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信息技术>>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信息时间:2007-09-10     阅读次数: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征求意见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四个内容领域之一,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内容。为规范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本纲要立足于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背景,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内容、教材编写及教学活动等方面做以下规定。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并形成继续发展自己在信息技术某项特长的愿望;形成从环境中敏锐地捕捉信息的意识,并对信息的价值做出恰当的判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维护常识,能够主动防范或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责任感。

二、分目标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也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另外,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在塑造学生良好的信息行为方面的特殊需要,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优势,本纲要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在“行为与创新”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小学阶段

(一)知识与技能

小学阶段应强调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理各种信息的需要。为了有利于学习迁移,小学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的基本结构,包括信息、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工作过程。

1.通过完成各种任务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并逐渐达到熟练,能够利用计算机存储与管理各种信息资源。

2.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一般常识,能够从表达思想观点的角度,形成对各种信息表达形式的初步认识。

3.能够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现场信息,并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加工,使其满足利用的需要。

4.能够通过浏览、搜索等方式获取网络资源,用于解决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拓展学习活动的范围。

5. 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形式的信息,创作具有一定结构的多媒体作品,表达思想和观点。

6. 能够利用包括E-mail在内的至少一种远程通讯工具开展网络交流,发布个人观点或作品,并通过与远程伙伴交流、合作,拓展学习和研究的视野,丰富个人观点。

7.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常识,学会使用一种杀毒软件做好日常安全维护工作。

(二)过程与方法

强调学生亲身参与信息活动,经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真实问题的过程,获取技术学习与应用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1.通过亲历围绕一个主题获取信息的过程,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通过回顾个人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成果,发展思维。

2.围绕一个特定主题,综合利用各种形式的信息,必要的时候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选择一种合适的信息集成软件,创作多媒体作品,个性化表达思想观点。

3.能从信息表达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感受不同类型的信息及信息的不同格式对表达思想与感情的作用,体验创作的乐趣。

4.尝试使用一种或多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比较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合作关系、活动方式等方面的联系与不同,感受网络身份的虚拟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阶段特别强调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对信息社会学习、生活、工作方式的感性认识,从小培养与未来信息社会相适应的学习观、价值观,为将来成为信息社会的良好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敢于尝试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并将其应用到个人学习与生活之中,消除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初步认识机器是在人的控制下为人服务的,为建立科学健康的人机关系打下基础。

2.感受信息的有用性,初步形成主动获取信息、积极参与信息活动、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在合作活动中发挥自己能动性的意识和态度。

3.通过参与各种信息活动,体验信息技术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感受信息技术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

4.感受网络虚拟世界的神奇与奥秘,知道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通过观察分析案例,能够对各种网络行为做出适当判断,在网络交流活动中主动抵制不良信息,初步养成健康的网络学习习惯。

(四)行为与创新

小学阶段是学生信息技术启蒙阶段,因此,特别强调对学生操作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行为指导,激发学生利用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勇于尝试技术创新。

1.从小养成爱护计算机、健康使用计算机的行为习惯,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计算机工作的一般规律,不拘泥于刻板操作,创新性地使用工具,让机器更好的服务于人。

2. 形成主动获取并积累信息的习惯,养成定期整理个人文件的习惯,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定期查杀病毒。

3.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在网络交流与发布信息时不散布、不传播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维护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

4.初步形成对信息作品创作的规划意识,能够通过规划、分析、设计、制作、评价与修改等活动,感受作品创作的乐趣。

 

初中阶段

(一)知识与技能

初中阶段继续巩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并逐渐强调对技术原理、方法的掌握。

1.知道数据、信息及计算机信息编码、度量等基础知识,知道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关系,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熟练应用操作系统管理信息,了解计算机硬件功能及性能指标,尝试设计装机方案,并能对计算机简单故障进行诊断。

2.知道计算机互联的原理与基础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动手实践了解局域网的结构、组建,尝试基于局域网的通信与资源共享。

3.能够使用各种搜索技巧以提高网络资源搜索的效率,并能够选择合适的下载工具保存信息,对信息的真伪、优劣、权威性和时效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研究技能。

4.能够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可读性强的文档,并能根据工作要求生成各种形式的文档文件,如封面、履历表、研究性报告、展牌等。

