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我想要 我能要
信息时间:2006-06-18     阅读次数:
   

执教: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评析: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郭玉琴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2、通过同桌合作表演和相互探讨,明白“不是想要的东西都能要,只有想要的东西是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而且是家庭条件许可的,才是我能要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写一写,画一画,导入新课

师:圣诞节和新年转眼就要到了,你最想要爸爸妈妈给你买什么礼物呢?请小朋友静静地、甜甜地、美美地想一想。

生:静静地、甜甜地、美美地想。(脸上不时露出微笑。)

师:老师从你们脸上读出了快乐和期待,轻轻把书翻到76页,翻好后请看大屏幕。书上的小朋友和大家一样,也有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想要的和他一样,就在图上打个“√ ” ,如果你想要的书上没有呢,那么写字拿手的小朋友就用你漂亮的中国汉字把他写下来,擅长画画的就把你想要的东西画下来。如果有困难,把你的小手举起来,白老师很乐意帮助你。板书:我想要

生:画一画、写一写。

师巡视,(纠正孩子的看书写字的姿势。) 

点评:课的导入显得干净利落,教师充分利用圣诞节、新年即将到来的契机,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并充分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展示能力,较好地满足了孩子的需求;还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读写姿势……教师教育孩子的方式真是润物细无声啊!

(二)说一说,演一演,感悟明理

师:看到小朋友写了、画了好多好多自己想要买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就请站起来的小朋友说一个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注意啦!只能说一个,而且是最想要的。

师:听这一组小朋友的想法。

生:我想要一条裙子,因为我最喜欢穿裙子。

师:一个爱美的女孩。

生:要一个新书包。

生:我最想要两个蝴蝶结。

师:也是个爱美的女孩。

生:我想要一个电子手表。

生:我想要一个文具盒。

生:我想要一个玩具。

师:刚才都是女小朋友说的,我想听听男小朋友说说自己想要的东西。

生:我想要一支自动铅笔。

生:我想要一台笔记本电脑,它可以收集资料。

师:21世纪是信息时代,电脑的作用可大了。

生:我也想要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上网。

生:我想去旅游。

师: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会读大自然这本无字的书了。

生:我想要游戏光盘。

师:边说边在笑,好像已经得到了。

生:我想买一本书,多懂一些知识。

师:读了好书你就不会输。

生:我想要玩具快车。

生:我想要一本《海底两万里》的书。

生:我想要《三国演义》的书。

师:你们想要的东西丰富多彩,也各有各的理由。白老师真希望自己变成圣诞老人,满足你们的愿望。可是想要的就一定能要到吗?板书:我能要(出示课件,指图)这些孩子和你们一样,也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先请大家把书轻轻合上,再看大屏幕。

生:看课件。

师:第一幅画面是讲亮亮去溜冰,看到同学们穿的都是高档的溜冰鞋,再看看自己的溜冰鞋,觉得太低档了,当同学叫他一起溜冰的时候,他说自己没有带,心里却在想着回去叫妈妈买一双更高档的。所以亮亮想要的是什么?

生:一双高档的溜冰鞋。

师:第二幅画面中贝贝想要的是什么?

生:一支钢笔。

师:第三幅画面上的小朋友要的是什么?原来是她和妈妈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了一本漫画书,她想要妈妈给她买一本,可妈妈说,跟学习无关,不要买。

师:第四幅图讲的是欢欢在看一本《神笔马良》的书,他也想要一支马良一样的神笔,于是,他去向正在写毛笔字的奶奶要。欢欢要的是什么?

生:一支像马良一样的神笔。

点评:在进行这一段教学的过程中,课件出了一点故障,但教师的及时解说畅通了学生的理解之路,体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从生活中选取的四个典型案例,还是比较符合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年龄特点,孩子们在看这几组录像时,犹如看见自己熟悉的伙伴,甚至找到了自己昔日的影子。关注孩子的成长特点,我们的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师:再请小朋友看一遍,一边看一边和同桌小声商量。选择一段你们感兴趣的,把这个故事演下去。你们的表演要明确地告诉大家他们想要的东西要到了吗?为什么?

