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常州市2006年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材培训研讨活动在市实验小学举行,全市近二百名教师参加。
常州市实验小学杨文娟校长和第二实验小学的郭玉琴老师展示了两堂研讨课。杨校长的《心中有规则》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切入,设计了校园规则在哪里,火眼金睛找违规,实话实说道规则,制定校园新规则,让学生悟到了规则的力量,看到了规则发挥的作用,体验到心中有规则就能创造文明有序的生活的道理。郭老师的《怎样与人相处》让学生从亲身感受老师的赞美开始,认识到赞美是与人沟通的法宝,引导学生回忆被人赞美时喜悦的情绪,体会被赞美的自豪,分享赞美的快乐,并运用赞美与人交往。
课后,小学思品特级教师薛丽君校长主持了专题讨论: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与会老师各抒己见,就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薛老师从活动的真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上给予两节课以充分肯定。教研员潘莉老师引用教材编写组鲁洁老师的话“品德教育是最有魅力的教育”,提出“让品德课程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的观点,并结合两堂研究课提出五年级教学中活动设计的四点建议:1.活动内容要真实、丰富,来源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如果能源自学生自身需求将更加精彩;2.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如果再多一些变式将更加有情趣;3.活动组织形式要民主开放,让学生愿体验、愿交流,如果再多一些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将更加生动;4.活动的效果要实在,使课堂体验向课外行为延伸,如果再多一些对主题的关注将更加有效。
下午,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成员颜莹老师为大家作了“《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与教学实施策略”的专题讲座。
颜老师首先阐述了教材的编写主要意图,是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我们”的意识的形成,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祖国、民族的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接着,颜老师结合各单元主题,分析了教材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1、 引导儿童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形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关心他人的生活态度;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能够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3、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4、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能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有开放的国际意识;让他们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了解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5、 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6、使学生了解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最值得期待的是颜老师和与会老师互动,即时地回答了老师们心中的疑问。针对老师备课耗时的困惑,颜老师建议大家建立几种意识:课程意识、参与意识、共建意识、资源意识,并献上了区域、学校资源共建的良策。针对老师课时不够的无奈,颜老师提出了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选用、化用、活用、补用素材的方法,并例举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做法,给老师极大的启发。针对老师提出的“如何上好常态课”的问题,颜老师提出:1、寻求交集——确定生活化的课程内容:(1)把握课程目标,实现课程引导;(2)深入理解文本,提前进入课程;(3)实施学情调查,了解儿童需求;(4)关注儿童经验,重视生活价值;(5)树立资源意识,开发课程资源。2、投其所好——选择儿童化的课程实施方法:(1)创设情境——情境学习;(2)增强体验 ——体验学习;(3)引导探究——探究学习;(4)促其思辩 ——反思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