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 查晓峰
常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调研七年级数学试题的最后一题如下:
观察下列等式:4×1=22-02 4×2=32-12
4×3=42-22
(1)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你能将2008写成两个整数的平方差形式吗?
29能写成二整数平方差形式吗?
(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能写成二个整数的平方差形式?请说出你的理由。
考试结束后,我进行了统计分析,本题的得分率为0.17,全年级只有一位同学能拿全分。
面对这样一个统计成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本题得分率如此之低。
我又仔细查看了一个班同学的具体解答过程,有75%的同学将“2008”写成两个整 数的平方形式都答对了,而很少有同学能把“29”写成二个整数的平方差形式,他们一般的解法都是:
29=4×7.25=8.252-6.252
所以29不能写成二个整数的平方差形式。既然29不能写成二个整数平方差形式,那么理所当然,第2小题中,所有的奇数都能写成二个整数的平方差形式的回答都是“否”。
我又询问了学生考试时的感觉,他们说这题在考试并没有感觉有多少困难,解答也挺简单,因为试题的开始部分有范例,依葫芦画瓢做的。
在试卷时,我没有直接对这题试卷进行讲评,我又重新设计写了一题练习:
(1)3能写成二个整数的平方差吗,5、7、9呢,如果能请你写成出来?
(2)29能写成二个整数的平方差吗?
(3)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能写成二个整数的平方差形式?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通过分析观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另一半同学通过教师的讲解也很快能够理解。
通过对比分析,我对此有三点感触:
(一)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现在教师即教和学生的学,还是局限在有模式的情况下建立数学模型,这种建模其实是模仿。而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很少练习直接“29”能写成二个整数这样的问题的平方差吗?而总是怕学生不能动手,加台阶,作铺垫,给他舒舒服服搭架子,这种做无形削弱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影响了在这考题中,反映出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个观点要加以改革,否则,很难适应现阶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对这道试题的,我的个人观点是:“一道难得的好题”,对基层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1)要重视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即重视数学内涵的培养。英国数学家怀特海就说“数学的对象是模型,数学的结论是模型,即数学是模型的科学”。学生建模思想的培养和发展也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任务。
(2)打破思维定势,要求学生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学生的“依葫芦画瓢”的思想其实就是一种思维定势,这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强化的结果,使学生拿到题目就知道怎么做,从表面上看是提高了学生的考分,实质上是损失了对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的培养,说严重点是限止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当然单凭这一题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作为期中考试的最后一题,它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新事物出现要使大家都接受还须有一定时间,但能出现就是好事,况且它的占分不高,能在刺激大家的同时,又照顾了老师、学生、家长的情绪,可谓一举多得。
(三)对这道试的中出现的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①本题中在“将2008”写成二个整数的平方差的形式后,紧接着问“29”,好像有预设陷井等学生“跳”的嫌疑。②如果把这题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学过以后再考,有部分好一点的同学,可能会不止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