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因一些原因大部分的实践都需要学生课外去完成,而孩子都有贪玩的天性,经常会把活动任务忘在脑后,不能按计划进行实践活动。当老师上课时总是会听到学生埋怨组内成员没做,呈现出“越来越进行不下去”的尴尬状态,这也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开展教学的一大难题。在这次组织学生进行《神奇的电》主题活动中,开始我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但在后来我及时采取了一些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几个实例谈谈我的做法。
“我实践我快乐”——认识的转变
【实例】
经过三节课的制定计划,终于可以进行实践了。然而我不想看到的情况在三天后的课堂上出现了。我让他们各组简单地汇报一下活动开展情况,开始没有一个组和人愿意说,我有些焦急,于是启发他们大胆说,就是没做可以说一说原因,终于有同学发言了,很多同学说是玩忘了。针对这种状况我做了两件事:一是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让学生们认识到:怎样玩才叫真正的会玩,玩得更有价值。并说了“过一把当小记者去访问大人的瘾”、“一起去电力部门参观”、“了解科学家怎么发现电”、“去发电厂看怎样发出的电”、“动手做自己想做的电动玩具”等诱人的情景。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我实践我更快乐。二是让他们每人想一个帮助自己不忘记做的办法。这一招果然奏效,在后来很多学生谈感受时介绍了实践中的快乐。
【剖析】
思想和认识上的转变带来的将是行为的变化。通过上面这个实施中的做法,让我也认识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句话在孩子们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具有同样效应。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应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给予调控,是保证实践活动进行到底的前提。
“我也要去做”——榜样的力量
【实例】
实践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孩子们开始有些“冷”的情绪了。这时我发现有两个小组活动开展的很好,于是就让他们在班上介绍实践的经过、收获和感受,让其他组同学羡慕他们、触动他们:
这里说是5号(为了便于我自己记忆,我把全班的合作小组编了序号)小组(他们自己起得组名叫“雅文”小组):这个组开展的课题是“节约用电”,组长是一个女生叫邱雅芳,其他3名组员都是男生。我请她介绍活动情况,这个女孩很大方,很自豪地进行了介绍: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什么事情只要靠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有不同的感受。而综实活动恰恰给了我们一个亲身经历事情的机会。
这次我们的主题是“神奇的电”,我们组的小主题是“节约用电”。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人们是如何不节约用电;2、和他们沟通,使他们节约用电。经过我们小组四个人的讨论和吕老师的帮助,制定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计划,里面有任务、地点、完成时间、参加的人、怎样去做等。
在4月20日,这是个星期天,我们组按照计划去调查人们用电情况,放假前约定在世纪广场集合。下午一点钟我准时来到了世纪广场,可是我等了半天也没有一个人来了,但我并没有放弃,一个人站在那儿等到了两点半,他们还是没有出现。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想这次不就是要到别人家去调查嘛,我何不就到他们家里去调查呢!我为能想到这个办法而高兴。这样我就到了同学肖文浩家。我向他妈妈采访完后,向他使了个眼色,把他叫了出来。
我们又找到了其他几位组员,临时商定再到一些家里去调查,由于认为骑自行车不安全,于是决定步行前去。我们先去了步行街,访问了几家,可有三家把我们轰出了门外,当时非常生气,可是我们并没有丧气。终于有人接受了采访,这使我们兴高采烈,差点儿都忘记拿笔记载了,幸好组长提醒了我们。
步行街采访完了,我们考虑到安全问题,又不好调查,于是决定换地方去采访。讨论后我们认为到我家附近去采访,这样既安全,人又熟悉好采访,这不是两全其美吗?果然,不出我们所料,这次没有遇到麻烦事。附近的居民大多数都认识我,我们敲门进去,主人一看是我和几个同学,把我们当客人一样招待。我赶紧采访,主人对我们很好,声音非常的悦耳。采访完了,我有点舍不得走,因为主人对我实在太好了。
在这里我要说一个采访中的事情,就是我们访问了一家,当时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奶奶,她给我们说她的五岁大的孙子每天晚上睡觉时非要开着灯,而且只要早上醒来看见灯没有亮着就大哭大闹。我们说你们可以每天他睡了就把灯关了,早上在他醒之前再把灯打开不就可以了吗。但老奶奶说这太麻烦,就只好让灯亮到天亮了。我们觉得这样太浪费电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好办法。
星期一同学们又在学校教室里汇合了,每个人都在展示自己的结果。我和几个组员津津有味地讲我们采访的经过,同学们都很羡慕,我更开心,因为,这是我亲自实践做的,心里美滋滋的!
