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研究>>文章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文化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时间:2007-01-15     阅读次数: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文化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二、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文化制度建设的实践

课改实践启示我们:无论是课程实施还是学校发展,其成败的关键主要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不仅取决于教师个体开展教学研究的自觉性,还直接受学校教研工作制度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因此,积极发挥学校教研文化制度的导向引领作用,指导并帮助各科教研组建立促进教师互动研究、交流合作的教研工作制度,这既是“教师发展学校”办学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基于课程改革重建学校文化的一大举措。从当前教育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着重建立了以下教研文化制度:

1、建立管理者与师生的平等对话制度 

在传统的教研工作中,学校教学管理者关注的是听课及课后与教师或教研组、备课组的交流,结合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提出修改的意见或建议等等,这种做法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确实对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课程实验中,学校管理者与一线教师相比,除了可能在理念上较为领先以外,在实践层面已不再具有明显的优势,实际上与教师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建立平等对话制度,就是把管理者平时的教学调研活动看成是一种与教师的专业研讨活动、与教师的一种学术对话、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积极的互动,而不是管理者在居高临下地指导,更不是在教学技能、教学技巧上“耳提面授”。此外,管理者还积极延伸这种平等的对话制度,主动开展与学生的对话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对新课程教学的需求。这样,较好地把握了全校新课程实施的脉搏,及时调整实施策略,改进工作措施,拓宽实验视野。

2、建立学校常态的课堂教学调研制度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校是主战场,课堂是主阵地。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以教为本”、“以本为本”、“穿新鞋,走老路”等现象的有效办法,就必须加强常态调研,针对常态问题开展研讨,在课改内涵上做文章,使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等教与学的方式真正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行为,而不仅仅是所谓“公开课”、“示范课”的专利。通过建立学校常态的调研制度,发现、指导和培育在常态教学中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教学骨干,使课程改革从形式的变化逐步走向内涵的发展。

3、建立校内骨干教师的经验分享制度 

新课程的理念是相通的,实施中的经验和困惑也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教师往往不是因为学科的原因和年级的不同而在实施新课程中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往往是缺乏同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学习。教师不能再像原来一样,独立钻研教材、独立备课、独立编制试题等这种孤军作战的教学方式,而更多的是要主动积极地与其他教师一起进行探讨、交流。集体备课仍是一种极好的合作交流方式,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新课程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研究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让校内富有经验的教师(即学科备课组组长)担任本学科备课组的主角,其他教师担任配角,形成一种和谐的、民主的交流氛围。通过建立这种经验分享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开展学校内部的交流研讨活动,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研讨活动中去,做到经验分享,困惑共释。

4、建立校内学科之间的协作交流制度 

中学学科众多、各有特点,在深化新课程实验的进程中,各学科必然积累并形成了一些独特有效的策略,也肯定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学科协作交流制度,就是用制度的方式来引导学校内部学科之间的协作交流,使不同学科教师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对话活动,从其他学科那里汲取适合本学科借鉴的教学方法和推进策略,使协作交流成为学校深化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常态行为,不断提高新课程校本教研质量和效益。例如,为切实引导教师扎实开展教学协作与交流,学校规定每学期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期中5节必须是跨学科听课,并把此项内容列入教师学期工作百分考核;另外,学校还规定每周一次的校内学科或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等等。校内协作交流制度的建立,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研工作以个人为主、学科封闭、形式机械的教研格局,一种以开放、互动、多元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校本教研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5、建立新的教学评价、考核制度  以往学校传统的教学评价及考核办法大凡是:检查教师传统的教学“五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考查学生)情况,评定出相应等第;期中、期末进行统考,根据考试成绩(即分数)确定教师的奖金,等等。这种教学评价及考核办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不相吻合,其弊端甚多。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制订了新的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其评价内容主要有:(1)管理者评价教师。方法是,以随机听课为主的教学“五认真”检查,看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课堂教学中是否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否能调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采用鼓励性的评价用语;是否创设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等。(2)学生评价教师。方法是,每月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给每位任课老师打出综合等第。(3)家长评价教师。方法是,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让家长评定每位老师的优缺点。学校将上述三项评价结果确定教师的综合等第,计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与期末教师百分考核挂钩。其质量考核内容主要有:(1)变过去只考核学科平均分为现在考核学科合格率、优秀率、良好率和低分率。(2)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考核教师完成目标情况。如,我们将年级、班级、学科、学生都设定好具体的质量要求目标(即按照上面所说的四个率),通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来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情况,适当与经济挂钩。(3)考核教师的继续学习和教育教学成果。如,一学期中,教师参加校内校外业务学习、教科研活动及学术交流活动情况如何,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及发表情况如何,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如何,等等。实践证明,新的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考核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6、建立学校教学课题研究制度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尤为突出的是,我们发现不少老教师采取“新教材老教法”,教师教来吃力,学生学来烦恼。针对这种现象,学校教科室和教务处联合起来,一道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设立新课程教学研究课题。我校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有:(1)新课改下课堂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研究;(2)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3)“五带进”课堂的教学效率研究(“五带进”即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爱心”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5)探究式教学的研究;(6)“小组合作学习”式的教学研究;(7)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成绩;(8)学生不同层次确立不同学习目标的研究;等等。我们要求全校教师每人选定一两个课题进行研究、探索、实践,并将平时教学中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写成教学案例,或教学随笔,或教学论文,在校内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或校刊上进行交流。学校把这项要求列入期末教师考核内容之一。

7、建立学校教学后勤保障制度 

在新课程刚实施中,我们时常听到教师的埋怨声:一方面,教师抱怨学校缺少配套的学习资料、备课资料、教学软件、仪器装备等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微机房等教学设施利用率低下,学校为教师征订的如教学光盘、学习材料等一直闲置在橱柜里,几乎无人问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缺乏有效的教学后勤保障制度,以致教学后勤部门参与课改、服务教师的意识淡薄。因此,顺应课改纵深发展的要求,把教学后勤部门纳入学校管理改革的视野中,这是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新内容,也是提高办学效益的新增长点。为此,学校制订了服务于课程改革的图书室、实验室、微机房、信息技术组等部门的管理制度,较好地改变了过去“后勤不勤”的工作状况;学校还为一线教师配备了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等。这为顺利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改革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除了上述教研文化制度的建设以外,学校还应注重发展教师教研文化特色,张扬教师教研文化个性。如,学校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的教研经验,创造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名学者型、科研型的名教师。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