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领会新课程理念,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小学品德课程改革,常州市2005年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于11月16日-17日(周三-周四)举行。来自全市的9位优秀教师与局前街小学的孩子们共同度过了愉快的课堂生活。
常州市实验小学的万蕴慧老师在《我掉了一颗牙》的课堂里,设计了二大版块:正确认识换牙、探究龋齿成因、了解护牙方法。在这节课上,儿童在“兔子牙医”的带领下,愉快地学到了与“牙”有关的科学知识,积极地探索问题,感受着刷牙带来的快乐。整堂课气愤轻松、活泼,让学生在做中学有所得,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这节课的设计关注了儿童的现有生活,在刷牙的实践活动中切实地引领儿童健康成长,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的理念。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白露老师执教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想要 我能要》上课伊始,让学生说说圣诞节、新年来临之际,自己想要什么礼物,并把它写下来或画下来。通过交流发现学生想要的东西可谓丰富多彩,有的想要溜冰鞋,有的想要漂亮的裙子,有的想要电脑……老师选取生活中四个典型案例,通过短片引出开头,让学生在讨论与续演的过程中懂得不是想要的东西都能要,如果想要的东西是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而且是家庭条件许可才是“我能要”的。之后,很多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调整。可见,短短一节课,已经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语言朴实但句句有力,充分展现了把握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能力。
钟楼区觅渡桥小学李娟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课《我心中的那颗“星”》是一堂针对高年级学生设计的、思维含量较高的课。教师通过与学生谈心中的偶像,使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自己心中的偶像背后的故事,同时还体验了宇航员训练中的艰辛,无论是听,还是看,大家内心都受到了震动,老师不失时机的追问引导学生去思考明星的内在素养。在追星敢言中,学生交流了自己对追星的看法,在听、说、玩的过程中碰撞、争论、思考,通过两个追星少年成功的事例,大家感慨“星”就在身边,并得到真正的感悟。整个课堂中,借学生追星的这一现象唤起学生的希望、理想、产生一种追求,以至于可以为了这个追求、理想去奋斗的信念。
溧阳市文化小学马兰老师执教的《我不胆小》,理念新、教学思路开放。教师极富亲和力,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好朋友。课堂上,从孩子们甜甜的微笑,高举的小手,就知道他们已经不胆小了。在马老师的引领下,小朋友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勇敢。
戚区实验小学段琦老师执教的《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南,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学生实际为依据,通过课前调查、课上引导、课后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明白危险无处不在,要避免危险,唯处处小心、谨慎,规范行事,一但发生险情,应沉着镇定,及时报警,寻求救援,尽快消灾。整堂课,师生互动,情景交融,在探讨中提高了认识,强化了安全意识!
武进星辰实验学校周伟华老师执教的《擦亮眼睛》一课,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处理,将教学设计成四大版块:认识迷信现象,探究迷信存在的原因,认识迷信的危害及破除迷信的做法,整个教学显得连贯顺畅。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采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实验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中,提高道德认识,使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金坛华罗庚实验学校费海燕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合作》,充分把握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形成儿童切实可行的知、情、意、行德育目标。设计“活动化”的品德教学过程,趣味盎然,内化深刻;注重“生成”——既体现了品德课程改革的灵魂,又展现了年青老师的教育机智;“用教材教”也是这堂品德课的设计特点之一,将教材作为一种灵动而不唯一的可开发资源,体现着品德课程改革的方向。
天宁区雕庄中心小学汤英老师执教的《我与小动物》,课堂上,小朋友们与老师带来的动物好朋友——小白兔亲密相处,回忆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难忘故事,互相交流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喜欢吃的事物、外形等。欣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亲近了小动物,激发了保护动物的情感。小朋友感受到了快乐,也体会到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美好,要保护好动物。
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唐亚琴老师上了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节课中,教师抓住了一滴水展开了想象,再到生活中寻找水的足迹,让学生感受到有水的美好。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中国及常州地区的水资源状况,用辩论的形式突破这一课的难点。最后老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节水护水的金点子,以指导学生的行动。
这次评优课活动让教师们激动、感慨、遗憾,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师的确在发生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透过来自实践的声音和现场文本(课堂教学),我们也审视到了一些问题:
1、课程地位问题
目前学校并没有把培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而是以语文、数学等学科为中心轴,将道德教育课程视为边缘;担任道德教育课程的老师,绝大多数为兼职老师,他们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研究儿童的生活,而且现实利益的驱动也无法激起他们对道德教育的可持续性的投入,德育老师的业绩无法用量来衡量,所以在学校无法像语文、数学那样榜上题名。这种现实而普遍的因素,会影响很多老师的教育激情。事实上,这种塑造人内心世界为之真、善、美的课程,更需要教师付诸可持续性的关注和投入。《品德与生活(社会)》源自生活,把生活的过程视为道德的过程,因此教学也必然是生活的、连续的,无法去量化一个不断在成长、变化和发展的儿童。
现在大家都知道德育重要,却都未真正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为德育的发展提供平台。从师资养成和培训到学校,都存在很多盲区。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期待我们从事德育的教师具备丰厚的德育学养呢?对此,我们希望学校首先要注重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师资力量的稳定性。其次要认识到这两门课程有自己的学科教育目标和学科特点,在学校要确立一定的学科地位。因为学科构成了话语产生的一个控制体系,它通过本学科同一性的作用来设置其边界,形成了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的话语实践。没有学科地位,这些教师就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怎么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话语实践,研究儿童的现实生活,帮助儿童过好现实的生活,走向未来呢?