等她说完了,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大家说了许多办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怎么没买一个可以定时开关的台灯,但邱雅芳说他们也说了,可是老奶奶说街上没有卖的。于是我就建议说你们何不自己发明一个这样的台灯呢,这样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你们还成了发明家,到那时你们可出名了,说不定还有厂家来买你们的专利呢,那可爽了!当时我看见孩子们个个眼睛一亮,都有了跃跃欲试的念头。
通过让两个组介绍做法,效果很好。接下来有学生找我反映活动问题了、让我帮他们出谋划策了,不用说他们的实践热情再次高涨,能主动去做了,这样我就不愁他们不去实践了。
【剖析】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句话真的不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在组织学生实践时,能根据孩子们的活动状况,及时发现做得好的小组或学生,让他们介绍做法、收获和感受,不仅能给做得好的一个鼓励,这样的“显耀”让其他(特别是还没做的)在心里产生羡慕、佩服、竞争和感到实践是非常快乐且有意思的心灵触动,而且还让不知道如何去做的组和学生了解了方法,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同时也代替了教师的方法说教。这样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孩子们产生主动实践的欲望和坚持不懈进行活动的动力,促使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把实践活动进行到底。
“我知道怎么做了”——老师的指导
【实例】
我在一次活动指导中,发现了4号小组去进行了一次调查访问,我就询问了她们的做法和收获。他们的课题也是“节约用电”,为了了解平时人们是否节约用电,他们商定对学校周围的商店进行调查。
通过我的这次指导,她们组又重新做了一个《节约用电问卷调查表》,又调查了一次。后来在一次课间她们找到我高兴地说:“吕老师,我们成功了!我们分析出了谁节约用电了。”看她们一个个高兴、自豪的样子,我也很兴奋。
【剖析】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精心指导,哪怕是一句话或是一个疑问,都会给孩子们一个继续活动的新起点。在每个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并指导,可能就会影响了他们继续把实践做下去,或者就是做得很肤浅,让他们感到自己选择的课题很简单、没有意思,从而产生换课题或不想做下去的念头,长此下去就没有了实践的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活动中做一个细心的指导者,以帮助他们把实践活动做下去。
“我不比别人差“——反思的动力
【实例】
在每次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一般让学生进行三次左右的自我反思性评价,而且是按顺序让每一位学生在班上说出来。有的孩子在自我反思时说:
黄凌昊:我们前段时间研究的是“电的由来”这个课题,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任务:电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在电脑上查资料,我害怕忘记了,就在闹钟上贴了一个纸条,纸条上写着:查资料。
我是组长,由于我布置的任务不清楚,所以组内人员都不清楚自己的任务,所以我们组的进度有些慢,到目前为止也没做多少事。
唉!这都是我的失误,我以后一定要改正!
钟声扬:这次我制作了一个电动小玩具,虽然没有很好的包装,但我还是很高兴。
我制作的过程是:把两个电池用纸筒包起来,再把电线连接在电灯泡的一边,把电灯泡安装在电池上,最后把电线接到另一个电池上。我的小灯泡就做好了。
我的感受:我先是感到没有意思,可我做完后感到电非常好玩,非常有意思!
我还想做一个小风扇,因为夏天到了,如果我做一个小风扇,那么就不用买风扇了。这不仅能提高我的智力和动手能力,而且还能为我减轻不少麻烦。
阮仕琳:我在《神奇的电》成果展示会上,发现我自己得到了快乐,因为通过我们的实践得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所以我快乐!加油!加油!快乐自己!耶!