5.利用数据管理软件管理数据、信息,能够实现数据查询、统计、排序及按要求提取信息,了解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一般功能与工作过程。

6.能够使用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综合利用文本、图片、表格、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设计具有清晰严谨的组织结构的多媒体作品,并考虑具体情景与观众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呈现方式与发布途径。

7.了解多种网络通讯工具的功能与特性,知道网络交流中同步/异步、点对点/点对面几种模式,能够根据具体的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通讯工具开展远程交流合作。

8.能够结合产权、版权纠纷的具体案例展开讨论,理解信息社会知识传播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产权和版权相关规定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小学阶段积累技术经验的前提下,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更准确地确定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合作,综合多种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能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最后能够分析和整合获得的信息求得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2.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社区服务活动中,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寻求帮助与合作,开展调查、查阅资料、处理信息、数据统计、编写研究性报告及发布信息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一般工作过程,感受信息技术对工作效率的提高。

3.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或信息作品全面的评价,能够反思自己发现问题一直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包括对问题的定位、获取相关信息的策略、加工信息的策略以及集成软件的选择等等。

4.在使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的基础上,总结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方式,挖掘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并能广泛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阶段应强调学生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理性认识,增强对技术后果的辩证分析能力,增强技术利用的责任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1.关注与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有应用新技术改进自己学习的意识,树立要成为未来信息时代合格公民和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志向。

2.形成主动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并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或探索其它学科学习问题或困难的意识。

3.通过参与更多的范围更广的信息活动以及调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从一些反面案例中初步体会信息技术影响的两面性。

4.规范自己的网络学习行为,能够遵守信息使用过程中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形成对自己的重要信息进行保密的意识,增强净化和维护周围信息环境的责任感。

 

(四)行为与创新

强调学生个性化地使用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自觉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强调对技术的创新利用和创新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1.形成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其它科目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能够通过恰当地方式寻求更有力地帮助,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深刻性和创新性。

2.具有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不盲信、盲从,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参与不良信息活动,做信息社会健康的良好公民。

3.要养成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的习惯,在自己的信息作品或问题解决方案中要用规范的方式注明不同资料的来源,包括论文、著作、网络资料等。

 

 

课程内容

(一)以信息活动为主线,分模块组织课程内容

按照两个维度组织课程内容:纵向上以信息活动的类别划分内容模块,即信息的识别与获取、存储与管理、加工与创作、表达与交流四个模块,这是贯穿整个课程内容的主线;横向上每个模块包括该类信息活动涉及的工具软件,包括工作原理、技术应用、社会意义等方面,这是组织课程内容的辅线。这两个维度架构起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结构框架。

(二)按照“大螺旋”嵌套“小螺旋”的方式安排课程内容

“螺旋上升”是我们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结构设计所追求的效果。四个模块不是在各年段依次进行,而是在同一个年段包括全部模块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较早地形成对课程基本结构的认识,随着年段的升高,各模块学习程度逐渐提升,这样达到“螺旋上升”的效果。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九年一贯”的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为零起点,初中在小学基础上自然延伸(可能会覆盖当前高中基础模块的部分内容。由于高中课标制定在先,其基础模块本身就是过渡,随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的课程建设,基础模块的修改在所难免),各阶段的学习互相衔接,但是这种衔接不是体现在内容模块的递增,而是体现在各模块内容深度的提升,例如从体验信息活动的某个环节过渡到完整的工作过程,从尝试应用一种工具满足工作需求过渡到选择合适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等等。另外,由于小学阶段学习时间较长,一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条件好的地区甚至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因此,在整个小学阶段有必要形成“螺旋上升”,即大螺旋中嵌套小螺旋。为此,我们可以将小学划分为两个学段。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学习起点的不同,我们对学段进行模糊处理,只笼统地划分出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但是每个学段对应的年级并未规定,例如,低起点的第一学段可以是一至三年级,高起点的第一学段可以是三年级,或三四年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同学习起点可以灵活掌握学段边界,不同起点水平可以在内容分布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另外,在各模块中还有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学习,我们以标出。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初中

