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我来试试看
信息时间:2006-06-18     阅读次数:
   

  执教: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    孙晓玲

 评析: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袁文娟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知道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成功,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2、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与同伴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3、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生活的技能,提高自我服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不怕困难、挑战困难的生活和学习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游戏用环若干副,供每组使用。

2、准备若干组生活场景供学生尝试。

三、教学过程

(一)开开心心玩游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的儿歌《人有两个宝》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点评:以学生学过的儿歌引入教学,自然贴切,并与主题相吻合。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和所借班级学生之间的距离。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动动手,动动脑。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看老师演示(将五个环套在游戏棒上,稍大的环套在中间),不动两边的环,你能取出中间的环吗?

(生有的跃跃欲试,有的摇头还没有办法。)

师:看来,大家遇到难题啦!遇到困难怎么办呢?

1:遇到困难就动动脑筋。

2:我们可以思考一下。

3:你可以先试试看。

师:对,现在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动手来做这个游戏。

(生小组合作游戏——取环,场面好不热闹,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且能注意团结协作。)

师:我们请想到办法的一组小朋友上台来演示一下。

1:先把绳子打个结,把一边的两个珠子穿过去,再解开绳子,中间的红心就取下来了。

师:其他组还有别的办法,请你们也来说一说。

2:我们和他们一组差不多,也是把绳子的两头连起来,把珠子穿过去,中间的就取出来了。

师:还有同学有好办法,就请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说。

3:把绳子剪断,中间的红心就取下来了。

师:对呀!这个方法最简便。刚才在动手试试前,很多同学感觉无从下手,可动手一试却发现其实很容易。看来,很多事情应该勇于动手试一试。

点评:以游戏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一次试一试的机会。通过尝试前的谈话,激发学生勇于尝试的热情和兴趣。

(二)高高兴兴来尝试

师: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是自己尝试着去做一做而且做成的?

1:我以前不会拖地,可我尝试学着拖地,现在我拖的地很干净。

2:以前我觉得煎鸡蛋锅里的油会爆出来,所以很害怕。后来我试着去煎了回鸡蛋,煎得也挺好的。

3:以前我很怕小刀弄伤手,所以一直不会削苹果,可是我又很喜欢吃苹果,所以我就学着削,现在也会削苹果了。

4:我以前怕水不会游泳,后来试着去学,现在已经会游泳了。

师:那有没有现在还不会做,想去试一试的呢?

1:我想试着给爸爸妈妈烧一顿饭。

师: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2:我想学着蒸鱼。

3:我也想试试学游泳。

4:我想试着帮爸爸妈妈买一次东西。

点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具体的课程内容建立起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交流、分享经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师: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不会做,需要我们去尝试。今天就有这样一个让大家动手试一试的机会。请组长取出你们抽屉里的东西。

(生取出抽屉里的东西,摆弄着,议论着)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们今天尝试做什么?

1:我们组今天的任务是做水果大餐。

师:以前做过吗?

1:没有。

师:想试试吗?

1:想。

师:你们今天的任务是什么?

2:我们做飞机。

师:靠你一个人的力量能行吗?

2:不行,大家一起合作。

师:你们呢?

3:我们折纸,以前虽然没折过这种,但今天要试试。

4:我们的任务是剪纸,以前剪过。

师:那,老师相信你们今天一定会剪得更好。

5:我们今天钉纽扣,以前见外婆、妈妈钉过纽扣,今天我也想试试。

6: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包书。

师:大家的信心很足,但很有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1:大家动动脑筋。

2:大家一起思考。

3:大家合作。

4:可以动手试试。

师:接下来,孙老师就给大家10分钟时间,大家讨论一下,自己动手动脑来完成今天的任务,好吗?如果有困难也可向别人请教,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    

生:好。

师:开始吧!

(各小组动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鼓励。)

点评: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动手尝试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亲自实践,相互交流,仔细观察,增强了情感体验。

师:看到小朋友满脸的喜悦,体验着尝试中的快乐。孙老师也想来尝试着做一回记者,来采访一下小朋友,行吗?

