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常州市优秀教师学术沙龙”活动。短暂的半天,在交流、学习、讨论中,让我感受到了平等、民主、自由的浓浓学术氛围,更体会到了心灵与心灵、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交锋。
过去我们虽然同处一个城市,但平时很少有机会交流,我们彼此的学习和研究都是比较孤立的,因而在一个越来越小的空间与时间里,我们意识到交流、协作是发展的基础。而“教师沙龙”就好比是一扇窗,恰到好处地为我们打开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印象最深的是围绕“教师研究的有效性”这一主题,胡 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教师如何做研究》 (胡惠闵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和《研究真问题,实施真过程,产出真成果》 (常州市教育局研究室 鲁兴树)。她从教育研究的主题、教育研究的目的、教育研究的方法三个方面入手,结合自己多年实践,详解了“研究真问题、实施真过程、产出真成果”的工作方法。
专家们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使我产生了强大的震动。我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也在付出实践,也在付出努力,却一直在理论与实践之中徘徊?是自己不够专业?是自己不善于思考?还是缺少一种引领?通过这次沙龙活动,使人顿悟。
一、 开解心中的迷惑。
困惑之一:我们研究的的课题来自哪里?
每当立项之时,我们总是烦恼:立什么课题呢?什么样的课题有研究价值?什么样的课题便于操作?什么样的课题能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沙龙让我们明白,研究其实是一种很平常的教育行为,而且是教师这个职业所特有的、经常性的行为,平时教学中大大小小的疑惑,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以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关键是看你是否有一颗善于透过现象去解读背景的心。就如专家们所言:课题从问题来,问题从差异来。
困惑之二:我们为什么要研究?
有人说:我们做研究,是为了评职称,获名利;还有说:不少教师人做课题研究,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干这个的。而沙龙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改善教师的实践行为,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使研究有效,首先要把自己“放进去”,把平时的教学看作研究,真正做到“在实践之中,来自实践,用于实践”,就如专家们所言: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
困惑之三:我们研究的过程就是研究吗?
过去我们总把研究的过程看作是完成计划中应该完成的任务,看作是一个积累材料的过程。在与专家的对话中,我们深深地感到,研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行为改善的过程。每一个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研究的结束,我也汗颜,课题结题了,学校里就再也没有了该课题的影子。我们不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吗?
二、 证实迷茫的实践。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英语教师,也曾经常做过一些尝试性的实践。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否正确?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否应该坚持?因为怀疑,因为彷徨,因为得不到证实,所以经常半途而废。
实践之一:思考与反思。
《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 。教学需要我们反思,研究需要我们反思,做人也需要我们反思。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我也总是在想,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我为什么这样做我所做的?我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 我应当怎样进一步做好我所做的?
实践之二:即兴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全面推动的背景下,传统固定时空的教研活动也变得“开放”和“流动”起来。我们对于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开始及时、随地地进行教研,课堂、走廊、办公室、学校操场、路上、车上、网上都成了交流的场所。
在正式教研活动之外,我们也在进行着一些非正式的教研活动,例如:围绕教学工作的随意交谈,针对个别学生的“集体会诊”,围绕教师工作的网上聊天,教师自发的学术沙龙或聚会,教师反思性阅读,撰写专业日志等等,
实践之三:捕捉教学的灵感。
课堂教学中某一学生回答会给自己带来灵感,发生的意外会给我们带来灵感,晚上一个人静静思考也会给我们带来灵感…及时记录这些灵感,是我们日后研究的一大资源。
沙龙让我明白,坚持应该坚持的,你会觉得充实;放弃应该放弃的,你会觉得坦然。一个人只要坚持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能成功。
三、 形成新的思考。
带来的困惑解开了,但我们又在大脑中形成了更多的新的思考。
思考一:如何使研究成为教师的内需?
课题研究是否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这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参加沙龙以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有效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服务于课堂教学,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使研究成为教师内在的渴求呢?自己作为一名课题组长,该如何调动组员研究的积极性呢?让研究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呢?
思考二:如何做到学科融合?