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Ø 感知信息

l 生活中的信息

l 信息的有用性

l 计算机中(包括网络)的信息世界

l 感受真实与虚拟

Ø 获取信息

l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l 收集信息的多种渠道

Ø 读取信息

l 读图

l “读”网

Ø 获取信息

l 网络资源检索

l 网络资源保存

l 满足信息需求

Ø 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

l 简单的搜索技巧

l 下载工具

Ø 鉴别信息

l 有用性

l 真实性

l 时效性

Ø 获取信息的法规与安全

l 知识产权

l 病毒传播途径

Ø 机器识别信息

l 机器感知信息世界

-传感器件(模拟人类感官)

-机器智能(模拟人类思维)

l 模式识别

-图像识别

-声音识别

Ø 高效率地获取信息

l 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搜索引擎分类(全文、目录、专业)

-关键词搜索技巧

l 下载工具的特性与功能演进

-文件服务器下载

-多线程、断点续传

-边下载边播放

-多点对多点

Ø 评价与反思

l 获取效率的评价

l 信息质量评价

Ø 获取信息的法规与安全

l 知识产权与版权

l 网络信息安全与病毒防护

 

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Ø 计算机存储与管理系统

l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l 计算机工作的一般过程

l 操作系统基本操作

-鼠标、键盘

-桌面、窗口、对话框

-菜单、命令、程序

Ø 文件管理

l 保存文件

-保存地址

-文件名

-文件格式

l 建立文件夹

Ø 存储设备

l 常见存储设备

l 存储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Ø 分类存储

l 文件种类

l 文件整理

l 文件批处理

Ø 文件查找

l 文件夹层次关系

l 文件搜索

-本机搜索

-CD-Rom搜索

Ø 信息管理意识

l 资源分类管理的意识

l 数字化资源管理的优势

Ø 计算机工作原理

l 硬件

-主机构件性能指标

-简单的组装技术

l 软件

-软件安装与卸载

-系统维护与管理

Ø 存储技术

l 数据与信息

-数据

-信息

-信息的度量

l 信息编码

-二进制的意义

-布尔运算法则

Ø 信息管理

l 文件属性信息

l 资源管理器

-文件夹与目录结构

-文件批处理(备份、转移、删除与恢复)

l 数字化管理系统

Ø 安全防护

l 文件加密

l 信息共享与用户权限设置

l 防毒与杀毒

信息的加工与创作

Ø 文本的加工

l 文字输入设备

l 中文输入法

l 简单的文字编辑

-简单字处理软件

-文本分段

-文字校正(插入、删除)

l 文本复制

-认识剪切板

Ø 图片的加工与创意

l 图片采集

l 图片处理

l 创意绘图

Ø 声音、视频制作与编辑

l 声音、视频的表达特性与欣赏

l 声音录制

l 音(视)频剪辑

Ø 文字处理

l 字体格式

l 行与段

l 页面设置

Ø 表格的编辑与利用

l 表格的结构化表达

l 表格的行列与单元格编辑

l 利用表格管理数据

Ø 多媒体加工与创作

l 信息集成软件

l 素材集成

l 页面布局

l 超链接组织

l 多媒体作品创作过程

Ø 文字编辑与处理

l 高效率制作文本

-汉字OCR -联机手写输入 -语音识别输入

l 生成结构化文本

-页面外观(页眉页脚、分页分节)

-项目编号

-文本样式与目录

l 文字处理

-查找与替换(文内检索、批处理)

-拼写检查与修订文档

-机器翻译(繁简转换、英汉互译)

Ø 图像设计与处理

l 数字图像原理

l 图像处理

Ø 动画欣赏与创作

l 动画的生成原理

l 简单的数字动画的设计与创作

l 动画作品赏析

Ø 数据加工与管理

l 数据关系

-数据类型

-数据的二维关系

l 数据处理

-数据整理

-数据统计(公式、函数)

-数据管理

l 二维表格的编辑

-表格编辑(行列单元格)

-图表转换

Ø 声音视频编辑

l 常见音视频产品与播放

l 视频编辑与输出

Ø 多媒体表达(辅助专题学习)

(信息表达元素更丰富,层次更深,结构化更强)

Ø 信息的创新利用

 

