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高中教育>>英语>>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认识新课程,品味新课程
信息时间:2006-04-12     阅读次数:
认识新课程,品味新课程
——以高中英语为例
江苏省金坛市第一中学英语组  杨秋萍213200    0519——2890616
摘要:长时间以来,英语教育在国外教育思想和本土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下,经历了波折与艰辛、迷茫与彷徨,而今终于跋涉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从封闭和垄断的指令型课程到生成型、开放型的新课程,英语教育所发生的不仅仅是课程范式的转型,且刷新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教研观念和方式。但在回顾旧教材,展望英语新课程实施前景的同时,新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也会暴露出新形式主义倾向,暴露出教学过程空泛化,课堂驾驭不住和教材利用能力不够等现象。
关键词:分析、问题、反思、对策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理念現代化
     每一套教材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教育科研的水平。旧教材从本质上是把语言看作一门知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材以语法为纲,教学基本上沿用的是“语法翻译法”、结构主义的听说法。
     新课程改革,把普通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把“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作为课程的根本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要求课程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以人为本”体现其选择性和多样性。因此新教材以它们为理论基础,吸收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借鉴了听说法的实践经验,博采同类中外教材之长处,采用结构功能体系编写,既注意结构循序渐进安排,又按功能体系,密切结合社会交际原则,着重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2、教师角色的转化
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教师是课程的附属者和教材的“传声筒”。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并以组织者的身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课上教师独演主角、学生作冷漠看客的现象少了;贯穿课堂始终的滔滔不绝的“讲风”显著减了。英语教师们普遍深信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标志着英语教师已经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言语实践及其内心体验。在具体方法上,构建在人格平等、思想敞亮基础上的文本与师生多边交互对话,已成为教师们共同的追求。
3、教材编写合理化
旧教材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教学内容围绕语法展开。课文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尽可能体现该课的语法项目。练习紧密联系该课的语法和词汇,用以巩固学生在该课所学的新语法和词汇。实践证明,它在学生掌握语法和提高阅读能力方面,功不可抹。但在培养学生运用交际的能力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标。每一新单元,以首页上的图画和问题会激活你已有的和单元话题的相关知识,让你轻松进入本单元,即板块一——Welcome to the unit。顺着这一话题,学生进入Reading板块。这是接受英语语言信息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课文后的Reading strategy和完成阅读练习,掌握英语阅读能力。在Word power 板块中,可学会根据话题扩充词汇及其他多种词汇,使词汇学习集中化,这点是老教材所不及的。特别是接下来的Grammar and Usage 板块,既有系统的语法讲解,又精心设计了可在语境中灵活使用语法知识的练习,且从基础开始,内容具体化,难度逐渐递进。改变了旧教材的提纲现象,使教师觉得更具操作性,使学习内容更具体化、实在化。Task 板块要求学生在你设计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获取语言信息,两人对话或小组讨论和口、笔头表达等一系列的课堂学习活动,学会熟练、自如地运用英语。Project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属于探究性学习。这两项是新课改的关键,是核心,是培养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保障。单元的最后一项是Self-assessment,通过五个等级的自我评价,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制定行动计划。
4、教学内容现实化
“生活世界”理念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
新教材几乎所有的材料的选入都改变了以前的“空、大、远、虚”的现象,千方百计地挖掘学生的生活,如模块一中unit 1 的School Life 、 Unit 2 的Growing Pains 和 Unit 3的 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的话题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道出了学生的心里话,又让学生从阅读中不仅感受中外文化、教育等的差异,体验成长的烦恼,,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且心灵上得到了碰撞,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了,本篇以现代社会最热门的“减肥”为话题,以书信为形式,以生活为依据,使学生懂得盲目地追求苗条,忽视健康所带来的代价是多么的惨重。同时,也教会了我们怎样看待外表和健康,从而得出课题——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新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就这样在学校与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摆脱了旧教材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生活背景的教育状况。
5、教学活动主体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建议:为了帮助学生打好高中英语课程的共同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机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新教材中的Project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属于探究性学习,该部分由阅读材料和完成课题的四个部分组成,要求学生走出课堂,与同学分工合作,通过讨论、调查、专访、文件检索等活动,完成一个特定的课题。
就拿教材第二单元Growing Pains来说,首先安排学生读一则有关美国家庭的剧本和两封来自父亲和儿子的信,听一段 radio talk show,感受少年朋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成长的烦恼,于是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兴趣,紧接着可让学生仔细回顾生活中亲身经历过哪些成长的烦恼,是怎样处理的。再展开讨论,从学生这些零碎的、不完整的结论中,把它们综合起来,那便形成了我们的共识。并根据这些做法写一封advice letter,来解决刘微和他爸爸之间的问题,建议双方通过改变观念,反思行为,互相沟通来架起代沟间的桥梁,使双方相处得融洽、和谐。这样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了实际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最后又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理解,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均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再交流得出结论,英语教学活动才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只有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探究化,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习英语,才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课程英语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二、问题与对策
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新的变化。在展望英语新课程实施前景的同时,切忌盲目乐观,笔者认为新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可能会暴露出以下问题,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全面反思,并采取相应对策。
