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通知公告>>文章内容
记常州市2006年《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活动
信息时间:2006-12-04     阅读次数: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在教育关注的目光逐渐转向学生的今天,《品德与社会》学科该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怎样充分发挥其学科作用等也正受到教育者的重视。11月29日,常州市2006年《品德与社会》钟楼区-新北区联合教学研讨活动在清潭实验小学举行,全市教师、学科中心组成员、辖市区教研员参加研讨。清潭实验小学胡丹凤老师和西夏墅中心小学王瑛老师分别就《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班级中的“岗位”》这一题材开设了研究课。在课堂中,我们看到老师与学生握手交流的平等合作,我们看到学生真情告白时的热泪盈眶,我们听到来自学生的欢呼雀跃声……我们真切的感到《品德与社会》的学科魅力如此之大!在研讨中,钟楼区教研员陈兰萍老师认为,两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清晰解读和灵活驾驭,目标明确,倾情投入,课堂中之所以感动学生、感动听课的老师,是因为首先感动了教师自己,教师抓住了课堂的生成资源,活动设计关注学生的需要,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同时就本学科如何关注学生真实的而不是老师想象的生活、如何开展有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远离浮躁富有内涵、如何让家庭中的宝贝充满爱心肩负责任、如何使品德教育润物无声等问题呼吁广大教师展开深入思考。市教研室潘莉老师看到我们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研讨空气如此浓厚,研讨队伍也日益壮大,她颇为感动,指出《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彰显“形散神聚”的特点,要求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标,围绕目标研究学生;提倡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钻研教材,活用教材;始终关注孩子们真情的流露,并能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引发学生深刻的体验和表达,达到情感上深层次的交流,最终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来自各辖市区的老师都作了精彩的点评,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热烈的掌声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成长,在发展!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