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效率的几点建议
——9月22日沙龙活动上的小组发言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都认识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事关课改的成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可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低下,为此,我们小组在沙龙活动中进行了探讨,结合初中阶段生物教学实际,就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效率的提几点建议,希望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帮助,欢迎批评指正。
一、 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效率的前提。
要改变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往往流于形式的现状,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去探究、去合作。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从改变教法开始,少一些替代示范,多一点探究指导,少一些指定包办,多一些选择空间。例如:七年级的探究实验一《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的探究活动中,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关于要不要放湿土?放多少土?放什么样的土合适等类似问题,教师没必要作硬性的规定,因为这些都是对照实验中变量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并在选择中解决问题正是探究实验的华彩乐章。其实有些问题学生只要做了就能自己解决,例如放的土“大而多”的小组在实验时,很快就发现鼠妇藏在泥快的缝隙间不动,对预设的实验过程影响很大,实验好像失败了,可在实验分析时,教师惊喜的发现,学生不仅认识到泥块的大小对预设实验的影响,还认识到鼠妇藏在阴暗的泥块间环境,和泥块上的光亮环境也能形成对照,同样能得出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的结论。看来,教师如果为了片面追求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而对实验过程进行圈定是非常愚蠢的,背离了学生探究实验的初衷,分组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实验,实质变成了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规范动作组合,小组合作的空间很小,效率也可想而知。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效率的前提。其实这也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我(指学生)的舞台(指课堂)我作主。
二、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学生小组内合理分工,是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效率的组织保证。
实施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讨论场面热火朝天,可课堂交流时,举手发言者却寥寥无几的现象。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讨论时跑题。一些学生认为:反正我不举手发言,就是被指定发言,直说不会也没什么大不了,所以小组讨论问题时就随便海阔天空乱讲一气,学习效率怎能不低。所以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倾听学生的发言,有时要有针对性的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有效的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同时,我在实践中发现,对合作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譬如在小组成员中物色一名有一定威信的同学担任监督员,当有人跑题时,监督员负责纠正,使讨论纳入正轨。这样从组织上实现了师——生监督和生——生监督,有效的遏止了讨论跑题现象,提高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效率。
三、遵守中学生认知规律,优化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
要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效率,教师必须研究现阶段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其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安排初中阶段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教师在组织的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一方面教师要研究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内容上精心选择探究问题,实践表明问题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难度上教师要进行可行性研究,难度大的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免学生因难度大而放弃努力,影响探究效益。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探究四《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教学中,在设置问题情景时,我的栏目名称是:比一比——谁家的尘埃粒子少?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出来。方法上采用小组间各自采样,一半样本交叉镜检计数的策略,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非常认真,惟恐数据交流时出洋相影响小组成绩。合作探究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就水到渠成。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七、八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策略。例如探究实验的教学,对于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这六个环节的学习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的能力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出示样本,学生从模仿开始学习,循序渐进的安排探究活动,有时探究活动的前三个环节就可以安排一个课时。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进一步探究”这个环节,用一个课时,对七年级学生进行“提问题,作假设,定计划”的能力培养。实践中我发现,这对以后学生成功进行探究实验的作用很大,譬如,一年后,我在组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一课的教学时,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就很强,小组讨论方案时大多数成员对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很熟悉,对实验设置对照组时的变量要求印象深刻,完善探究计划时很多同学思维严密,见解独到,令人赞赏,对此我深有体会。对八年级的学生在有了七年级的探究学习经验以后,教师要重视学生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实验后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设计良好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课堂交流,学会博采众长,获得更多实验体验,提高探究实验的效益。
四、建立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体系,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思洛,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指出:人的需要层次论——人由低级到高级存在五个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评价时,一定要满足学生学习成果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成功体验的需要。考虑到这些,我在学生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总是耐心倾听,积极评价。学习成果适合展出的,就全部在班级上墙,让学生相互评价,评点优劣;学习成果适合课堂交流的,就规定每个小组都要选拔一人参加课堂交流。交流获得课堂肯定的,整个小组都能获得相应的课堂考核成绩,同时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如果科学、辨证也能计入个人考核成绩(由课代表当堂记录在课堂交流记载表上),所以小组交流时,表达后的据理力争往往是课堂主流。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发现小组内如果不精诚合作,认真实验,那么不仅自己是讲不出新发现,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更找不出其他小组的实验设计的毛病,分析不了实验失败的原因,根本无法与其他小组抗衡,所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协作实验不但态度认真、操作规范,而且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的能力在交流中也提高很快,思维的严密性在交流的“实战”得到了加强。每当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有些学生还在实验环节时就悄悄的找我,要求首先发言,理由是“我有新发现,绝对原创”。为此,我暗暗兴奋不已。
在兴奋之余,我更惊喜的发现: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我对一些探究的问题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往往能激发我进行新一轮的探索;作为评论的首席,面对每次都在进步的学生,我的课堂把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有时居然表现的很睿智,仿佛回到了奔放的大学时代。教学相长也许就是这样实现的。
综上所述,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我们教师只要更新观念,精心组织,遵守认知规律、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就一定能扭转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的现状,为课改的最后成功尽自己一份力。
常州市翠竹中学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