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Ø 信息表达形式的利用

l 文字与图片的表达特性

l 感受多媒体表达信息

Ø 信息交流工具

l 尝试交流工具的功能

l 参与网络交流

Ø 多媒体作品发布

l 发布方式的选择

l 多媒体评价与欣赏

l 版权保护

Ø 信息交流方式

l 多种交流工具的功能

l 交流方式与适用场景

Ø 网络交流中的安全与礼仪

l 网络交流中的规范

l 网络交流安全

l 网络交流礼仪

 

Ø 因特网互联原理

l 因特网的主要功能

l 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

l IP地址与域名

l WWW与URL

Ø 局域网技术

l 局域网组建

l 局域网功能

Ø 基于网站的信息表达与交流

l 内容整理与网站结构规划

l 信息的综合表达与页面设计

l 设置超链接

l 交互控件的使用

l 网站发布与交流

Ø 信息交流的责任意识

l 网络交流的便利与危机

l 网络交流的责任意识

 

内容详细说明

第一学段

一、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感知信息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举例描述什么是信息,初步感知信息的存在和有用性。

2)初步感知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达形式,知道文字、表格、图片、图表、声音、视频都可以表达信息。

3)联系现实信息世界,讨论计算机和网络虚拟世界的信息活动,知道计算机和网络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

4)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影响。

2、获取信息

1)知道获取信息有多种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能够结合具体任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满足信息需求。

2)学会搜集信息的简单方法,如调查访谈、查阅书籍报刊、音像资料等,并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分析信息需求的意识。

3、读取信息

1)通过浏览网页,初步感受网页中超链接和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能够在个性化阅读中获取意义,并能够收藏精彩的网页。

2)能够从各种类型的图片中读取有意义的信息,提高对生活中常用图片、标志(交通标志、运动示意图、儿童画等)的辨识能力。

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计算机存储与管理系统

1)熟悉计算机各组成部分及其基本功能,认识计算机常用的外接设备及其用途,学会正确开机和关机的方法,了解计算机日常维护方法,养成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2)了解计算机工作的基本过程,人们通过输入设备(鼠标、键盘)输入指令,计算机的主机处理输入的指令,并通过输出设备(显示器)把处理结果显示给人们。

3)能够熟练操作鼠标、键盘,通过桌面、窗口、对话框等交互界面,利用菜单、命令来操作文件和程序。

2.文件管理

1)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以文件的方式存放,认识文件的保存地址。

2)知道文件有不同的种类,如文本、图片、声音等,不同的文件在计算机中显示不同的图标。

3)尝试创建文件夹,将自己的工作文件分类保存,体验文件管理的意义。

3.存储设备

1)知道信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各种介质中,如硬盘、软盘、光盘及各种移动存储器,了解软盘、光盘使用与维护常识。

2)结合常见存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现代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知道多媒化、大容量、便携式、傻瓜操作等技术特点的影响。

三、信息的加工与创作

1.文本的加工

1)了解现代文字输入设备的功能,有条件的可以体验光笔输入、语音输入等设备的智能化。

2)能够按照规范的键盘指法要求,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不断提高汉字录入熟练程度。

3)能够在简单的字处理软件(如“记事本”或“写字板”)中输入汉字,能够对文字进行分段、插入和删除等操作。

4)能够根据信息需要,从网页或其它文件中通过复制直接获取文本,初步认识剪贴板的作用。

2.图片的加工与创意

1)了解常见的图片采集设备的基本功能,如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有条件的可以体验图片采集的过程,并将采集的图片导入计算机中进行简单处理。

2)能够使用绘图软件绘制图片表达思想,或根据意图对已有成品半成品图片加工、修饰。

3)确定表达意图,体验设计、加工、评价与修改的创作过程,进行创意绘图。

3.声音、视频的制作与编辑

1)通过欣赏、比较,感受声音、视频在表达信息方面的特性,学会使用一种播放器欣赏声音或视频。

2)能使用“录音机”程序录制声音,体验数字化音频在加工处理方面的优势。

3)结合学习或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体验声音视频的剪辑编辑,制作满足特定需要的声音、视频资料。

四、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1.信息表达形式的利用

1)能够使用文字或图片表达信息,感受图片和文字在表达信息方面的不同特性。

2)通过浏览网页或使用多媒体光盘,体验多媒体表达信息的优势,形成想用多媒体表达思想的愿望。

2.信息交流

尝试使用一种或多种网络交流工具,了解其基本功能,参与网络交流活动,体验网络身份的虚拟性。

 

