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音乐>>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开创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多元化格局
信息时间:2005-10-14     阅读次数:
  2005-2-16
钱初熹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
    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以1904年为开端,至今(2004年)已走过100年的历程。站在旧百年与新百年的交界线上,重温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审视现在,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而在新时期的开端,寻求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展望其未来,这是更值得探讨的课题。
    在新时期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美术学习,以继承中华民族的美术传统,理解多元文化,从现在起“为发展我们时代的文化做出富有意义的贡献”而作好准备。在美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中,我们应“和而不同”,取长补短。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教育以及美术教育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因此要使各地的美术教育都得以发展,就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我认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应是多途径的。在充分开发与利用当地美术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教育格局,而具有各种特色的美术教育格局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多元化美术教育的格局——这就是在新百年里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新的视野与新的起点
  《中华读书报》2003年1月29日第24版的一则新闻为:“站在旧历新年的门槛上,让我们想想:什么正在改变?什么即将发生?”其中列举了科技改变生活之十大现象,第1至9大现象是:1、短信:空中飘满的“小纸条”;2、网络:像我这样的“网民”;3、数码相机:让胶卷“下课”;4、DV:即使不能成为张艺谋;5、信用卡:一卡走天下;6、磁悬浮:80年后环游地球;7、转基因食品:悄然端上餐桌; 8、克隆技术:换器官就像换汽车配件;9、DNA检测技术:一纸检测报告会改变什么。笔者把新闻中的第10大现象改为最近美国科学家提出的“天梯:通向宇宙的大道”。
  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必然对学校美术教育产生并正在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例如,随着科学与美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与美术紧密结合的新型作品诞生了。特别是IT革命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的地平线。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被简称为cG的新的美术门类。计算机在美术领域的运用,特别是网络的运用促使美术领域进一步得以扩展,美术家之间交流、作品的发表得以简单、迅速地跨越了国界。艺术家们的梦想得到了实现。与此同时,艺术接受的方式也呈现出与科学相结合的多样化倾向,更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等。
  在此,不妨借用那则新闻中提出的问题,即“站在美术教育百年的门槛上,让我们想想:什么正在改变?什么即将发生?我们将如何应对?”我认为,在百年之际,我们应以新的视野,来探讨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新起点。
二、视觉文化因素并行且交互影响
    对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美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在此,我们首先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
    南京大学的周宪(2004)指出,视觉文化的三大发明为:镜子、相机和电脑。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再现(模仿)的视觉文化。视觉技术的第一次重大发明是镜子。它以达·芬奇提出的“画家的心应该是像一面镜子”的观点为代表。在西方,最早出现的是手镜,到了1世纪已经有了可以照见全身的镜子。中国的镜子的出现也很早。在人类视觉技术比较低下的时期,镜子也许是人类用来看待世界和人自身的最早的视觉工具。文艺复兴阶段,美学上的“镜子说”曾经风行一时。镜子的出现不仅为艺术家找到了反映现实的理想工具或模式,还使自画像成为可能。它使画家不但是观者,它同时也是被观者。
    第二阶段为:复制的视觉文化。视觉技术的第二次重大发明是摄影,照相机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视觉文化的面貌。这是因为,其一,照相机的客观记录的模仿技术,使过去被视为艺术家天份的写实能力大幅度贬值。其二,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理解与表现世界的新的手段和工具。其三,使大规模的复制成为可能。原作独一无二的地位动摇了。
    第三阶段为:虚拟的视觉文化。在虚拟的文化中,假的比真的更真实。电脑导致观念和经验的深刻转变。电脑化的图像把人类的视觉经验带人一个全新的领域——虚拟现实的世界。在电脑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中,依赖物像的关系彻底动摇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按照直线进行的方式来描述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再现”、“复制”、“虚拟”并不是后一个阶段取代了前一个阶段,而是每一种视觉文化中都包含了前一阶段视觉文化的因素,却又深刻地改变了前者的性质。这些视觉文化因素非但是并行的,而且交互影响。如今,这些现象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既有再现的视觉文化,又有复制的视觉文化,还有虚拟的视觉文化。换言之,既有印刷文化,又有影像文化,还有视觉文化。甚至于观看影像的时候,也可以发现视觉形象中有印刷文化的印迹,如它的技术成分,它的阅读习惯等等。也可以说,印刷文化的文本结构和阅读惯例,都直接进到视觉文化里面来(李欧梵,2003)。
