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无奈啊,一个人的教研》(《中国教育报》2月14日“研训在线”版)一文,感触颇多。我从内心里钦佩作者身上洋溢出的痴心为教、执著认真的敬业精神,但也为其“剑走偏锋”、不尽如人意的校本教研效果而感到遗憾。文中所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不少农村基层学校教师教研热情低迷、校本教研难以切实开展的尴尬局面的真实写照,但如果我们仅仅止步于无奈和抱怨还很不够,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还会无形中消磨掉作者身上难能可贵的教育激情。笔者认为,“跳好独舞,引领群舞”,倒不失为一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众所周知,在广大乡村学校,教育投入还是极其有限的,教师素质整体不高,教育信息闭塞,教学任务繁重,加上近年来教师老龄化严重,优秀教师流失不少,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想开展好校本教研是十分艰难的一件事情。近几年,可喜的是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基层学校也有一些有抱负、有激情的教育者,开始了独立思考,并不断成长起来。在校本教研中,有少数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先动起来了,甚至还跳起了姿势不算优美的“独舞”,成了乡村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星星之火,如果长时间不能呈燎原之势,其有效价值就会大打折扣。难道“独舞”与“群舞”真的互动不起来了吗?记得特级教师窦桂梅经常讲:“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其实,先做好自己,“跳好独舞”,再逐步辐射四周,最后达到“引领群舞”的良好局面,这也许就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笔者在一所偏僻的乡村学校任教,平日勤于读书看报,乐于思考笔耕,近年来,有一些文章在教育报刊上发表,被校内同事戏称为“土专家”。只可惜,在偌大几十人的教师集体中,这样的“土专家”数量还是微乎其微。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盛开香满园。校长也为此制订了一些激励措施,并让我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便开始做起了一名特殊“传道士”,积极向同事推荐好文章,借阅我自订的报刊,经常主动和老师们探讨一些教育问题,并鼓励同事多多动笔,可惜几年下来,收效甚微。
后来经过反复思考后,我逐步改变了策略。首先,要做到既能写好文也能上好课。在多数教师心目中,把能上报又能上好课的教师认定为一流教师,把能上好课但不一定能上报的教师认定为二流教师,把能上报但不能上好课的教师认定为三流教师。我经常以此来警醒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更加用心,力争做得更好,使自己教研的实用性、针对性更强,让更多人从内心里信服。其次,要既能写好文也能带好路。以前好的做法继续坚持,平日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个案,我们经常敞开心扉,共同研讨如何理顺思路,共同修改,争取更多的教师能够起步上路。其三,既能做好文又能做好人,平日里我事事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勤于实践,力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带动更多的教育同仁。又过几年,真的有了收获,虽然效果十分有限,但毕竟已经开始上路了。
如果是一名教育管理者,如能在校本教研中“跳好独舞”,要比一名普通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挥的能量和表现的空间上要大得多。前文中的教育管理者,的确为本校教研的开展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但我仍觉得还有很多地方,如果思路再开阔一些,举措再到位一些,效果一定会更好。在硬性制度上既要体现到“推一把”,还要体现到“拉一把”。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活动,步伐小一些,迈步实一些,让教师们感觉教研并不神秘,有干头有甜头,这样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就会逐步调动起来。刚开始不一定非要以教师发表论文多少作为校本教研开展效果成功于否的主要参考指数,不要不顾本校实际与其他学校盲目攀比,应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目标,把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专业意识放在首位,因为从长远来看,磨刀不误砍柴功。
不少教育管理者以前多是教育教学中的行家里手,如果在工作之中,勤于思考,勤于总结,自己在教研上比其他教师先走一步,这种带头示范作用可以立竿见影,也最有说服力,自己的威信也会更高。教师在繁重工作之余,要进行一些相对艰涩的独立思考、艰辛的不懈写作、艰险的教育实践,仅仅靠外力是远远不够的,发挥主导作用还是要靠教师自身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要从多方面关心教师,并且深入分析教师教研热情低迷的诸多影响因素,对症下药。自身也要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文化氛围,到那时,相信一定会出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大好局面。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农场学校 皇甫建设)
《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2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