第二学段

一、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获取网络信息

1)通过实例感受网络资源共享的意义,体验网络信息的丰富与庞杂,了解搜索引擎的作用。

2)选择一种常用的搜索引擎,能够利用关键词搜索信息,尝试使用分类搜索引擎逐层查找所需信息。

3)学会网络资源下载与保存的基本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满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资源需求。

4)比较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体验信息技术在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

2.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

1)了解简单的搜索技巧,如通过“在结果中查找”或关键字组合,提高获取信息的准确性。

2)选择使用一种下载工具,如flashget,提高下载效率。鉴别网络信息

3.鉴别信息

通过案例分析,体验信息在有用性、真实性、时效性等方面的价值差异,提高对信息真伪的辨识能力。

4.获取信息的法规与安全

1)通过案例了解网络资源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使用网络资源时要得到允许,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感谢。

2)了解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在获取网络资源过程中,警惕可能携带病毒的文件,初步形成杀毒防毒的安全意识。

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文件分类存储

1)认识计算机文件的不同种类,知道文件分类存储对管理文件的意义,初步形成文件分类管理的意识。

2)能够对文件进行复制、移动和删除等操作,形成定期整理自己的文件的习惯。

3)尝试通过文件的批量复制,或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完成大量文件的批处理。

2.文件查找

1)了解计算机中文件夹的层级关系,能够按照文件夹的层级顺序查找文件。

2)尝试使用操作系统的“搜索”功能,迅速从硬盘或CD-ROM的资源库中找到所需文件。

3)体验计算机管理信息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初步形成数字化资源管理的思想。

三、信息的加工与创作

1.文本的加工与处理

1)通过实例比较,了解文字格式对信息表达的意义,了解常用软件所提供的文字格式工具。

2)掌握字体格式修改的方法,如字体、字号、颜色等,了解格式刷的作用与用法。

2)能够根据不同格式的文本编辑需要,对行和段进行设置。

3)能够通过页面设置优化文档输出效果。

2.表格的加工与利用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表格,了解表格结构化表达的特性。

2)学会在各种文档中插入表格,并根据内容需要调整表格的行与列,合并或拆分单元格。

3)能够通过边框、低纹、文字格式等美化表格,提高表格的表现效果。

4)利用字处理软件的建议统计工具,在文档中使用表格完成简单的数据统计与管理工作。

3.多媒体加工与创作

1)了解各种信息集成软件的特性,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wordpptfrontpage)表达信息。

2)能够按照主题需要,合理选择文本、艺术字、图片(包括剪贴画)、声音或视频等素材,生成多媒体作品。

3)尝试在不同的集成环境中使用表格规范页面布局。

4)能够按照作品的结构使用超链接组织信息,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美观大方的多媒体作品。

5)经历多媒体作品创作的过程,初步形成规划、设计、制作、修改和发布的过程管理意识。

四、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1.多媒体作品发布

1)能够根据信息发布的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发布方式,并能够设置呈现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如进行页面设置后打印作品;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和播放动画;或将网页上传到教师机或网络中。

2)通过作品的发布与评议,初步形成对多媒体的评价与欣赏能力。

3)在多媒体作品发布时,能够有意识地保护自己作品版权,如在作品中插入版权信息。

2.信息交流方式

1)掌握包括E-mail在内的至少一种网络交流工具,继续尝试不同种类的交流工具,了解其功能特性。

2)比较各种交流工具在功能上的相似与差异,了解信息交流的不同方式,并根据交流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

3.网络交流中的安全与礼仪

1)认识网络交流身份的虚拟性,了解由网络虚拟身份产生的交流规范。

2)初步形成网络交流的安全意识,包括病毒防范意识和个人信息的保密意识。

3)网络交流中要注意礼仪,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交流环境,开展健康的网络人际交往。


 

初中阶段

一、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机器识别信息

1)联系人类感知信息世界的经验,观察各种常用的传感器件,了解传感器的基本功能,知道机器是如何感知信息世界的,体验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差异。

(2)通过观察智能机器人或玩具的行为,了解两种最常用的模式识别(图像识别与声音识别)的基本过程和控制原理。

2.高效率地获取信息

1)通过获取网络资源的经验,能够根据特定的资源需求,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尝试多个关键词组合的方法,逐渐形成对不同的搜索引擎适用的工作需求及其搜索技巧的认识,提高信息搜索的效率。

