂教学反思变成了“散点透视”。(3)课堂教学反思比较少出现新策略的执行情况。诚然,课堂教学反思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理应成为行动研究的一部分。但它并不就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它必须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围绕着问题收集资料,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执行策略,观察策略的效果并进行改正,执行改正后的策略,再观察……有需要研究的问题和螺旋式循环过程是行动研究的两个要素,而日常教学反思恰恰缺乏这两个因素。缺乏明确的、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必然导致零散的、片段式的反思,导致反思的结果是对课堂教学细节性的修补,不能带来课堂教学革命性的变革。

谢恩认为,“对行动进行反思”是教师的深层思考行为,是对行为的自省性分析,以从经验中获取知识。行动研究追求的正是这种有意识的、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反思是一个成体系的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获取适合一定情境的知识,改善实践,但它本身并不等于一个完整的、有目的的研究过程。而且,也只有将反思置于行动研究的过程之中,反思才具有更大的价值,教师才有可能通过反思-改进-再反思,摆脱“教书匠”的角色,真正地成为“研究者”。

 2.合作研究:行动研究应有属性

由于单个教师受认识水平与价值观念的局限,对教育行动的理解水平有限,故有效的教育行动研究以合作研究为宜,“合作研究”也属于实践的教育行动研究应有的属性。在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所学校内的教师由于长期合作,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很容易形成僵化的模式,看不出彼此间存在的问题,教师之间有时还会碍于情面,只说好话不提问题。仍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在这节课上完之后,不少教师都认为执教教师发挥得不错,只是学生配合得稍微差了些,问题出在学生。这个时候就需要研究人员帮助教师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合作的行动研究不仅指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教师与专门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

行动研究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它经常使用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并具有案例研究的特点。因此,研究人员在行动研究中的作用之一就是与教师一起开展行动研究。其方式可以是:(1)研究人员长期参与学校教学活动中的“提出问题-采取行动”的过程,观察并记录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与教师共同协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及行动步骤;(2)研究人员参与教室内的课程、教学及学习活动。研究期间,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情况提供一些材料和信息;(3)除了长期参与观察之外,研究者还可采用各种研究技术,例如:深度访谈、录音、录像,照片、档案资料等收集信息。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行动研究呢?明确行动研究的步骤及要注意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至关重要。埃里奥特(J.Elliott)认为行动研究的步骤如下:

*对现状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后,提出干预计划;

*进行干预;

*在干预过程中,进行有关的观察;

*采取新的干预策略,重复前面的步骤,直到对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在开展行动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好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好问题”满足这样一些条件:首先,这个问题对研究者本人、对学生很重要;其次,这个问题与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有密切关系;第三,这是一个需要解答也能够解答的问题。那些通过“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问题,以及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解决的问题,一般不进入行动研究的视野。

2.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

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调查、考试成绩、观察、访谈等都能提供有用的信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还有利于保证结果的有效性。例如,教师想要调查学生对阅读的态度。他既可以直接问学生一些问题,也可以观察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如果通过这两种途径得出的答案比较一致,则说明这些信息能比较充分地解答问题。

3.与他人分享结果/发现

行动研究有可能带来方案或实践的改善,有可能带来更多的研究问题。无论怎样,行动研究过程的最后一步都是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这种分享可以是非正式的或自发的谈话或讨论,也可以是正式的交流。

  四、行动研究适用的对象

行动研究是一种对研究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性要求非常高的研究。因为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研究者日常的工作实践,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研究过程主要由教师控制和执行,没有强烈的研究意愿,就不可能开展有效的行动研究。因此,只有那些充分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改善教学行为意愿的人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另外,研究者还要有开放的心态。行动研究的对象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为了能够从新的视角研究已有行为,听取同事的意见成了行动研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的研究发现又要重新用于指导课堂教学,这同样需要了解他人对这种新的教学行为的效果的看法。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听取同事意见,分享研究结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刘良华著:《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