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张春花
评析: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黎军明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什么是家庭,家庭成员有哪些人?
2、了解认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用合适、正确的称呼。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家的温暖和家人浓浓的亲情。
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首很有意思的儿歌,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齐声答)
师:那好,你们可听仔细喽!
〈播放儿歌〉
师:听了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妈妈的妈妈是外婆,妈妈的爸爸是外公。
生:我知道了爸爸的爸爸是爷爷,爸爸的妈妈是奶奶。
生:我还知道了爸爸的哥哥叫伯伯,妈妈的哥哥叫舅舅,妈妈的姐姐叫阿姨。
……
师:同学们可真善于倾听!这首儿歌的题目就叫《家庭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在家庭浓浓的亲情中幸福快乐地生活着。家就像一棵繁茂的大树,(贴图:大树)这就是家庭树(板书课题:家庭树),三九严寒,它为我们遮风挡雨,烈日炎炎,它给我们撑起一片浓荫。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家庭树,了解家庭树。
点评:在儿歌的引领下揭示课题。富有节奏的音乐,简单易懂的歌词,再加上色彩鲜艳,葱翠欲滴的大树,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他们快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综合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
(二)感知“家庭”
师:家庭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请出家庭小词典,看看它是怎么介绍的。
〈播放出示第一小节内容〉
师:原来是这么回事儿!你们家有几口人?分别是谁?
生1:我们家有三口人,分别是爸爸、妈妈和我。
师:三口之家。你们家是由两代人组成的典型的小家庭。
生2:我们家有六口人,分别是爸爸、妈妈、我和姐姐,还有爷爷、奶奶。
师:你们家是由三代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爷爷、奶奶身体好吗?
生2:爷爷、奶奶身体很好。
师:替老师带上对他们的祝福,祝他们健康长寿!
生3:我们家有五口人,分别是爸爸、妈妈、我、爷爷和奶奶。
师:你们家也是由三代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你喜欢你们这个家庭吗?为什么?
生3:喜欢。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都很喜欢我,都很爱我。
师:老师可以想象你们一家人在一起是多么的幸福和睦,相信你也一定很爱他们每一个人吧。
……
师:不管是小家庭还是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因为——
引读〈播放出示第二小节内容〉,齐读。
点评:分步出示,分层理解。通过学生家庭实际情况的例举,浅显地了解家庭的概念,体会家庭亲情。
师: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这些家人,一般都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也是构成家庭树的最主要枝干。如:
生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外公、外婆……
师:他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分清吗?连一连,说一说。
出示关系图:
(1) 爷爷 妈妈的妈妈
奶奶 爸爸的爸爸
外公 爸爸的妈妈
外婆 妈妈的爸爸
(2) 我是爷爷奶奶的
(3) 我是外公外婆的
师:老师已经为你们最亲的家人在家庭树上准备了位置。特别是在座的各位已就座(贴图),你的家人就请你们有序地安排一下吧。同桌商量商量,想一想:树是先从根长起的,你们家先有谁呢?
(学生商量交流)
生:老师,我不知道把我妹妹安排在哪个位置?
师:是你妈妈生的,和你们住在一起的妹妹吗?
生:是的。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呦,还真没你妹妹的位置。她也是你最亲密的家人之一,可不能把她漏了。不用急,你们看老师这儿准备了位置,随时可以添加。加在什么位置?对,和“我”并排坐。其他有哥哥、姐姐的同学你知道怎么安排了吗?
生:和“我”并排。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们家还有叔叔、姑姑……和我们也很亲密。我想把他们也请到家庭树上来。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让我们每个人的家庭树更繁茂、更热闹。
点评:创设情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动手动脑,而非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三)理清关系
师:我们的家人还有谁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这些家人和我们,特别是和我们的爸爸妈妈也都有密切的关系。你来连连看呢。
出示关系图:
(1) 爸爸的哥哥 叔叔
爸爸的弟弟 姑姑
爸爸的姐妹 伯伯
(2) 妈妈的兄弟 阿姨
妈妈的姐妹 舅舅
口头提问:爸爸哥哥是伯伯,那爸爸的嫂子我们叫什么?(伯母)……
师:还挺复杂的,对照关系图,静下心来细细想想,所有的这些关系你理清了吗?
生:(静心思考)
师:同学们,本期“开心词典”节目在我们教室开拍,由我来担任这期节目的主持。虽然我没有王小涯那么专业,但我相信一定也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师:宣布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竞赛分必答和抢答两部分。必答题是每组必须回答的,抢答题要等老师讲完题说“开始”后才可举手抢答,否则无效。答题正确给改该组加一颗星
(抢答竞赛,小结竞赛结果)
点评:在理清家庭成员关系的基础上,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抢答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对称谓的认识。
(四)感受亲情
师:在你众多的家人中,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我的爸爸。虽然我爸爸经常出差在外,但只要他在家里,他就会陪着我做作业,下棋。所以,每次爸爸出差的第一个晚上起,我就开始数着、盼着他回来了。
师:真是个好爸爸,工作那么忙,但只要有空就来陪你这个儿子。真羡慕你有这么一个能干又爱你的爸爸。
生:我最喜欢我舅舅。我舅舅可是个钓鱼高手。每到节假日,我就会去外婆家,跟着舅舅一道钓鱼。每次我们都能满载而归。现在我也是个钓鱼小能手了。
……
点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更主要的是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在活动中触发学生的体验,最终是让学生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而感受、体验和认识交流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在情感上是否引起了共鸣,在认识上是否实现了升华,在能力上是否得到了提高。
(五)课堂小结
师:祝贺我们每一位同学有着自己可亲、可敬、可爱的家人。家是爱的港湾,是幸福的乐园。让爱住进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让爱住进每位同学的家。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在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配乐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flash动画〉
六、课后作业
师:我们的书上第55页还有一幅很有意思的家庭关系图,回去和你的家人一起填一填。想想你们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如果他不在你的身边,给他打个电话问声好,把你的祝福送给他。让爱萦绕在我们每位同学的家庭中,让我们的家庭树永远充满快乐,充满活力。
四、教学评析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
(一)教学过程追求现实性
“从生活出发的德育,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因而要依据学生的
生活经验设计教学环节。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其次,寻找学生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自己“遭遇、体验”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本课中对家人关系的认识,首先从自己身边的最亲密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开始,然后向周边的家人拓展。通过发生在自己和亲人身上的事来感受家人的亲情和温暖。
(二)教学过程追求活动性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
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构成的。严格起来说,课堂上每时每刻师生都处于活动之中,有的是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是外部的实践活动;有的是内心的体验活动,有的是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有的个人的认知活动,有的是小组的合作活动。
首先,活动设计要动静结合。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活动应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要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讲授、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的身体静下来的活动。但要注意,如果只是身体的动,没有思维的动,这则是一种无效的活动。因而本课教学活动中,我始终注意贯穿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感悟。
其次,活动设计要以人为本。我们所理解的“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提出要求。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每一处生成。当然,尊重学生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表现在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之中。
(三)教学过程追求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新课程倡导教师做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宽松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主动地学习。这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贯穿和实施的又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