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数学>>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精心设计 引导探索——“圆柱的体积练习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信息时间:2007-06-27     阅读次数:

精心设计 引导探索——“圆柱的体积练习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去高都中心小学 刘娟  

 

 

[教学片断]

学生完成基本练习后,教师出示下面这道题:

把一个体积是48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求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题目出示后,马上就有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是这样想的,根据正方体木料的体积是48立方分米这个条件,可以求出正方体的棱长,这个棱长既是圆柱的底面直径,也是圆柱的高,然后利用直径和高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师:你的想法很好,根据这个思路,正方体的棱长怎样求呢?

生:用这个方法不能求出正方体的棱长,因为没有哪个数的立方是48

师:还真是这样,刚才那位同学的想法虽然很好,可是由于48不是完全立方数,用小学阶段的知识根本求不出正方体的棱长。我们可不可以大胆设想一下,不求正方体的棱长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全体学生顿时陷入沉思,教师适时组织小组讨论,并亲自参与小组交流。

生:不求正方体的棱长也可以解。我们组是这样想的,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分米,此时正方体的体积a3 = 48(立方分米),由于正方体的棱长既是圆柱的底面直径又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是3.14 × a/22× a = 3.14 × a2/4× a = 3.14 × a3/4 = 3.14 ×48/4 = 37.68(立方分米)。

师:太棒了!你们组的想法真了不起!

生:老师,我们组的想法和他们不同。我们把正方体木料平均分成4份(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右图),其中的1份也就是小长方体的体积就是48 ÷ 4 = 12(立方分米),如果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分米,那么圆柱的高就是2r分米,这时就可以得出r2 × 2r =1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3.14 × r2 × 2r = 3.14 × 12 = 37.68(立方分米)。

师:你们组的方法太精彩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边说边竖起大拇指表扬)

……

[反思]

. 题目设计变特殊为一般,增强探索的挑战性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有挑战性的,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基本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但另一方面要动脑筋对教材进一步开发,通过对基本习题的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成为更有利于学生探索交流和发展思维的良好素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片断中,教师对习题的设计着实动了一番脑筋,题中正方体的体积并不是2764125……这样的完全立方数,而是48这样一个非完全立方数,大大增强了题目本身的挑战性。学生根据常规思路无法求出正方体的棱长,思路不得不转向只设不求的非常规方法。

虽然用只设不求的方法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但这种方法更具备一般性。它不仅打破了要求圆柱的体积就必须知道正方体棱长的思维定势,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 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引导与放手相结合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出示问题之后,教师充分估计学生可能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想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及时指出解题的关键:正方体的棱长怎样求呢?当学生发现由于48不是完全立方数,不好用常规方法解决之后,教师又及时引导:我们可不可以大胆设想一下,不求这个正方体的棱长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引导对学生而言既是解题方法的提示,更是挑战自我的激励。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寻找只设不求的解题方法。当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教师都注意充分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潜能,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