生:再看课件。

师:他们想要的都能要吗?选择一个片段准备吧。

(同桌表演,教师巡视,了解演的情况。)

师:准备好了吗?哪一组先来?(学生纷纷举手。)

师:先请这一组,两个人都举手的。

(被叫到的孩子走上台,表演买钢笔片段。)

师:这位妈妈很通情达理,看来,只要大家想要的是合理的,妈妈会答应的。妈妈的话也提醒了我们要爱惜学习用品。这个孩子也很懂礼貌,对妈妈说了声“谢谢!”

师:还有哪一组演的也是“钢笔”这片段的。

(学生表演。表演完后,其他学生把掌声送给了他。)

师:看了刚才的表演,老师有话要说,那就是你要的东西只要是你现在必需的。(板书:合理要求),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来,我相信爸爸妈妈会理解和支持你的。

(学生表演买溜冰鞋片段。)

师:妈妈没有答应。还有谁也想演这个的?

学生表演。

师:这位妈妈也没有答应。你们说说看,如果你是亮亮,会不会去买一双更高档的溜冰鞋?

生:溜冰溜得好不好,跟鞋子好不好是没有关系的。

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生:不要比溜冰鞋的档次高不高,要比技术好不好。

生:这次买了,下次看到别人更高档的,怎么办?

师:这样比下去,可不行,每天都有新产品出来,我们不能见一个要一个。

生:先把学习学好,再玩。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才更会玩。

生:溜冰鞋本来就是玩玩的,等我们练好后再玩。不要比谁的高档,只要能溜就行了。

师:小朋友可不能有攀比心理,有了就不要买了。勤俭节约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现在我们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复消费就是浪费。

师:有溜冰鞋的同学举手,(大多数同学举起了手。)想买更高档的举手。(很多手放了下来。)你的溜冰鞋多少钱?

生:三百多。

师:有的溜冰鞋要一千多呢,你还想买吗?

生:不要了。

生:这样比下去是没有完的 。

师:我们继续进行下一个片段的表演。谁来?

生:我来,我来……

(生表演“神笔马良”片段。)

师:神笔不能买,你们同意吗?

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们来表演,好吗?

生:我还没有准备好。

师:先来试一试,好吗?

生:我没有想好。(旁边的同桌一直举手,并要求同桌与他配合,但同桌好像不好意思。)

师:同桌这样积极,那你来说说能不能买到神笔?

生:这样的神笔没有,只是假的,如果你把字练得很好,跟神笔一样。

师:你可以拥有自己的神笔,这位奶奶的话真是意味深长。

生:奶奶应该这样告诉她的孙子,神笔有个特性,如果你高兴,你上课认真,你写的字会很好,画的画也很好,如果你不认真,神笔就像普通笔一样。她的孙子知道后,就会认真听老师上课,那么他就有了神笔。

师:讲得真好!大家听出来没有,神笔在现实中是没有的,但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你们手里拿的钢笔、医生手里的手术刀、音乐家手里的指挥棒,通过持之以恒地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马良手里的神笔。还有最后一个“买漫画书”的片段,谁来表演。

(学生的情绪越来越高涨,举手很积极。)

学生表演。(他们充满自信地走上来了。)

师:妈妈不同意买。有不同结果的吗?听听买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表演。

师:买了一本,前提是认真作业。现在有两个不同的结论,有时老师也觉得挺矛盾的。那你们同意买的举右手,不同意买的举左手。(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各占一半。)

师:那么就请同意买漫画书的小朋友先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同意买了我就会认真作业了。

生:家里的书看过了,再买一本,还是可以的。

生:一直看旧的书,不行。

生: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应该看小笑话之类的书籍来解除心中的郁闷。假如看非常高尚的书,心中就会有压力,我觉得应当适当看一些漫画书。

师:说得很好。有一点老师要纠正一下,不是看高尚的书就有压力。只是说有时候看书可以换换口味,漫画书当零食,那高尚的书就是正餐,零食要吃吃,正餐可别忘了吃。所以,有选择地买一本,可以放松一下心情。

师:不同意买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有依赖性,看到什么就会要买什么。

生:漫画书不但对学习没有帮助,还会让你的成绩落后。

师:你的担忧也是很有道理,在白老师的学生中,就有两位学生因为看漫画书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今天赞成买漫画书的同学一定会处理好看漫画书和学习的关系,不要沉迷于其中。

师:其实不买也不要紧,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我想到一点就是可以利用图书馆去借一本看看。你想到什么好办法?

