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研究>>文章内容
一项深化校本教研的新探索
信息时间:2007-10-10     阅读次数:

——走进武汉外小“同课研究”

 

  同课研究,在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是一种深化校本研究的创新性探索。越过对课改的形式化、绝对化的蹒跚探步,外小把自己对课改的新体认、新反思、新思路放之于“同课研究”进行尝试、进行求证、进行融会创新,从而努力让课改走在一条求真求实的坚实路上。

  “同课研究”让校本教研有滋有味

  什么是“同课研究”?从武汉外小老师们的对话中可知其详:教师A:同课研究,就是同一年级的老师们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然后在学校举办的“同课擂台赛”上一一展示,课后再围绕同课反思互动,从中探求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方法。

  教师B:同课研究以反思研究为主体,以同上的一节课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以专业人员引领为抓手,是集“实践、展示、反思、互动”于一体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教师C:“同课研究”进入反思阶段后,教师之间“比”的意识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亲切实在的教师教研生活的实现,大家共同沉浸在“研究”之中,共享辛劳、共享智慧、共享进步。“同课研究”真的是让校本教研有滋有味。

  “是教研的现实需要催生了‘同课研究’”。校长黄敏向记者介绍,早几年,学校曾有过“一本教材,分工备课”的教研经历,同年组教师一人负责一单元备课,各自独立操作,自说自话,然后“资源共享”拿去上课,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弊端日渐显露。黄校长领班外小,针对学校教研现状,紧追课改步伐,锣急鼓响地催促一个个新理念、新做法出炉,从“打造每一个教师的个性”,到“变个人思想为团队智慧”,再到“不要‘拿来主义’”,教研深化的良性生态逐渐形成,“同课研究”应运而生。老师们说,“同课研究”在我们学校是自然形成的,而且在大家的共同追求中自然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独立作战,同台竞赛”,到“资源共享,广采博纳”,再到“吸纳创新,回归个性”。这样,“同课研究”越来越有效有用,越来越充满魅力。

  “同课研究”受益最大的是学生,提高最快的是老师

  通过同课研究,无论是从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教与学的关系,还是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收获多多。最根本最重要的收获是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课前研究学情,课中关注学情,课后反思学情,教是在真正为学生服务。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使同课研究的课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是教学的重心在向学生转移。课堂上有从孩子兴趣入手,有从创设情境入手,有从联系生活入手,有从评价方式入手……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放飞思想,自由表达,尽情地徜徉在各自思想的激流中。

  重视了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首先,和文本对话,生本、师本对话,进而生生、师生的互动,在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

  有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具体的学法指导。同课研究的课堂上,有圈圈点点的自学,有创设情境体验式的学,有以评代讲的感悟式的学,有以品读代讲、赏析式的学,有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的学。总之,破除了过去单一的灌输,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在“平等、交流、对话、快乐”的课堂里,学生乐学、主动地学,并学有所得。

  同课研究的过程就是反思过程。通过反思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善,在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善之中,又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使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在反思中说:“我们不能指望某一堂课提高能力,功在平时。”现在,学习研究已成为外小人的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在研究状态下的职业生活方式。

  同课研究是教学研究,其成果并不是要产生什么新理论、新观点,而是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学行为。因此,同课研究的成果表现在多个方面:一节节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一份份以学定教的案例,一篇篇充满创意的说课稿,还有教学随笔、教学研究中的感人故事,等等,都是教师对教学探研的结晶,是对教学理念的行为外化。

  同课研究在促教师跨越式发展上功不可没。4年来,教师们上了多种有质有量的公开课、研究课、实验课、观摩课,发表论文及获奖论文近300篇。推门听课的质量大大提高。老师们说:“搞课改,开展同课研究,受益最大的是学生,提高最快的是老师。”

  “同课研究”有何特点

  “同课研究”到底“好”在哪里?有何特点?在同课研究沙龙中,教师们是这样归纳的:同课研究凸显的是行动研究、比较教学、反思教学和多维互动的研究特点。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同课研究的基础。行动研究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强调行动过程和研究过程的统一。同课研究就是行动和研究的结合,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阅读如何体现个性化?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小组学习怎么组织?甚至包括教材中的插图如何处理?作业该怎么布置?都是研究的内容,行动研究能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切实可行,具有实用价值。

  比较教学 比较教学是同课研究的丰富资源。它是同课研究最显著的特征。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创意。无论成也好、败也好,都是有益的尝试。例如,三年级的《信箱》一文,有的教师采取“列小标题”的方式,有的画“示意图”,有的“质疑释疑”,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到底哪一种更能体现学生年段特点,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多种不同的版本,为反思互动提供了鉴别、欣赏、内省的资源。

  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同课研究的关键。同课研究的质量与反思教学相关。反思教学是教师自己或同伴对已发生的教学行为的反思,或给予肯定、支持,或给予否定、修正。但决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鉴别,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以研究者的目光来审视、分析、研究、提升。例如,文言文《矛与盾》的同课研究,有教师以读促学,有教师以演促讲,有教师逐字逐句理解,三个课堂出现三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从效果已经清楚知道大家会怎么评价。但在课后反思沙龙活动中教师并没简单说说好坏,而是从编者的意图、文言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一边反思一边讨论。反思教学把教师的思考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多维互动 多维互动是同课研究的重要机制。它是以自己和同伴的反思教学为中心,领导、专业人员一同参与的多层面的互动形式,有来自同伴的横向比较、支持;也有来自专业人员纵向的评价和引领。有感性交流,也有理性思考;有宏观思维,也有微观到一个个具体行为的讨论。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分享着彼此的思考,交流着彼此的感情,心灵共鸣,经验共享,个体超越,从而走向成功。多维互动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研究,使其走上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快车道。(本报记者 梁杰 通讯员 谢铭德 刘晓鸣)

[记者感言]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我们已听得太熟,但武汉外小校长黄敏以其带领学校腾飞的业绩再一次验证了此论不虚。黄敏深刻感知学校发展在教师,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她带领外小教师上求下索,探寻教师专业快速成长之路。因此当“同课研究”在外小萌芽,她便全力地催其生根开花,很多过程、很多环节,她都坚持“躬亲”。作为回报,短短几年中,教师们迅速成长了,一大批教师有成了。以人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充分尊重教师个体生命活动,在互动、交融、接纳和创造中提高教师的生命价值,在以“同课研究”为重要途径的校本教研中,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正在外小形成。

[专家点评]

  老师们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团团围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有对学生心理的独到剖析,也有对教材独特体验,还有在教学设计上的“另辟蹊径”。讨论中有困惑时的凝神静思,也有顿开茅塞、释然于怀的放言高论,有灵感的点醒,也有情感的沟通,有时真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也许,这就是我们期盼的教育生活和教育诗话。我特别欣赏同课研究中的“课后反思”。这里既有经验的闪光,也有理论的概括。经验是原汁原味、滚烫鲜活的经验,理论是针对性很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活的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杨再隋)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