2、课时保障问题
要确立这两门课程在学校的学科地位,就要确保课时量。目前大部分学校根本保证不了国家规定的基本课时数,据了解,许多兄弟市都存在这一现象。依照老教法的老师,一节课就能上完一个原本有很多富有内涵、等待师生一起挖掘的单元学习;而真正按照新理念展开教学的老师,则深感课时不够。儿童良好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及道德践行,是需要时间和过程来实现内化领悟、行为迁移。很难断定,在基本无保障的前提下,我们的道德教育能有相对稳定的实效性。
3、教材使用问题
(1)教师尚不能正确解读教材。解读教材,涉及对每一单元中课题之间以及每一话题之间的层次性和结构化设置的理解。这是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实效性、针对性、深刻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本课题的学习是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哪些方面,而不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现在我们的教师还是“广而泛”,不能“精而深”。
(2)不少教师在潜意识中依然存在“教教材”的倾向,所以,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生活中开发教学资源方面,有些保守。当教师面对生活在具体环境中的本班儿童,照搬或复制教材上的范例来展开教学时,势必会脱离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儿童成长的需要,而导致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缺失。如何在重视教材的范例价值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超越教材范例文本,依然是我们教师尚需努力探索的问题。
(3)教师情感投入不够:思品课教学,除了认知与导行外,新课程更多的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可以使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并且引导儿童获得情感的体验,获得经验,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自主的发现和体验。而我们相当部分教师上课时缺乏情感,课上得较死板、枯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
(4)不能充分关注儿童个体在教学中的变化和成长。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活动、探究活动中获得道德体验,提高自我认识。但我们的教师一旦“让位”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后,便忽视了活动中儿童的变化和认识的提高。由此,导致未能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信息,激活学生的情感,以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提升。
(5)教师不能充分将学生的直接体验和认识能力相结合。比如,我们借助人们感受风、制造风的话题,让学生感受人和自然的关系。对低年级的学生,不少教师设计了制作风车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风带给我们的快乐。学生是获得了一种直接体验,也是快乐的。但在快乐的直接感受中,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认识,即正是因为有风的存在,我们才能制造风,感受风的快乐。很遗憾,不少教师只是让学生停留在了“快乐”上,而忽视引导学生“为什么快乐”的问题意识,从而没有让学生将体验活动和风的存在产生一种意义联系。
(6)不能将体验活动、探究活动和表达活动视为一个整体,往往强调体验,而忽视学生的表达活动。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它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地域性、个体性。所以,我们需要关注教学的生活性和可持续性。比如,栽培植物、养育动物,就需要时间和过程,我们不少教师让学生体验栽培之后,就不再关注学生的培育结果了。这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一个培养儿童的教育契机。
(7)简单地将教材上的话题回到生活中,不深挖话题中所蕴含的道德信息和有教育价值的生活资源。同时,如何让虚拟的活动或者虚拟的情景回到真实的生活中生成问题、生成认识,也依然是教师面临的挑战。学生的参与不仅是活动形式上的参与,更多的是要体现在思考、情感、态度的参与。所谓“一分活动,三分讨论与分享”,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是否进行得圆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深刻地“卷入”。现在往往是活动开展了,但活动的结论却是让教师总结了,依然是“明理”,而学生的回答是间接的认知。学生没有真正地走进虚拟和真实的联结中,走进逻辑意义的明理和真实的理解及向实践的转化中。
看来,探索之路无止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