生:到书店去看看。

生:到书店看了,就记在脑中,不高兴时回忆一下。

师:你的大脑已成为一本书了。

生:到书店借一下,叫妈妈复印一份。

师:如果复印的价格高于这本书,那还是买一本吧。

生:我可以抄一遍。

师:那也挺好的呀。我受你的启发,想到一个办法,刚才一上课时,我转了一圈,发现小朋友画了好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三(6)班小朋友会画画的、写一手好字的人才大有所在,只要你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配上文字,说不定你还会成为一个小小漫画家呢!(学生们开心地笑了。)

师:刚才在表演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两个小朋友因为妈妈不同意他们的要求,拼命哭,要妈妈同意他们的要求。你们觉得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

师:是啊。年幼的时候,哭声代表了我们的语言,岁月的流逝,我们在渐渐长大,我们应该学会用更多更好的方式来跟别人交流、沟通。

师:通过热烈地讨论,精彩地表演,我们明白了如果你想要的东西是你现在必须的,适合自己的,而且是家庭条件许可的,你就能要。

点评: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与有趣的续演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不是想要的东西都能要,如果想要的东西是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而且是家庭条件许可的,才是“我能要”的。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学生也在活动中领悟了道理,有利于学生某些优良品质的逐渐形成。

(三)想一想,改一改,实践导行

师:现在就请你把书轻轻打开,看看你画的、写的能要吗?(有的摇头,有的修改。)

(生自己看书,自己修改。教师巡视。)

师:你为什么把电脑擦掉?

生:我现在还用不着电脑。

师:你为什么把蝴蝶结擦掉?

生:我想到家里已经有许多蝴蝶结了,再买就是浪费了。

师:你已经懂得了勤俭节约。

生:我擦掉了书包,因为我家里有两个书包了。

生:我擦掉的是裙子,因为我家里有很多裙子,再买也是浪费钱。

师:等下次穿不下的时候再买。

生:我擦掉的是玩具赛车。

师:玩具都不要了,可惜吗?

生:不可惜,小学生以学习为主。

师:家里有玩具吗?

生:有。

生:有了就不要再买了。

生:我擦掉的是书包。因为我家里有三个书包了。

师:换一个自己必需的礼物。

生:我都擦掉了,因为我想要的家里都有,再买就是浪费,也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生:我把电脑也擦掉了,家里有了一台。

师:小朋友对自己的想法做了调整,不仅是在问爸爸妈妈要圣诞礼物,也在用自己的表现给了他们一个礼物,那就是你们的懂事,为你们的成长喝彩。你们课堂上的成长是白老师最想看到的,如果把自己的感悟付诸于行动,这是所有人最想看到的。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

点评:课堂上很多学生经过思考,认识到了不能浪费,不能增加家庭的负担,并对自己一开始的想法进行了调整。可见,短短一节课,已经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教学评析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必须而且只能是孩子们的社会生活。而各种道德观念、各种社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们本身就是源于生活,又是高于生活的,同时随着生活的发展还在不断地产生着变化。因此,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儿童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性水准之上,而是在复原儿童生活本来面貌的基础上,使他们的道德和社会性水准有所提高,从而体现出国家和我们这个社会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要求。这一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教师在复原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四个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积累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上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明理:不是想要的东西都能要,如果想要的东西是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而且是家庭条件许可的,才是“我能要”的。儿童的许多需要往往是一种“假需要”或是攀比,在成功进行“移情体验”后,教师又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初步渗透“不能浪费”“不能增加家庭负担”这一思想的教育,并使孩子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充和提升。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