    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学者以“视觉艺术”、:‘视觉文化”的名称取代“美术”。由此出现“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 rt Education,简称VCAE)的提法,其范围扩展为“每天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能力。(郭祯祥,2002)鉴于我国在学术研究领域尚未普遍接受“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这一提法的现状,在此仍然采用“美术教育”的提法,但其涵义不再局限于以往所界定的范畴。目前,我们所指的美术教育的范畴包括二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既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和技法,也包括新兴的设计、摄影、摄像及未来的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还包括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经典美术作品及其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
三、善于在“新"的里面发现“旧"的
    常宁生(南京艺术学院)指出,1839年,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Paul I)elaroch~:)看到达盖尔用银版法拍摄的照片时,感慨地宣称:“从今天起,绘画死亡了?”。虽然绘
画曾几度陷入危机和低谷,然而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绘画备受欢迎的年代,还是在随之而来遭受攻击的日子里,绘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艺术形式。在当代高科技和发达的传媒作用下,当代艺术既可以借助媒体进行广泛和快捷的传播,也可以运用新媒体直接进行创作。当代意识与新媒体的互动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每一种新的媒体和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并不能降低和取代传统艺术形式的价值和功能。因为文化的多元性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与艺术发展的本质及规律的。(2004.)
图1  上海市中山公园地铁
站里“喜力”啤酒的广告。
 (摄于2004年8月)
    罗岗(华东师范大学)指出,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视觉文化使人们观看图像的场所发生了变化。以前观看图像的场所都是正式的、固定的,例如到美术馆去看油画,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等。但是,今天人们在百货公司看广告,在家里面看DVD。视觉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电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
而在观看的过程中——如在广告里——可能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经典图像。《蒙娜丽莎》、《呐喊》等成为广告形象。这种情况提醒我们,怎样在消费社会里重新发现经典的意义,虽然我们会有和经典碰面的机会,但是碰面的时机和场所和原来都不一样。(2003)
    在思考美术教育问题时,上述2位学者提出的观点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特别是罗岗提出的 “为什么要在今天这个消费社会里,需要重提经典的意义”的问题,这是发人深省的。
    在当代高科技和发达的传媒作用下,中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学习美术的场所发生了变化。
他们除了在课堂中学习美术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美术,广告、漫画、动画等成为学生喜爱的美术门类,而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的传统经典绘画、雕塑作品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新一轮的美术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但学校美术教育内容却并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定。在今天这个消费社会里,虽然一些经典作品远离学生生活,但其价值却依然存在,甚至比以往更高。我们需要重提经典的意义。因为经典美术作品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作为学校美术教育重要内容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并且,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这些经典美术作品,就更需要通过学校美术教育使学生了解其价值。当然,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需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由近及远,以广告中的各种经典图像作为切入点,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再进入传统经典美术作品的学习中,等等。总之,引导学生喜爱、理解经典美术作品,并指导他们学会欣赏的方法,使他们真正认识经典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永恒的、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这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图2无论任何时期,中国传统绘画都是学校美术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这是上海市虹镇老街小学的美术课。(摄于2002年5月)
四、不能忘记“回家”的路
    近来,有两则新闻报道引起笔者的关注。一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周年回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指出:我们古老的节日已经一个一个淡出了孩子们的脑海。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民间文化并没有处在与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上。而民间文化面临的冲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农耕时代正在渐渐地消退,原有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一切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第二,全球化的冲击。风靡全球的商业性的强势的
流行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世界各民族——也包括我们民族的文化。第三,中国人自己制造假冒伪劣的民间文化产品的现象更让学者心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冀才则大声呼吁:如果我们不动手去抢救,再过20年,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文化界要把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当作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当作是时代和历史放在我们肩背上的必须承担的重任。他说:“我们深信一个道理,只有全民族都关爱自己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荣,我们的文化才能在世界发扬光大。我们的文明传统才会真正传承下去而不中断,我们民族的精神才更加强大。”(张振胜,2004a)。