1、双基训练不到位
新课程在改变了旧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的同时,也改变内容“难、繁、偏、旧”的现象,难度降低了。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被摒弃了,代之以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并为此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技能。但并不意味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就不要了。根据学科及各知识点的特点,有些内容无法实现讨论与交流,必须通过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才能习得。如英语的阅读能力培养并非仅靠课堂讨论与交流能解决的,阅读方法固然异常重要,但没有一定的阅读训练与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作支持,阅读技巧与方法就会苍白无力,阅读能力又何从谈起。且作为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高中教育的特点体现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非常重视培养高中学生终身发展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而,在教学实施中,为了强调掌握必要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适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2、形式主义倾向
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于英语新课程的实施,更多地采用了课标所倡导的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难免就出现了为“新方法”的形式主义倾向。如: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这些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些问题需要讨论,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甚至为了自身“展示”教学新风貌,未让学生很好地接触文本、理解句意,就急忙进入合作讨论。这样“生涩”的讨论自然难以使学生获得实质性的进步,有时甚至陷入冷场,更不用说思维撞击的深度和广度了。虽说语言教学是为了交际,但交际法原则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体现以下几点:第一,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前提。其基本教学单位是在一定语境下的 话语(discourse),脱离了语境,话语就不具备交际功能。第二,语言教学过程必须交际化,整个外语教学过程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下使用真实的语言进行交际活动,这意味着语言课堂教学应该排斥机械操练,尽量创造较为自然的言语交际条件,按情景题材组织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交际场所进行。所以,英语学习必须通过体验和思维过程,如果中间缺乏一个“沉浸”于言语中的必要环节,学生就难以酿造属于自己的特点的思维成果。集体讨论、争辩必须建立在品味言语滋味的基础上,舍此有可能“失本”。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3、课堂驾驭不住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措手不及,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所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在小组和全班活动中,教师应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既热烈活泼,又井然有序。对课堂不能调控,不仅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由于英语课堂交际教学是动态的,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可能一切按教师事先所设计的那样运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设计都会因为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变化失去作用。所以,新课程的教学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给课堂调控也增加了难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以适应动态多变的课堂。为此, 教师为了获得驾驭课堂、管理好课堂的主动权,不仅需要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平时还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参与与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材利用能力不够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传统上教师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拘泥于教材内容及教案。其实,教材内容不是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而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介,教材是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工具和跳板。教材虽受制于课程内容,必须反映课程内容,但仅有课程内容“教材化”是不够的,教材内容还必须经过方法化处理。这种“教学化”实质上是让教材“心理化”,即遵从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逻辑,使教材更具“可教学性”。杜威说过:“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教材。”钟启泉教授这样论述过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但不是全部,还包括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学内容开放了,动态了。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改造,融入自己的智慧,形成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学内容。从既定的教材内容到通过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方案,再到实施过程。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大片开阔地带,教师可以充分地进行再创造。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用活”教材,教材内容不必时时处处“物尽所用”,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以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结构,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但是,这种创造不是任意的,要受到课程情景中各种因素的制约。最为重要的是,教学必须满足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必须是“量身定做”的。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英语教学的特点要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利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接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料、报刊杂志。所以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上几点是我对新教材的几点认识,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传统教育的应试教育与新课改下教育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展望新教材的前景,也要理智地预测新背景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为此找到对策。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为教育的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3、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守则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守则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4、译林出版社  牛津出版社《牛津高中英语 模块一 高一上学期》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