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研究>>文章内容
校本教研案例研究活动
信息时间:2007-10-10     阅读次数:

☉活动缘起
  今年年初,丰润区教研室在全区开展了评选“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的活动。临近年末,在学校领导以及教研组老师的齐力配合、帮助下,我以本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读中想,议中悟’”的语文校本教研活动。
  ☉活动主题: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读中想,议中悟’”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确立了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能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虽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很多地方依然是江山不改,照老路子前进……。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品读语言文字的乐趣。所以,课堂上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有所体验;同时,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而有所悟,鼓励学生自主去品文,学文,是我今后所要研究与探索的方向。
  让“读”返朴归真,让“悟”回归它本来就应存在的位置,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读文的天堂,品文的乐园,学文的胜地。
  ☉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展示当时的危急场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更好地感受邱少云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
    2 引导质疑,进行合作,展开探究、从而解疑,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达到学习目的。
    情感与态度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严守纪律,为了革命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第一次设计的教案
  一、质疑问难,明确目标。
  1 、学生自由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梳理出重点解决的问题。
  2 、出示学习目标。
  二、读议结合,品析词句,领悟情感。
  1 、速读课文,说说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学生自由发言)
  2 、重点引导理解 为了整个班 …… 没发出一声呻吟。
  ( 1 )自由朗读,小组讨论:你为什么感动?
  (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抓住两个句子回答:
  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① 启发想象:邱少云可以如何脱离险境?面临烈火烧身,他当时可能会怎样想的?
  (结合插图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引导感悟。)
  ② 品读有关语句,领悟邱少云为什么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③ 联系上下文,了解潜伏部队隐蔽的要求。
  3 、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学生继续畅所欲言)
  4 、小结学法(自读 议论 品析 感悟),学生根据学法自学第七自然段。
  出示段落: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 …… 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 1 )学生自读,联系课后第二题展开讨论。
  ( 2 )自学汇报,以情激情,体会 当时复杂的心情。
  ( 3 )品读词句,进一步领悟 的情感变化。
  5 、学习第四段。
  ( 1 )比较两个 的不同意思。
  出示句子:
  ①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 渐渐地熄灭。
  ② 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 20 分钟。
  ( 2 忘不了的仅仅是这一天吗?
  三、总结全文,以情激情,延伸课外。
  1 、感情升华,德育渗透。
  你们想对邱少云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 、总结全文。
  四、作业:
  片段练习:把你学完课文后心中最想对邱少云叔叔说的一段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略)
    第二次设计的教案
  课前准备(进行了两项准备工作):
    发动学生去查阅有关“抗美援朝战争”或邱少云烈士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就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
    课中学习(共进行了四大块环节。即:整体感知、阅读讨论、学生反馈 总结全文)
    第一大环节: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大家齐读课题-《我的战友邱少云》。
    2上节课,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以及邱少云烈士的资料拿到课堂,进行了讨论,大家对那场正义的战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那么,谁说说,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3引:那么这篇课文又告诉了我们发生在那场战争中的一件什么事情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一人读,其他同学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反馈 板书:邱少云
    第二大环节:阅读讨论
    1说得对,课文用了十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严守纪律的伟大事迹。读起来,让我们怎样?为邱少云的英雄事迹而——心痛、佩服、感动。
    2好,我们再次打开书,轻声读课文,带着“课文的哪一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这一问题,勾画出你认为最感动的句子,然后小组展开讨论,说说为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让你感动。
    第三大环节:学生反馈
    第八自然段:
    学生答到这段让他感动时,应该先说出:
    以及为什么使他受感动。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抓词句分析时,学生可能会抓住以下词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2.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补充下,应该理解到:
    “千斤巨石”——在这里是要突出邱少云在燃烧的烈火中如千斤巨石一样的稳,丝毫不动。突出了烈士的精神高大、形象高大。——让人感动。
    一动不动——这个词的理解可以把它作为是上一个词的理解的补充。可以让学生联系对千斤巨石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被烫着以后的反应来共同感受烈士当时的英雄壮举。
    2.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首先学生应该知道移动的距离短,声音小;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被火烫以后的感觉,体会当时邱少云为了整个部队的胜利,而严守纪律所付出的代价,让人感动。
    是啊,就是这位年轻而伟大的革命战士,他严守革命纪律,以千斤巨石般的身躯,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烈火包围下纹丝不动,保证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出示图片)这就是在烈火灼烧下纹丝不动的邱少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位战斗英雄,你从他的眼神、表情、手等地方,想想此时的邱少云正在想些什么呢?
