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师生园地>>教师论坛>>文章内容
《与朱元思书》案例分析——研究课后的集体反思
信息时间:2006-11-30     阅读次数:

《与朱元思书》案例分析

——研究课后的集体反思

 

 

立足文本 放眼能力 精心设计 及时检测

——对李强老师《与朱元思书》一课评析

常州市朝阳中学 吴国旺

教学流程——顺畅

导入——激发了阅读冲动。本节课老师从6幅关于富春江山水的美丽画卷创设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冲动。

学习目标出示——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针对性,三个学习目标呈现准确,有梯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

预习检查——为后面的朗读训练做了很必要的铺垫。老师的准备很充分,把要检查预习的内容用一张纸片给学生填写,后把学生的练习用实物投影出示,让同学共同修正。

朗读训练——老师的指导到位,有针对性。老师先要求一名学生朗读,并提朗读要求:注意重音、节奏、语速、情感。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老师在对学生评价的基础上给学生做示范,投影出示在朗读本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听范读——对朗读技巧及成果巩固。学生自由读、个人读、老师指导下读、听同学读,但究竟比较标准的、准确的读法怎样呢?学生需要示范。此老师采用音频资料进行范读就显得很必要。

分组竞赛、释词译文——学习文言文的必需过程。有人说:文言文应该反复的诵读,翻译了就没有味道了。我只赞成这句话的前半句,文言文确实应该反复地诵读,让学生在不断地诵读过程中去体会和玩味文言作品的独特魅力。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就必然比较肤浅,由于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好多语言习惯,语法现象和现代汉语都不一样。所以应该提倡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于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把文言文大体转化为现代文。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及作者表达的情感。老师的课确实注意到了这一点。采用的方法也很好、很适用,不是老师包办代替。采用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吟诵体会语言美、意境美——能力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现代汉语意思有了大体的了解后,不该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应该能对文本进行赏析、评价。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会进行揣摩与体会。特别是像本文这样一篇语言特点十分鲜明的文言文。

教学亮点——鲜明:

    1、在我看来这是一节常态课(教研室建议上常态课,因此没有贬义),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环节的展开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针对九年级目前的现状,本节课的针对性强。曹介梁老师认为,当前,我们不少学生的现状是:积累欠佳、能力欠佳、习惯欠佳。本人认为李老师的课对改变这部分学生的现状很有帮助。李老师的课就在于立足文本,帮助即将面临中考的九年级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有一定程度的欠缺,李老师的课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本节课李老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及时地进行检测和反馈。李老师的课能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长期下去,学生回对传统文化必然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2、教师的素质也是本课中的亮点,李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简洁、流畅,语言有亲和力、感染力。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深入。李老师的身上集中着语文教师应该有的关键词:诗意、智慧、敏锐、洒脱、儒雅、严谨、悟性。

3、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老师借助网络搜索了与文章有关的资料图片来创设情境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冲动。

4、教学过程缓缓推进,块壮结构逐步呈现,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自然,不留痕迹。比如说课前还有三分钟上课,李老师巧妙地跟学生展开与本课有关的语文活动,消除了学生和老师的紧张感。

5、李老师在本节课文上主要着力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取得不错效果。学生自主读文章,自主翻译,自主赏析文章的语言。李老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是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搭建一个阅读的平台、互译的平台、赏析的平台、评价的平台。这些平台搭建好以后,老师就会显得十分轻松。学生也会学得十分省力。

6、李老师比较好地处理了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关于“见”的读音。

                                 ……

教学细节——瑕不掩玉

老师商量几个教学的细节:

1、导入部分,李老师用的六幅画。六幅画匆匆一现,学生还没来得及细品就过去了,我看比较可惜,并且此时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及目标也并不清晰,当然也就不可能对这几幅画面也深入的解读与了解。不如把这几幅画留到最后。是不是可以这样用,体会语言美、与意境美后,我们来看在古代有一个画家他用画描绘了富春江山水,诗人王维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刚才大家可以说是从文中读出了画,现在我们来看看你能不能把画中填上文?

2、“见”的读音之我见。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生成性的问题,即关于“见”的读音。李老师采用的是层层铺垫,层层设疑,巧卖关子的做法,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作为听课者我还是认为李老师的这样的做法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来作为学生的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来做,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资料来左证自己的关于这个读音的观点。而不至于老师给出一个看似标准的答案,老师前面曾对范读中的“见”音说过他的读音也未必对,那当你抛出你的读音时,学生是否会这样想:你的读音就对吗?其实这个读音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支撑你观点的理由。

3、“读”方式的选择上应该有所讲究。本节课李老师似乎很喜欢用齐读这种方式,范读前用了齐读,注意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也用齐读。完成对课后练习的翻译及翻译课文时用自由朗读。对语言美的体会用了吟诵。评析:学生对语言美的体会恐怕用自由朗读,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效果更好。因为齐读就把学生的关注点分散了。学生在翻译时不需要朗读,朗读是指大声地读,我们自己可以体会一下,在翻译文章时显然是不适合朗读的。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学生也没有朗读。“吟诵”这个概念学生可能并不清楚,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地点拨。这时选择这种方式很恰当,对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就应该用这种方法。我想吟诵应该就像三味书屋里的那些先生吧!

