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数学>>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实践·对话·引领——记实小数学学科基地“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活动
信息时间:2007-04-28     阅读次数:

为进一步实施新课程理念,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常州市教研室以常州市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即常州市数学学科基地为研究平台,于423日下午在常州市实验小学开展了“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活动。

本次活动分听课和专家点评两个议程。活动之始,由实小青年教师提供两堂观摩研究课:张洁茹老师执教的《认识几分之一》(三年级)和刘妍慧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四年级)。张洁茹老师《认识几分之一》一课分“回忆——激活、探索——知新、活动——提升、反思——延伸”四个环节层层推进,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思辨质疑、智慧分享,自主感悟认识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同化;而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的变式练习,如看分数拿小棒游戏(取出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看数棋说分数游戏更是创设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对几分之一含义的深刻建构。刘妍慧老师《搭配中的学问》是四上课本 “找规律”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教者能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学生通过独立地“找”形成了丰富的个性化认识,又通过交流展示感悟有序思考的重要性,通过质疑争议感悟多样化的方法策略和符号化思想。学生在课首情境化的问题背景中实现了“数学建模”,发展了思维;又在课尾趣味性的密码破解中进行了“解释应用”,提升了思维。

听课之后,特级教师陈春圣老师、市教研室盛宝良老师、区教研室李正祥老师等就课堂实践与研究课题进行了对话、引领。他们不仅从理性层面解读了具有分享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特质,还结合案例从实践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正如专家们所谈到的,虽然两堂课教学内容不同,但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能围绕课题渗透分享理念。他们指出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自主开放的探究时空、提供平等互动的对话平台,就是为了促进师生、生生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争辩、补充、修正、确认……,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也正是促进课堂分享的必要途径,他们认为此项课题的研究已涉及到了教学的本质,很有研究价值。

    当然专家们也结合研究课题对两堂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执教老师和参与本次活动的老师均感获益非浅。诚如学校领导杨校长等指出的,我们的课题研究还刚刚起步、我们的课堂呈现还不很完美,市教研室领导引领我们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真实的常态课堂成为问题探讨的载体、让我们的数学学科基地成为教学研究的平台。他们希望广大教师能通过专家的专业引领、通过自己的实践研究以及同伴间的问题探讨、自我反思,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调整大小 1.JPG
调整大小 2.JPG
调整大小 3.JPG
调整大小 3[1].1.JPG
调整大小 3[1].2.JPG
调整大小 4.JPG
调整大小 5.JPG
调整大小 6.JPG
调整大小 7.JPG
调整大小 8.JPG
调整大小 9.JPG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