    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把烈士那种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读出来。
    第七自然段: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说出让他感动的原因。他应该至少能够抓住以下三个语句:
    1“这怎么忍受的了呢?”
    2 “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熄灭。”
    3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继续处理“我的心绷得紧紧得。”
    如果学生抓不到,教师可适当引导或补充。
    学生把这三个语句抓出后,应理解到这个程度即可。
    1 忍受不了——这句话的实际意思;——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忍受不了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为什么“我”这里要这么说呢?——使学生最终体会到邱少云为集体严守纪律牺牲个人的伟大精神,让人感动。
    2 眼巴巴——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不敢看,不忍战友忍受这般折磨——心里难过,伤心、悲痛;想看——一种关心的看,一种战友的惦记、牵挂的看,最后依然落到让人非常感动。
    3 心像刀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我”所受到的痛苦。
    如果时间充裕或学生提出其他语句,可适当酌情帮助处理。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
    带着感情指读这两句话。
    第六自然段:
    本课设计重点抓第七、八两段的重点词句。故这一段,只要求学生抓住:
    “……只要……只要”这两句话里的这个词,即可,要让学生说出:既然无论是自己救自己,还是战友救他,都是有机会的,可是他们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为了遵守部队的纪律而宁肯放弃求生的机会,这种行动让人感动。
    谁能用 “……只要……就……”说一句话。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无论是从第八自然段的正面描写,还是第七自然段通过“我”的内心活动对邱少云的侧面描写,都能感受到英雄当时所面临的严峻考验,都为英雄那种为了战斗的胜利而严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生命的伟大精神所感动着。
    那么,我们再读读书,看看,还从哪里能够体会到邱少云为了集体,严格遵守部队纪律呢?直接把学生带到第二段。进行阅读、理解。
    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找出: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这个“更”字,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大家明白邱少云平时就比其他战士训练有素,更是个优秀的战士。
    正因为他这样遵守纪律,所以在熊熊燃烧的烈火面前,他才会有这么伟大的英雄壮举。战友们在知道了这个事情后,又是怎么做的呢?大家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四大环节:总结全文:
    英雄的事迹激励着他的战友们快速、胜利地结束了这场战斗。
    这篇课文,通过“我”在那次战斗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内心活动,向大家展示了--邱少云,这位年轻而伟大的革命战士,以千斤巨石般的身躯,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烈火包围下纹丝不动,严守革命纪律,最终保证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习了烈士的英雄事迹,而且还了解了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可以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尝试着运用。
    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文,再次感受战斗英雄在烈火中的伟大形象。
    此时此刻,你想对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说些什么?
    四、课后练习
    课后,就以《邱少云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目,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好吗?