老师及其他听课老师作一个交流,个人之见,不到之处请见谅。

 

 

关于《与朱元思书》一些思考

田中分校  蔡琳雅

    听了李强老师的《与朱元思书》一课后我深受启发。

想法一:李强老师教学设计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较为扎实与细致。首先体现在朗读训练方面。李强老师布置的朗读训练要求明确分为四个方面:1、重音2、节奏3、语速4、情感,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在这四个方面,尤其是前三方面一一落实掌握,教学非常严谨。但情感的把握学生在朗读中还未完全体现,这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有密切的联系不可忽视。

想法二:教学目标二完成较好,以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练习的方式比较实在,同时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均很到位。

想法三:教师对文本的理解透彻,从而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指导科学正确。尤其是在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时对于山的分析引导具体细致。但此处环节是否可设计一些活动情景如让学生根据文本看图片或录象写诗歌,或做对联突出山的起、水的异也许效果更好同时也可为理解作者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往返的感慨作铺垫。

    以上均是我的一些浅薄的愚见希批评指正。

 

 

《与朱元思书》案例分析

   常州市兰陵中学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上课铃还没响,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利用了上课前几分钟帮助学生回忆了八年级上半学期学的《小石潭记》中关于写水的语句等知识,学生在回忆背诵相关语句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了这一节课。这一环节使得整节课开始的非常自然。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后老师出示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利用此环节导入课文。学生虽然欣赏了这些山水画,但在没有研读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图卷,第一,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第二,这些教学资源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再利用。

随后,老师又将作者吴均作为本文的导游提出,但未作介绍,之后也没有再次提到与导游相关的内容,因此,这一环节略显多余。

 

二、熟读成诵

    这是进入课文后的第一板块。老师在检测注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了自由朗读和听录音朗读两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四个注意点:重音、节奏、语速、情感。学生的朗读各有千秋,点评亦可。但是在听录音之后,老师让学生进行齐读,这样可能无法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也无法得知录音给学生带去了多少收获,因此我认为个别读应该更好,更能体现出教学资源的利用效果。

 

三、感知大意

    在朗读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完成课后解释加点字练习,并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标出疑难词句。经过了独立完成,到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最后全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整个过程层次清晰,但是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学生对字词的解释是否真的得到了掌握,值得商榷。

 

四、美点追踪

    美点追踪又分了三个层次:1、吟诵体会——语言美2、赏析品味——意境美3、体会感受——情趣美。在这些环节中,我感到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相对来说有点少,显得有点仓促。例如最后一个问题:此时,你身处这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能让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或者略加点拨,我想学生肯定能有更多更佳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

    运用从第一单元学习到的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将本文改写为一篇游记散文。这一作业让学生在这节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后得到了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面临中考怎样上好语文课

市北实验初中     方希文

今天听了一堂初三研究课《与朱元思书》,部分语老师又一次聚在一起对中考与教学进行了一些分析探讨,我对这次的活动内容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

在今天的研究课上,教者很注重美教,美学,使得课堂能多一些语文味道,少一些说教。尤其注重朗读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在读中体会文章的铿锵之声、语言之美。并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体悟课文的气势、神韵、风格、情趣。

我想部分老师也许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有时会认为,一篇课文,做老师的把它从头讲到尾了,分析透了,和这篇文章相关的阅读分析题全部搜罗起来并讲解过了,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其实是不是完成任务了呢?在上完课之后的教学反思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其实充其量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那就是知识传授的任务完成了,而能力锻炼的任务却还没有完成。知识是可以通过讲授而让学生掌握的,但是能力却是无法通过讲授而让学生具有的。这种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的教学与现行的中考的背道而驰的。现在中考卷上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从积累的角度来谈,我们需要将教材中的各类范文作为一个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背诵、积累、运用,转化为个人的智慧。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谈,要将文本中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理解、感悟、熏陶,引导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培养语感,形象、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来谈,课文中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作品中人物形象、作者思想倾向、时代背景、不同的艺术风格,都让学生去品味、去揣摩,并灵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此外,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还要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各类文学作品之精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看法,发现问题,根据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去美点寻踪┅┅