(2)能够针对搜索到的有效链接,利用下载工具(如flashgetnetants)提高下载效率,体验多线程下载和断点续传等技术思想的意义。

  3)尝试使用流媒体资源或利用BT工具下载网络资源,体验工具所蕴含的技术思想和方法,了解当前先进的传输技术,畅想未来下载工具的发展趋势。

3.评价与反思

1)对获取信息的效率从查全与查准率、链接地址的有效性及下载速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不断提高搜索信息的技能。

2)对所获取的信息从真伪、优劣、权威性和时效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确定所获取的信息是否满足信息需求。

4.资源利用的法规与安全

1)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与个人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与版权的相关规定,讨论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应注意的产权与版权问题。

2)在使用网络资源过程中,能够识别所获取的信息可能携带的不安全因素,主动进行安全防护。

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计算机工作原理

1)观察计算机主机内部主要构件(如CPU、内存条、硬盘等),了解其主要功能和关键性能指标,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通过走访电子市场,了解组装计算机的简单技术,在小组合作中尝试设计满足客户需要的装机方案。

2)知道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了解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掌握所使用的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主要特征和操作规范,能够对系统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2.存储技术

1)通过实例初步理解数据与信息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对信息的认识,初步认识信息的度量单位——比特。

2)了解计算机系统内信息的编码方式,体验二进制对信息共享和传输的意义,了解二进制布尔运算基本法则。

3.信息管理

1)能够读懂文件属性中常用的信息,如文件名,文件类别,文件位置,文件大小等。

2)学会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计算机文件,理解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夹目录结构和文件管理思想,学会对文件进行批量处理的方法,如备份、转移、删除与恢复等。

3)通过调查常见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如图书馆、档案管、超市等信息管理系统,体验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形成数字化管理的意识。

4.安全防护

1)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及其威胁,学会简单的文件加密方法,初步形成对重要信息进行保密的意识。

2)学会在局域网内设置信息共享,体验共享的意义,并注意在共享中通过用户权限的设置加强安全防护。

3)形成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清理的意识,包括磁盘清理、查杀病毒、软件升级等。

三、信息的加工与创作

1.文本编辑与处理

1)了解高效率制作文本的方法,如汉字OCR,联机手写输入或语音识别输入等。

2)通过使用字处理软件编辑研究性学习报告,体验利用计算机处理文本的优势。在编辑汇报文档的过程中,尝试以下字处理操作:①报告文件常用封面格式的编辑,②通过使用文本样式统一文档文本格式,并生成文档的目录,③必要时使用项目编号使内容呈现更条理易读,④使用分隔符(分节与分页)、页眉页脚等设置生成比较正规的研究性论文报告。

3)通过“查找与替换”功能实现文中检索和批量修改,了解字处理软件提供的拼写检查、修订文档、机器翻译(繁简转换、英汉互译)等功能。

2.图像设计与处理

1)知道图像有位图和矢量图两种类型,了解两种类型图像的特点,知道图像在压缩与转换过程中会产生色彩失真。

2)了解色彩基本原理,初步形成根据需要使用或调整色彩的能力。

3)了解图像的像素与分辨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初步形成对图层的认识,了解图层在图像处理中的作用。

5)能够使用一种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对图像进行色彩、尺寸调整,并能实现简单的特殊效果。

3.动画原理与创作

1)了解常见的动画格式,了解动画生成的基本原理,知道动画是利用人的“视觉暂留”效应,通过一系列静态画面(帧)连续播放所产生的效果。

2)学会数字动画的设计与制作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利用动画表达动态信息和描述动态过程。

3)了解数字动画在广告宣传、学习、影视等方面的应用,体验动画表达信息的特殊效果,初步形成对动画的赏析能力。

4.数据加工与管理

1)通过联系日常生活或研究性学习中数据统计的经验,认识数据的二维关系,了解常见的数据类型。

2)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够利用电子表格整理、统计和管理数据,并能根据研究的需要,利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函数等功能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辅助研究。

3)掌握电子表格的简单编辑,通过行、列或单元格的编辑,产生特定格式的数据表,必要时配合图表转换来增强表现力。

5.声音视频的编辑

1)认识CDVCDDVD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音视频产品,了解各种产品的基本特性与播放方法。