    另一则“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开发,结合点在哪里?”与上述新闻报道密切相关。世界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活化石。自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共有29项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数量已经居世界第3位,是位于西班牙(36处)、意大利(34处)之后的世界遗产第三大国。
联图3  民间美术正在一代代传承下去。
    (摄于贵州黄果树地区石板寨,2004年7月)
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我国又有1项遗产申报得到批准)。世界遗产保护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张振胜,2004b)
    但是,在某些地方,损害文化遗产的现象却每天都在发生着。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往前走,向后看”,不能忘记“回家”的路。学校美术教育肩负重任。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民间美术和世界遗产的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莫让 “遗产”变“遗憾”。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4  南京市一些居民每天利用神道上的石雕锻练身体。(摄于2004年春)
五、“因陀罗网"之喻
    在佛教大乘教派的理论中,有一个“因陀罗网”(Indra’s Net)的故事。据该故事,天上布了一只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的网。每个网眼里有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因为网大得无边无际,所以宝石多得数不胜数。随便挑出其中的一颗,仔细察看,会发现其光洁的表面反射出网中所有其它宝石。不仅如此,反射在这颗宝石上的每颗宝石,同时也反射着其它所有的宝石,因而形成了一个无限反射的过程。在大乘教里,因陀罗网的故事被用来象征这样一个宇宙:其中所有的成员形成了一个无限的互联关系,该关系便是同时存在的互联身份和互为因果关系。(大卫·杰弗里·史密斯,2000)
    将这一理论引申于美术教育,其意义是深远的。首先,将每一位学生比喻为每个网眼里那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像多得数不胜数的互相辉映的宝石那样,所有学生形成了一个反射与被反射的互联关系。其次,将教师也比喻为网眼里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教师与学生是互联身份并互为因果关系。教师不仅发出光芒,也努力使自己反射他人之光。这一理论与后现代教学法是相通的,一方面,承认儿童之间深刻的互联性以及成人与儿童之间深刻的互联性。另一方面,在这种交互影响下所形成的全面的文化背景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展现创造未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美术学习经验、生活经历置于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这正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六、“和而不同",取长补短,生意盎然
    2004年8月19日,来自国内外近200名学者汇集上海,由上海市政府主办的“世界中国学论坛”隆重开幕。孔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远道而来的朋友交流学问,体验其中的快乐,不仅是一种治学方法,更是一种为学境界。
    这一论坛的主旨报告题为:“世界聚焦中国,构筑文化交流平台”(上海市政府,2004a)。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其文明几千年来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自20世纪中叶开始,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有关当代中国的研究迅猛发展,逐渐成为热点,且有发展为显学的趋势。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早已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主旨报告中还指出: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崇尚“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理性思考,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西周史伯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先秦老子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数千年来中国文化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则而发展,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今天的中国人更加坚信,人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不是一种文化如何吞并另一种文化,而是一种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另一种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各自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并从另一种文化的存在中,确定自己存在的理由。
    美术教育的发展与之同理。美术教育的发展,不是一种思潮如何吞并另一种思潮,而是在相互交融中各自取长补短,发展自己。.中国有着悠久的美术教育传统,中国的美术教育与其他国家的美术教育一起组成了世界美术教育的整体。“和而不同”也是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法则。我们需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美术教育者的交流,共同构筑美术教育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以和为贵,保留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派生的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主张、不同的道路、不同的取向。因为只有
不同,才需交流;而唯有和睦,方能沟通(上海市政府,2004b)。在相互交融中各自取长补短,才能生意盎然,使美术教育之树常青。
图5  部分中国美术教育学者们聚集在
《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共同探讨中国
美术教育发展的道路。(摄于1999年春)
七、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道路