英语教师长期封闭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而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这几天通过浏览胡老师推荐的特级教师的博客,原来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我们能否从其他优秀的语文教师身上汲取我们所需要的营养呢?我们怎么样做到既注意学科内部各教学内容间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呢?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是回味,是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研究的步履应该走得再踏实一些,再稳健一些,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坚持我应该坚持的,在平时的课堂中努力实践专家提出的观点,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使我们的研究更有效。
在对话与交流中走出彷徨 ——有感于“常州市优秀教师学术沙龙” 10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常州市优秀教师学术沙龙”活动。短暂的半天,在交流、学习、讨论中,让我感受到了平等、民主、自由的浓浓学术氛围,更体会到了心灵与心灵、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交锋。 过去我们虽然同处一个城市,但平时很少有机会交流,我们彼此的学习和研究都是比较孤立的,因而在一个越来越小的空间与时间里,我们意识到交流、协作是发展的基础。而“教师沙龙”就好比是一扇窗,恰到好处地为我们打开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印象最深的是围绕“教师研究的有效性”这一主题,胡 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教师如何做研究》 (胡惠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和《研究真问题,实施真过程,产出真成果》 (常州市教育局研究室 鲁兴树)。她从教育研究的主题、教育研究的目的、教育研究的方法三个方面入手,结合自己多年实践,详解了“研究真问题、实施真过程、产出真成果”的工作方法。 专家们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使我产生了强大的震动。我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也在付出实践,也在付出努力,却一直在理论与实践之中徘徊?是自己不够专业?是自己不善于思考?还是缺少一种引领?通过这次沙龙活动,使人顿悟。 一、 开解心中的迷惑。 困惑之一:我们研究的的课题来自哪里? 每当立项之时,我们总是烦恼:立什么课题呢?什么样的课题有研究价值?什么样的课题便于操作?什么样的课题能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沙龙让我们明白,研究其实是一种很平常的教育行为,而且是教师这个职业所特有的、经常性的行为,平时教学中大大小小的疑惑,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以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关键是看你是否有一颗善于透过现象去解读背景的心。就如专家们所言:课题从问题来,问题从差异来。 困惑之二:我们为什么要研究? 有人说:我们做研究,是为了评职称,获名利;还有说:不少教师人做课题研究,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干这个的。而沙龙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改善教师的实践行为,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使研究有效,首先要把自己“放进去”,把平时的教学看作研究,真正做到“在实践之中,来自实践,用于实践”,就如专家们所言: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 困惑之三:我们研究的过程就是研究吗? 过去我们总把研究的过程看作是完成计划中应该完成的任务,看作是一个积累材料的过程。在与专家的对话中,我们深深地感到,研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行为改善的过程。每一个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研究的结束,我也汗颜,课题结题了,学校里就再也没有了该课题的影子。我们不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吗? 二、 证实迷茫的实践。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英语教师,也曾经常做过一些尝试性的实践。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否正确?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否应该坚持?因为怀疑,因为彷徨,因为得不到证实,所以经常半途而废。 实践之一:思考与反思。 《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 。教学需要我们反思,研究需要我们反思,做人也需要我们反思。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我也总是在想,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我为什么这样做我所做的?我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 我应当怎样进一步做好我所做的? 实践之二:即兴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全面推动的背景下,传统固定时空的教研活动也变得“开放”和“流动”起来。我们对于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开始及时、随地地进行教研,课堂、走廊、办公室、学校操场、路上、车上、网上都成了交流的场所。 在正式教研活动之外,我们也在进行着一些非正式的教研活动,例如:围绕教学工作的随意交谈,针对个别学生的“集体会诊”,围绕教师工作的网上聊天,教师自发的学术沙龙或聚会,教师反思性阅读,撰写专业日志等等, 实践之三:捕捉教学的灵感。 课堂教学中某一学生回答会给自己带来灵感,发生的意外会给我们带来灵感,晚上一个人静静思考也会给我们带来灵感…及时记录这些灵感,是我们日后研究的一大资源。 沙龙让我明白,坚持应该坚持的,你会觉得充实;放弃应该放弃的,你会觉得坦然。一个人只要坚持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能成功。 三、 形成新的思考。 带来的困惑解开了,但我们又在大脑中形成了更多的新的思考。 思考一:如何使研究成为教师的内需? 课题研究是否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这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参加沙龙以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有效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服务于课堂教学,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使研究成为教师内在的渴求呢?自己作为一名课题组长,该如何调动组员研究的积极性呢?让研究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呢? 思考二:如何做到学科融合? 英语教师长期封闭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而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这几天通过浏览胡老师推荐的特级教师的博客,原来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我们能否从其他优秀的语文教师身上汲取我们所需要的营养呢?我们怎么样做到既注意学科内部各教学内容间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呢?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是回味,是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研究的步履应该走得再踏实一些,再稳健一些,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坚持我应该坚持的,在平时的课堂中努力实践专家提出的观点,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使我们的研究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