2)尝试使用一种音视频编辑软件,对常用格式的音视频进行简单编辑,形成便于播放或传输的音视频文件。

6.多媒体作品的创作

1)利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加工软件表达思想,辅助学科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2)形成对多媒体作品中超文本组织信息方式的认识,能够通过超链接实现多层次、结构化表达,体验非线性组织信息对人们阅读和理解的意义。

7.信息的创新利用

通过亲历信息加工与创作的过程,体验信息在重复利用中产生新价值的过程,以及信息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方式组织和管理,增强学生对线程信息材料创新加工的意识与能力。

四、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1.因特网互联原理

1)联系已有的网络应用经验,知道什么是因特网及其主要功能,能够进一步讨论因特网对生活的影响。

2)了解几种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式,因特网“客户—服务”工作模式的基本过程,以及“客户—服务”模式的因特网组成与拓扑结构。

3)了解IP地址与域名、wwwurl的意义。

2.局域网技术

1)了解局域网的主要组件及各部件的主要功能,在小组合作下设计局域网组建方案,并通过观摩或尝试动手组建简单的小型局域网。

2)了解局域网的主要功能,在教室局域网中体验ftp或其它方式实现信息传输与共享的过程,必要时可对文件进行压缩。

3.基于网站的信息表达与交流

1)能够根据主题综合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必要时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综合考虑主题和所得资源的情况下规划网站的结构。

2)认识各种信息表达形式表达特性,能够根据表达意图,恰当地集成各种信息表达元素进行页面设计。

3)分析内容之间的关系,考虑用户浏览需要(或习惯),通过超链接实现页面之间的链接。

4)尝试在网站中嵌入交互控件(如留言板或BBS等),实现网站的交互功能。

5)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发布网站,并开展基于网站的学习交流,通过对网站的持续更新与管理,体验基于网站的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过程。

4.信息交流的责任意识

1)通过参与网络信息交流,讨论网络交流给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便利及危机,能够辩证地对待(网络)技术,加深对虚拟信息世界与真实信息世界的相互联系与分离的认识。

2)感受网络信息流通的特点,提高在信息发布与交流中个人的信息责任感,并组织或参与倡导网络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

 

选修模块

(选修内容应强调地方特色,满足地方需求,此部分内容设计有待进一步考察江苏省具体情况,暂时选择智能机器人内容做选修模块。)

 

小学部分

初中部分

目标要求

Ø   通过观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构造,对比计算机的输入、处理、输出理解机器人三大系统的主要功能从而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Ø   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通过使用流程图方式编制程序控制机器人,体验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形成根据机器人机械部分的反应调整控制程序的能力。

Ø   了解和讨论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感受机器人工作方式的拟人性,讨论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或有危险的任务,体会机器人是由人类控制并为人类服务的。

Ø   通过进一步了解机器人的机械装置、电子装置以及三大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解机器人技术是对信息技术多个门类的综合。

Ø   开展机器人创意实践活动,使机器人具备一定的实用功能,体验用机器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这包括:选用合适的传感器;搭建实物机器人,初步了解复合结构的机器人搭建方法;使用一种机器人编程控制软件编制小程序然后将程序下载到搭建的机器人上;根据机器人的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反复的修改和优化。

Ø   了解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沿,分析我国在机器人领域存在的差距,树立责任感。

感知系统(输入系统)

Ø   感知系统对于机器人整体的作用

Ø   目前流行的传感器种类(如光敏、避障、轨迹识别、声音、温度等)

l           各种传感器的功能

l           传感器对人类器官功能的模拟

Ø   常见传感器的内部结构

Ø   一些传感器不同安装方法的不同结果

主控系统(处理系统)

Ø   主控系统对于机器人整体的作用

Ø   使用流程图方式编制程序

Ø   将编制的程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

Ø   根据机械部分的反应调整控制程序

Ø   使用logo语言编制简单的程序

Ø   程序的基本结构

Ø   编制程序的一般过程

Ø   使用机器人编程软件编制程序

Ø   调控、修改程序

机械部分(输出系统)

Ø   机械部分对于机器人整体的作用

 

Ø   机械装置的内部结构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