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制度?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章程或者行为准则。校本教研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建设校本教研的制度,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学校教学生活的一部分,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水平,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杜威在《哲学的改造》指出,功利主义是目的和善的,他认为法则隶属于人类的功业,而不认为人隶属于法则。他认为制度是为人设的,而非人为制度而设。他的最大功绩是把社会福利作为最高标准而扶植在人的想象中。[1]
校本教研制度文化建设是为广大教师建立的。制度建设的功利主义是为了让每个教师享受专业提高的快乐,享受培养学生成长的快乐。
校本教研制度文化建设是管理者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期待。
1.校本教研制度是共同的约定。
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是学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协商、对话、提升的过程,是共同创造、积累的过程。建设教研制度,学校教师们多年来教研活动形成的态势,满意的、遗憾的、缺乏的、吸纳的都要经过积累和分析。因为是共同的约定,教师们就能自觉地内化,及时地转化在教学行为上,采取发扬、补足、畅想的方式。因为是共同的约定,教师自我、教师之间、管理者和教师之间保持平衡状态。
2.校本教研制度是共同目标的体现。
把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教师的成长目标凝聚在一起。学校发展的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每个教师的认同和期待。教研制度的建设,是全体管理者和教师的共同期待的质量目标实现的保证。每个学校成员可以共同商定学校教研在未来一年乃至三到五年多期待的状态和程度。
3.校本教研制度是行为方式和态度的载体。
教研制度是每个教师共同约定的教研活动的方式,以及大家怀有的积极态度。在学校中,一定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有助于每个教师形成对话,而且是将每个人的反思和探询作为对话的基础。
对于学校教育对发展影响的问题是同贝里和达森所说的研究文化和认识的主题的那些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不同文化集团的认识过程是否存在质量差异?或者全人类认识过程是否都是相同的,而表面的差异是由进入这一过程的不同文化物质造成的?……第二,不同文化集团的认识过程是否有数量差异?……第三,认识活动中的发展特征(质量和数量)在所有文化集团中是否都相似?” [2]
4.校本教研制度是自我改善的过程。
教研制度的建设,是每个教师不断对照改善自己教学行为的过程。每个教师都通过自我的不断追问,通过学生的学习反应和效果以及其他教师的商谈,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的方向,获得改善的方法。进而能使自己的教学更符合课程的理念,更适合任教的学生,教学效率提高。
以上四个方面集结在一起,才能够建起校本教研制度文化。
问卷探寻教师们参加校本教研的心理需求、工作量与校本教研之间的关系,确立校本教研的时间量等。
--------------------------------------------------------------------------------
[1] 杜威 《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第一版1997年4月
[2] 《人的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