生:行。

师:在老师采访时,小朋友眼睛要仔细看,耳朵要仔细听;被采访的同学要说清楚,让大家都能听明白。

师: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1:我叫×××。

师:你今天尝试做什么?

1:我尝试着包书。

师:包得怎么样?

1:包得很好。

(给大家展示了一下)

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1:我很高兴。

师:让我来采访这一小组的小朋友。你们今天做什么?

生:我们做飞机。

师: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为什么?

1:因为是我们自己试着装起来的。我和王一键一起做,其他人帮着想办法。

师:真不错。

师:你们今天做什么?

1:我们做水果拼盘。

师:拿给大家看一看。

1:拿着拼盘走了一圈给同学看。

师:走了一圈,心情好不好?为什么?

1:我很高兴。我听到同学们都在夸奖我们。

师:请问,你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

1:我一直穿线穿不进去。

师:遇到困难你怎么办的?

1:我就想办法,把线搓得很细就穿过去了。

师:谁愿意像孙老师一样做小记者采访一下大家呢?请你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老师是怎么做记者的。你们心里想问什么问题,在心里多说两遍。

师:好,睁开眼睛,向四周看看,确定好你想采访的对象,等会一下把他请上来。

师:准备好了吗?谁先来?

1:你叫什么名字?

2:我叫陆星华。

1:你今天尝试做什么?

2:我和同学一起做飞机。

1:你成功了吗?

2:成功了。

1:你高兴吗?

2:我很高兴。

3:你叫什么名字?

4:我叫陈心怡。

3:你今天尝试做什么?

4:做水果拼盘。

3:高兴吗?

4:高兴。

3:为什么?

4:我做的水果拼盘受到了大家的表扬。

师:你们觉得他们做记者做得好吗?

生:好。

师:孙老师再给他们提些建议,如果再有机会做记者,一定要把问题想清楚,记牢了。

点评:教师借助于“采访”这一形式,鼓励学生自主体会和总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检测了活动效果,又使学生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勇于尝试取得成功后的快乐,初步形成对待困难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心态。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不但动手试试,学到了本领,还懂得了一些道理。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事可以尝试,但有些事是不能尝试,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你们知道有哪些是不能尝试的呢?

1:我们不能尝试吸烟。

师:对,吸烟有害健康。

2:我们不能去跳楼。

师:是呀,那样生命就没有了。

3:我们不能随便碰电。

师:你的提醒非常及时。

4:我们不能喝酒。

5:我们不能随地吐痰。

6:我们不能玩火。

师:对,玩火的危害很大。你们可要牢牢记住小朋友的提醒,还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的事,千万不要去尝试,只有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才可大胆地尝试。让小小的尝试变成大大的行动,每个小朋友都变成爱动手,爱动脑的好孩子。孙老师送给大家四句话,为自己鼓鼓劲:

生:我尝试我快乐。

试一试出真知。

试一试我真棒。

我尝试我能行。

师:孙老师把这四句话贴在教室里,同学们经常去读一读,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是有意义的,就大胆去试一试。

点评:通过组织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自悟,从而明白力所能及的、对自己的发展有益的事情可以尝试;危险的、不文明的事不要去尝试。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理念。

一、教学评析

本节课主要针对当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过度保护、娇生惯养等原因,普遍存在胆小、懦弱,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毅力等弱点而编写,通过为学生提供课堂亲自实践,试一试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积极心态和良好习惯。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采集并有效利用来自学生中的真实信息,体现了教师的儿童立场。活动性是贯穿本课的一条主线,通过“开开心心玩游戏”、“高高兴兴来尝试”两大版块的活动设计,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自然建立了活动和生活有效的链接。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小组活动教师提供足够的时空,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防止了流于形式,走过场。活动中,教师及时地进行指导、小结、过渡,不仅是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也是对学生认识的总结与提升,体现了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中,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结构意识和开放意识,能引导学生立足于已经取得的生活经验和正在进行的生活补充课程资源,但活动目标递进不是很清晰。因为是借班上课,可能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环节的落实,而对学生的前在资源和潜在资源挖掘不够。师生对话中,教师的回应还缺乏相应的提升和明确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题的深化,学生自我挑战的愿望没有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