江锦瑞:我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身为一个资料搜集员,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我觉得对不起这个组。我下次一定改正。
李智豪:我在活动中,帮助同学们查资料,在我们组做电动小玩具的时候,组内没有马达,刚好我家有一个赛车,就把赛车里的马达给了小组。我觉得我这次做的不太好,因为有时候老师让我们一组坐在一起时,我还和李彦峰说话。下次在一组的时候,我一定不说闲话,要好好调查资料,不给小组添麻烦,组长安排我的任务一定完成。
【剖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通过上面的案例和我平时的实践,把自我反思性评价合理的贯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激励自己,让反思成为他们不断实践、主动活动的动力。这种方法我在教学时感到非常有效。
“我们开始合作了”——困难的解决
【实例】
“老师,我们的组长跑了!”今天我正向教室走,三个女孩拦着我说。“怎么回事?她跑哪儿了”我惊讶地说,“她跑到3号组去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时上课铃响了,“我们到教室再说。”这节课我计划是让各组汇报一下活动进展情况,于是我就先点了这个组的组长介绍,组长是一个很机灵、很漂亮的小女孩,还没等她开口,同学们都说开了花,都指责她跑到别人组了。她急得涨红了脸,“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看了这情形马上制止了说的同学,“不哭,给老师说说怎么回事?”“他们都不听我的。”她一边哭一边说,我看这样不行就对她说先回到自己组下课再说,我又在班上强调不能在一个活动中随意离开自己的小组。
下课后,我先把她叫到教室外问她:“能给老师说一说,到底怎么回事吗?”“她们都不按我说的做,什么都不干,还把我收集的资料弄丢了。”“你是一个很负责任的组长,但是我们不能遇到困难就跑,而应该一起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这么聪明,一定可以解决这个困难的,对吗?”“这样我们一起商量一下,我们一会儿找组员谈谈,了解她们为什么会这样,好吗?”“好”。与组员谈才知道,她们由于是几个要好的伙伴组在了一起,没有把心思放在活动上。于是我就说:“大家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团结一股绳把活动做好,做给同学们看,那才是好伙伴;遇到困难应一起想办法解决,不能互相埋怨,老师相信你们会把这次活动完成好的。”
经过这次矛盾的解决,我有意对她们加大了指导,后来做的很不错,在成果展示时资料很丰富,说明活动进行的不错。
【剖析】
困难一般是阻碍我们继续完成事情的原因,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只要克服了困难事情就会顺利完成。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尤其如此。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常常会遇到困难(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困难)不能积极想办法解决而一般是逃避或停止不前,这就成为了他们继续实践下去的理由,因此教师能及时帮助他们想办法、出主意,去面对困难努力解决掉困难,是扫清孩子们实践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仅让他们养成会克服困难的习惯,而且保证了活动的继续开展。
“瞧!我们的成果”——收获的显耀
【实例】
活动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星期了,我看有几个小组课题已做完,于是我就让成果丰富的7号组先展示一下。这一展示顿时激起了竞争的热潮,各个小组都不干示弱,纷纷忙碌起来,已经完成的一边整理资料一边还在丰富资料,还没有做完的也加快了速度,找我询问、指导的学生多了,就是少数没动手的这时也开始忙碌了。看到这番热闹的景象,我心里别说多高兴了。
【剖析】
是呀,孩子们在活动中毕竟关注结果多一些,有了丰硕的成果是成功的象征,是劳动的喜悦,是付出辛劳后心灵的欣慰,有谁不为成功而高兴呢,更何况是天真烂漫的孩子。所以让学生看到别人的成功,不仅激起了同学间的竞争意识,而且使孩子们有了奋斗的动力和可参考的目标,自然而然就会把实践活动又快又好的完成,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实践情形。
“你们做得很棒!”——言语的激发
【实例】
这件事发生在一号(为了便于我自己记忆,我把全班的合作小组编了序号)组的组长身上,也就是这个聪明可爱的瘦个子男孩,让我找到了一个很好地促进孩子们把实践活动进行到底的有效办法。
他们这个组有10名组员,全是男生。开始我觉得他们组有个我的课代表,大家会选他当组长(因为我的课代表是竞选出来的),可过了两节课后我到他们组了解活动进展情况,才发现他们选的是另一个,而且组员都在埋怨组长不做事。我向他问了下情况,可他低头不语,我觉得可能他不知道这么做组长,于是给他介绍了一些做法。但是等我又到他们组时,他还是没做安排,我当时有些生气当着组员批评了他。然而当下课时他们一个组员到这儿告状说组长不仅没安排而且在组内说闲话。下课后我把他叫到教室外和他谈话,这次我没有批评他,只是对他说:“听同学们说你很聪明,老师也看得出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既然同学们选你当组长说明大家相信你能做好,老师更相信你会做的最棒,你能用行动证明给老师和同学们看吗?”他说:“能”。我说:“是男子汉就讲信用,做给我们看!”后来,他们组在他的带领下做的很不错。
从他们的表现,我感到了对孩子们信任和鼓励的重要性,于是不再吝啬我赞美的语言,“呀!你们做得很棒!”、“孩子们,你们太伟大了!”、“老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定会做聪明的事”、“老师佩服你们!”……,这些赞美的话语随时飘进他们的心田,同时他们的表现让我一次次兴奋!
【剖析】
教师不断表现出对孩子们的信任,时刻不吝啬鼓励的语言,及时询问和提醒他们,是让学生们把实践活动进行到底的真正动力,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教师这样做使孩子们时刻处在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心里充满愉悦和成就感的良好状态下,自然就产生了实践的愿望而主动去做,去不断地赢得老师的赞赏和鼓励,这样实践活动就会慢慢地完成。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指导教师应时刻细心观察和深入了解孩子们的活动情况,及时应用灵活有效地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一直保持较高的实践活动热情和信心,去积极主动的把实践活动进行到底。