    各国早期的美术教育均以提高学生的描绘技术为目的,普遍采用临摹的教学方法。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取向的美术教育应运而生。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育论强调美术教育应符合社会的需求,学习活动就群体需求与兴趣而展开;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育论(工具论)继承了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提倡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创作活动,以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学科性取向的美术教育论(本质论)的思想渊源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以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教育思想,强调美术对人生具有无法由人生的其他活动所能替代的、难能珍贵的独特经验。后现代艺术观与教学观促使美术教育观念发生新的变化。一些学者提出了超越美术范畴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等观点。
    笔者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的今天,在世界美术教育的学术领域中,并不是一种理论取代了另一种理论,而是呈现出多元化面貌,既有社会性取向的美术教育论、创造主义美术教育论,也有学科主义美术教育论、新学科主义美术教育论、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论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论等等。这些理论交织在一起的,而在每一种美术教育的理论中都包含了其他美术教育理论的因素,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从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来看,1904年,清政府为了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导入西式学校教育体制,其中也包括中小学美术教学体系。之后,我国学校美术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多次演变。每一次演变都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其中,蔡元培、杜威、契斯恰阔夫、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等人的思想及教学方法对推进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同时期的美术教育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但都或多或少地延续了前一时期美术教育的某些特点。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学校美术教育迎来了春天。特别是2000年以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也包括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改革。伴随着这场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美术课程与教材的改革,美术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仍然呈现出不平衡的面貌。虽然全国各地区均有着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资源,但各地区的美术教育资源却是不同的,甚至有着很大的差异。譬如,有些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或各民族的美术资源,却缺少现代主义美术或后现代主义美术的资源。有些地区有着丰富的现代主义美术或后现代主义美术的资源,但却缺乏各民族的美术资源。即使是同一地区,各所学校的美术教育资源也是不尽相同的。
有的学校有专用美术教室及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有的学校却只有黑板和粉笔等等。
图6  上海市金山区枫泾小学的校本教材
  《金山农民画与家乡民间文化》封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一方面,加强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加强了课程的弹性,以给予美术教师以开发与利用当地美术课程资源的空间。各地区、各所学校在开展美术教育之际,可以结合地区美术资源和学校美术教学的实际,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只要将各地区、各所学校的美术教育特色汇集在一起,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就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总而言之,我们需考察各种西方的美术教育思潮,但也不应盲目地追随某一潮流。作为中国的美术教育者,我们应“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保持本国美术教育优秀传统的同时,吸取各国美术教育的经验,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想象力,为开创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不同地区水平的多元化的美术教育格局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庄子日:“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真正的教学是创造性的对话活动。我仅希望这一发言能给予在座的各位以有益的启示,领悟到美术教育的真谛。
注释
周宪(2004年)。《视觉文化三大发明:镜子·相机·电脑》。上海:《社会科学报}2004年6月17日第6版。
李欧梵(2003)。罗岗·顾铮主编(2003)。《视觉文化读本》。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
常宁生(2004年)。《“从今天起,绘画死亡了?”》。上海:《社会科学报}2004年6月17日第6版。
罗岗(2003)。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
张振胜(2004a)。《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周年回顾》。北京:《中华读书报}2004年5月19日第5版。
张振~(2004b)。《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开发,结合点在哪里?》。北京:《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7日第5版。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2000)。《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5—206。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a)。《世界聚焦中国,构筑文化交流平台》。《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19日第1、3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b)。《世界聚焦中国,构筑文化交流平台》。《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19日第1、3版。上海:}海社会科学院。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