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这就需要靠老师为学生在课堂上设置的种种主体活动,而不是单靠老师的讲授。要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朗读中学习,在议论中学习,在练习中学习。因而一堂高效率的课堂中讲、读、思、议、练等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有时会担心,在课堂上讲得那么少,教学任务怎么完成呢?如果把教学任务看成是要详细地讲完全部篇目,分析完所能找到的所有阅读题,那就是完不成,但如果把教学任务看成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就不必担心了。

每堂课的时间都是宝贵的,尤其是面临中考的初三教学。节省时间不能靠缩短学生思考时间或者减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行之有效的该是使我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

   以上是我对初三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看法,思想还是很不成熟,希望自己能边学边有新的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想法吧。

 

一点启发,一点思考

常州市翠竹中学 毛乐乐

最近,我有幸听了同济中学李强老师的一节初三公开课《与朱元思书》,是古文教学,教时是一课时。这不由让我想到去年曹介梁老师也上过一节一课时的古文课《治水必躬亲》。

古文课一向比较难把握,所以上公开课的老师一般都尽量避免上古文,但这两位老师的古文课却是上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给我许多的启发与思考。

李强老师的课有许多处理得相当好的地方,比如说:课堂贯穿着读,并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个别读、齐读和范读,安排得错落有致,很有层次感;课前营造一种恰如其分的学习氛围,通过对以前学过的课文的回忆复习,不知不觉中安排了一层阶梯,使学生能自然的进入课堂,进入课文;美点追踪,教者不光能在教授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美,同时还带领学生分析怎样才能体现山水的特征,体现山水的美。在我自己教授这篇课文及类似课文的时候,这就是我很好的借鉴的摹本。但我想说的是,老师的课和后面曹老师的评价,给我留下了很多思考,我甚至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语文课难教,上课讲的考试不考。如何将上课老师的讲和考试考题的考结合起来,这是我从教以来最大的困惑,我也为不能很好的平衡教与考而苦恼着。听了老师的发言,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教学,真的发现了很多问题。平时我备课的时候,的确也认真研究过文本,认真设计过教法,力求每篇课文都要面面俱到,重点难点务必一网打尽。这样,往往造成课堂的重点不突出,顾及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反而造成每个能力都训练不到位的局面。课文只是材料,是我们上课时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工具,而每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如果在备课的时候能注意到这一点,并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来进行设计,可能效果要好得多。

初三的语文教学,比之前两年任务更加艰巨,压力也更大。因为和中考紧密联系,所以要尽快调整自己不恰当的教学,根据学生积累欠缺、能力欠佳、读书习惯差、构思欠缺、文采缺乏等现状,像老师说的那样“立足文本,放眼能力,精心设计,及时检测”,这样,才能与中考顺利接轨。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很欠缺,与其上课的时候蜻蜓点水,每个都讲到,每种能力的训练都涉及到,不如,少而精,讲透练熟,挖掘课文的训练点,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设计到位,讲解到位,训练到位。学生的口头表到和书面表达,好像是两张皮,会说不会写是很多学生所面临的难题。因此,在课堂上不光老师要少说,学生的说也要适量,要给学生留一些写的时间和空间,力求在书面表达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述趋向完整准确严密。

功夫在平时;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透彻到位;重视对能力的培养,这些是我这次同济之行的收获,以前我只知道要这么做,但这次我知道该怎么做。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和感受,比较浅陋,不当之处还望专家同行不吝批评指正。

 

李强老师的一堂古文研究课

正衡初级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

如何有效开展初三的古文教学工作,是每个初三语老师一直在关注思考的问题。同济中学的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很好的研究课。

首先谈谈导入。“你看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这就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图中所画的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教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配合六幅画面,带着学生走进了吴均笔下的富春江山水。这个导入设置了一个情境,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检查预习时,给出几个字词让学生注音,既抓实了基础知识,又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疏通字词时,老师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而是采取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字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疏通完字词后,老师在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吟诵来赏析其美,并且把这个“美”分成了三个层次: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层层递进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充分展现了个人扎实的基本功。学生朗读时产生了“有时见日”,究竟是“见”还是“现”的疑问,教师没有直接为学生解疑,而是把问题反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上下文和所积累的知识来判断这个字的正确读音。这个环节很好,促使学生去根据语境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能力。老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联系初三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教会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课堂上有听说读,唯独少了写。这个“写”李老师用家庭作业的形式来弥补了,体现了语文的四个基本能力,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就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

    综观这堂课,李老师很好地在初三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把初三的教学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很好地融合起来。从情景导入到自主学习,再到合作学习,最后还有信息反馈,注重动态生成的及时解决。

另外,还想和李老师商讨几个问题。第一,是否能够更充分地挖掘情景导入中所引用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教学资源。第二,朗读指导中提到“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位文中的意境”,是否可以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把理由说得更充分些。

 

“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

常州市新闸中学  汤晓曦

今天,本人有幸聆听了同济中学李强老师执教的《与朱元思书》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赏之余,也有一些感受。

