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教材教法>>教法探讨>>文章内容
教学——永远追求完美的课堂艺术
信息时间:2006-10-24     阅读次数:

  教学——永远追求完美的课堂艺术

——对常州市初中语文评优课朝阳中学赛区周亚萍老师《游大理》一节课的评析

                              

常州市朝阳中学   吴国旺

 

前几天,听了周老师的《游大理》一课,有点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想跟周老师交流一下,事先没有跟周老师打招呼,显得有点冒昧,好在纯粹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探讨。说得不好之处,希望周老师不要介意。

教学流程回放:

板块一:“发现美”

1、老师出示几幅精美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美在哪里。(导入)

2、大声朗读课文说出大理美在哪里?并以“大理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_______(景物)”的句式概括填空。想想这些“美”大致可以归纳为哪两类?

3、大理人崇拜白色,这是作者最为欣赏的,根据课文,请你说说大理人为什么如此崇拜白色?

生:大声读文章后回答上面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补充)

师:要求学生写一组排比句,把这些景色概括进去。(学生概括)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3个问题——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师:补充美,美在纯洁的心灵。

板块二:“挖掘美”

    文中运用了哪些词语和写作手法,增强了大理秀美的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魅力?

老师给出例句,并给出赏析。

生:到书上捕捉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板块三:“创造美”

老师给出“苍山图”“洱海图”,要求学生利用所给的图片,仿照课文中对“风”图和“花”图的描绘,大胆想象,并运用精彩、丰富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说一说文中未“画”的“苍山雪图”和“洱海月图”(二选一150字)

学生写作后交流。

本课亮点评析:

1、  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流程简约,不求全。以“美”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板块之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递进关系。

2、  周老师在这节课上强调学以致用。主要表现在第23两个环节上,老师首先给出示范赏析,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这个示范非常必要,并且指导得非常到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有了一个阅读文本的激情和冲动,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好多学生的答案非常精彩,也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动,这与周老师到位的示范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在充分赏析的基础上再学习第三块内容,学生就有了抓手。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

3、  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的亲和力,循循善诱。

4、  整个教学设计紧扣文本,不脱离文本。

5、  教学目标清晰,结构精当。

……

 想跟周老师商榷的几点:

1、第一个环节中的几个问题似乎缺少一种内在的关联、问题本身缺少一定的情境,这样可能不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冲动,特别是第二个问题问得是不是太直白了一些?

2、一个细节:学生对第一个问题已经做了比较精彩的回答了,这样的回答联系起来就是一组排比句。周老师似乎不放心,还是想强调一下,让学生写一组排比句,把这些景物都概括进去。这似乎没有必要,这些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供下面的环节用。

3、“挖掘美”这个教学环节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周老师也确实关注到了这一点。我认为对文本的挖掘和解读得还不够,这首先应该归于问题的设计。周老师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中运用了哪些词语和写作手法,增强了大理秀美的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魅力?这个问题针对性很强,指向很明确,但同时我认为它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容量。如果换成“泛”一点的问法会怎样呢?如“大理的景色很美,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美的呢?” 这样再去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老师也可以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对美的东西的描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借助一些修辞手法,运用多样的表达方式等。

举一例:作者对洱海的描写“但见鳞波浩淼,湖光潋滟,红日分辉,白云共影,好似凌波仙子,踏浪而前。”这里作者连续运用四个四字短语形成语言上的气势写出了洱海广阔无垠,水天相接的特点。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洱海海面飘渺的特点。其实洱海的仙境这样去描绘是描绘不完的,作者的聪明之处在于用“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来表现。作者写道:“那妙处,只可悠然心会,难以言语传述”这样一个抒情句就比写什么效果都好。同样下面写苍山的,作者在最后写道:“此时山与海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了。”这样该描绘时挥毫泼墨,该收尾时惜墨如金。第6小节还有句式的变化“不像……甚至也不像……就像……”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写“黄山云雾”的一个片段,写出了跟周老师分享一下,绝无卖弄之意。

请你阅读文章第15小节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黄山云雾的特点。

生:(读,读后找)轻盈、淡淡、皎洁、柔美、飘舞……

师:不肯定也不否定哪个答案。提要求: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看看哪个更恰当一些。生:似乎轻盈更妥一些。

师:大家再读一遍,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黄山云雾的这一特点的?

生:(读后说)作者用拟人手法说云雾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难舍难分。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写出了云雾与山峦、峰石的亲密关系。

师:还有别的修辞吗?

生:再找出比喻句来分析。

师: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

生:用了很多四字短语,以及非常生动的形容词,如,“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澜翻絮涌、烟海千里、皎洁、柔美……”

师:大家能分析“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这几个词语的妙处吗?生:这几个词语组合形式一样,且每个词语内部用反义词“东西,上下,即离”非常生动、贴切地写出了云雾轻盈的特点。

师:请大家再次读这一段,读出云雾的特点,读出语言的气势。

写到这里就要提到这节课的第4点看法。

4、既然学生都把美的句子找到了,也赏析了,确实好多学生的赏析很精彩,那么我认为应当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欣赏的基础上去有感情地诵读。特别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其实最后能否真正地去“创造美”我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欣赏和诵读。

5、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充满激情,周老师的语言似乎缺少点感染力、震撼力和穿透力。

结束语:

教学永远是一门残缺的艺术,不过如果我们善于反思,并在反思中得进步,我想这门艺术肯定会越来越接近完美。再次重申以上意见只是我们的粗浅看法,跟老师们做一个交流而已。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