    五.板书:(略)
    ☉活动集中评议:
  第一次围绕该主题设计教案后,遂在三班进行试讲,同组教师听。随后,我们进行了集中评议。这次教学反馈安排在周四下午两节课后,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们都分别谈了思路,很诚恳地提出了表扬并指出了不足,使我获益匪浅。特记录如下:
  张老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取最丰富的荣誉。
  焦阳老师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能够在上课伊始就结合学生的质疑,抓住“课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动?”这个主线展开教学?我认为就是找准了文本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进行感悟与体验。这点值得肯定。
  但是,课文中教师“牵”的痕迹还是有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舍不得放手,这点需要不断改进。
  梁老师: 刚才又重新翻阅了一下本册教材的教学参考用书,知道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启发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课文中所饱含的真情实感,做到入境入情,同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回过头来,纵观焦老师这节课,试图帮助学生通过对文中“我”的内心活动的描写,来深刻体会文章中心,具体的词也理解了。文中重点句子也挖掘了,重点片断也让学生读了,可是,就是没有刻意地去指导学生朗读。我认为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的地方。
   在每个意义段学完后,当学生已经对本段内容掌握了,而且能够通过字词充分感悟到邱少云那种用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来保证整个战斗的胜利的那种坚强的毅力时,就可以马上问同学们,此时,邱少云的战友是怎样的心情?并“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们带着自己所理解的这种难受、焦急、矛盾的心情来练习朗读,从而才能通过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会。
  鲁老师: 本课的教学,焦老师能够抓住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来展开教学,紧紧围绕“感动”这一主线,帮助学生通过理解“一动不动、千斤巨石、心像刀绞一般……”来理解邱少云当时那种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
  但我认为,由于抗美援朝离现今的孩子比较遥远,能否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去查找有关“抗美援朝战争”、“邱少云”等的历时资料,让学生们在充分的阅读后,在来学习这篇课文,是否有助于他们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与文中伟大思想的体会与感悟。同时,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中,焦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搜寻技术帮助学生课前多了解那段历时,多开阔思维,帮助课上的学习。
  ☉活动反思:
  这几天,在教研组教学活动中,在本组的老师面前,先后两次在不同的班里,讲授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经过本组教师的帮助,课堂设计围绕着教学目标,一改再改,直到今天,大家都认可,才敢歇步,静静反思,特总结如下:  
  一 以前的教学观念一直以“整体-部分-整体”为整个教学设计的构思,仍以为高年级语文教学依然坚持以抓重点词来理解句子,乃至理解整个段落的内容。而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的教学设计中,却可以直奔重点段落的六、七、八自然段让学生充分去读,去理解;
  二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抓住一条主线,让学生始终围绕这条主线去理解,去思考,我感觉这个方法不错,这样,无论学生是读,是分析。都不会乱,思维始终能够围绕着课文,不会散。这点我举双手同意。
  三 以前上所谓的研讨课、引路课,也曾尝试过小组讨论,但是一直以为那是走形式,从来没有真正得认为这个学习形式有多么的先进,能够提高学生多少学习效率。故而,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也就从来没有真正实践过(呵呵,俺家领导看到可别“砸”我。),依然还是,我神采飞扬的讲,学生津津有味地听,把知识讲给他们,把方法指导下去,学生当时听得是很认真,也很感兴趣。我以为这就可以了。但是,通过这次讲课的实践,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了,什么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说以前是我在讲解一件成衣的制作方法,学生只是用羡慕的眼光去听,去想的话,那么现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学习"则是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设计成衣,无论他们设计的好与坏,他们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权利。同时,老师走下讲台,作为一个参与者同他们一起去讨论、去指导,去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走入课本,进行思考,同时互帮互学在这个形式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此,我感到一节准备充分的语文课,既应该有老师绘声绘色的讲,同时像这种带着问题小组同学真正去讨论的形式也不能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学懂,想学,愿学。
  四 对于文章中,重点词的理解。我仍感到有些困惑。在我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是教给学生理解段落中重点词的具体方法,而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去思考,即:抓住某一段落中的一句话中的某一个词来分析,分析时,先说说这个词的本义,然后在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词在这句话里的意思,最后在说说作者在这句话里运用这个词实际上是想表达什么意思,也就是学生你理解的文中作者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可是,在设计《邱少云》一课时,接受新课标理念,设计成为学生怎么理解就怎么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理解方法。
  由此,引起我的困惑,作为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到底是应该教给学生一个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孩子们运用此方法去理解词,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呢?还是把文章彻底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 几个问题自己去理解,去思考呢?而或还是这个方法,作为六年级,再教就晚了呢?恳请在线的同行们赐教!
     最后一点感触是,教学方法无论怎么变,语文课堂上,读的环节不能少!无论是刚接触课文的初步感知的读,还是在深入理解完课文后,有感情的读,都应该成为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毫不客气地说,现在许多学生,课文已经学完了,而课文还读不通顺的,大有人在。今天我意识到了,则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读的训练,不求都读好,但求学完课文后,能够读通顺了。呵呵
     以上5点,是这次完成讲课任务后的一些反思。只言片语,想到哪写到哪。没有丝毫逻辑的考虑,只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点总结。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