老师的这节课没有华丽的外表、喧闹的过程,操作性和实用性极强。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整堂课的设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本课抓住“读”来展开。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曾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阅读教学没有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就像作文教学没有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一样,肯定收不到任何实效。只有让学生多“读”书,才能从多方面受益。而且还要充分尊重孩子们丰富的个性情感需求,让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去体验,去领悟,并从中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

《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这样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我个人认为,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

老师的这堂课充分发挥了“读”的作用。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音节美。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然后组织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这一层次的读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放出声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并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标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全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

 点评:三个层次的读,以感悟文章的意思为主。

三读:吟诵体会---语言美

全班齐读课文(可否采用个别朗读方法),请你谈谈朗读课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四读:赏析品味----意境美

全体朗读课文,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中抓住“异”字突出写了“水”的哪些特征?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语句思考:文中抓住“奇”字突出写了“山”的哪些特征?

五读: 体会感受----情趣美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面对“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最后全体尝试背诵

一篇文章,可悟的内容涉及文章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而且要透过字面悟到字背,透过现象悟到本质;每个人由于知识、经验等不同,所悟可能并一样,但需要通过“读”来由“感”到“悟”,则是相同的。文章中有许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必须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求得。即使是那些可以言传的东西,单靠教师讲说,得到的也毕竟有限。并且,架空的分析,尽管头头是道,终属隔靴搔痒。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行为,靠理性分析或分人言传决难奏效。要自行诵读、思考,不断玩味、体察,才能自悟自得;而靠听别人讲说解析,那就算不上真正的自得。

“读书”,有利于获得语感;“读”书,有利于感悟自得,发展个性;“读”书可以让人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让课堂更加高效,让学生学得更好

——研究课《与朱元思书》案例分析

实验初中   朱苏兰

1123,听了同济中学李老师在九年级开设的研究课《与朱元思书》,又收获了一次。

对全课,我们实验初中的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也来了一次美点追踪。

美点之一,课堂氛围和谐美。老师具备一个语老师的优秀素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语言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语气和蔼、充满亲和力。教导学生,温文尔雅,循循善诱,使学生总是跃跃欲试,学习热情始终不减。整个课堂充满了和谐美。

美点之二,课堂教学结构美。全课的教学环节依次是“检查预习”、“朗读训练”、“释词释文”、“吟诵体会语言美”、“赏析品味意境美”、“体会感受情趣美”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既考虑到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也考虑到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更考虑到了学生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因素,所以,课堂虽然有限,但老师的课堂呈现并追求的是结构的完美。

美点之三,课堂教学思维的条理美。上面提到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由基础积累到能力训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老师执教时,有条不紊,教学思路清晰,这也充分显示了老师良好的专业技能。

美点之四,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精美。老师为《与朱元思书》设计并制作了图文并茂、诗情画意的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又一个载体,也有力地渲染了这篇山水小品文的自然韵味。

综上所述,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高效”这个理念。

九年级是一个特殊的年级,毕业、升学等因素对我们的课堂提出了非同于一般的要求。“让课堂更加高效,让学生学得更好”应该是我们毕业班的老师所追求的。从这点出发,我们备课组讨论后,觉得老师的课主要两个可以美化的地方。

首先,“释词释文”这个环节可以进行美化。老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然后让其完成书后练习二,目的是让他们掌握文言词语。接着,分别指名学生分段翻译课文。一学生翻译时,其他学生听,然后师生评价并帮助订正不妥之处。老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全文。这个环节耗时较多,且难以面向全体,更何况有的学生对同伴长时间的发言容易产生听觉疲劳,这样教学效率不是很高。我们应该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文言词语并理解文意。因此,可以采用“各取所需”法来达到目的,具体做法:老师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在词句理解上的困惑,暂不做讲解,然后在大屏幕上出示全文翻译,并将学生的困惑处画上标记,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积累。这样每一个学生的困惑都可以得到解决,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积累水平。然后,采用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常法来反馈学习效果。

其次,“吟诵体会语言美”、“赏析品味意境美”、“体会感受情趣美”这三个环节也有值得美化的地方。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鉴赏,主要采用学生说的形式来进行训练。这样,部分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得不到机会说的学生光靠听其他学生的回答来提高鉴赏能力是有困难的。有心理学家说过,学生学习,“听过了,就忘记了;做过了,就记住了。”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老师可以设计范例式的抓手,让学7路独醒埃⒔敖峁吹绞樯匣蜃饕当旧稀U庋梢愿行У靥岣哐乃嘉芰笆槊嬗镅员泶锬芰Α?SPAN lang=EN-US>

对待每一堂语文课,我们设法让课堂更加高效的话,那么一定会让学生学得更好,中考的成绩当然会更上一层楼了。

以上观点恳请同行们指正。

 

 

                              200611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